鄒愛萍,陳三梅,馬國棟,劉瑜(廣東省韶關市粵北人民醫(yī)院,廣東 韶關 512099)
蛇咬傷是急診科常見疾病之一,其嚴重程度與毒蛇種類密切相關,患者被毒蛇咬傷后,常會出現(xiàn)局部癥狀或全身性中毒反應,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2]。盡早明確毒蛇種類及其致傷機制,立即清除局部毒液,阻止毒素的繼續(xù)吸收,排出已吸收的毒素,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現(xiàn)狀-背景-評估-建議(SBAR)溝通模式是一種標準化溝通模式,護理人員能夠運用SBAR溝通模式完整地收集患者重要疾病信息,從而開展快速救治,達到提升護理救治效率與質量的目的[3-4]。并依據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制作符合蛇咬傷救治特點的急救護理路徑單,嚴格依照路徑單快速開展醫(yī)療護理急救策略?;诖耍狙芯吭谏咭颊咧胁扇〖本茸o理路徑單聯(lián)合SBAR溝通模式干預,觀察其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5月本院采取傳統(tǒng)護理模式期間收治的蛇咬傷患者70例作為對照組;另選取2022年6月-2023年5月本院采取急救護理路徑單聯(lián)合SBAR溝通模式期間收治的蛇咬傷患者70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5.59±5.23)歲;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7例;咬傷至入院時間1-12h,平均時間(6.59±1.02)h;咬傷部位:上肢42例,下肢28例;蛇咬傷類型:眼鏡蛇咬傷38例,蝮蛇咬傷17例,竹葉青咬傷12例,其他3例。觀察組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7.51±5.37)歲;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咬傷至入院時間1-12h,平均時間(6.75±1.05)h;咬傷部位:上肢45例,下肢25例;蛇咬傷類型:眼鏡蛇咬傷38例,蝮蛇咬傷18例,竹葉青咬傷10例,其他4例。比較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參與研究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2018年《中國蛇傷救治專家共識》[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咬傷至就醫(yī)時間≤24h;傷口處存在毒蛇咬痕明顯,且患者患肢有瘀斑、局部腫脹、四肢無力和疼痛等癥狀;年齡≥18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精神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護理模式: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病情進行評估,護理人員在急診記錄單上簡單記錄患者的蛇傷診斷、治療等信息,遵醫(yī)囑開展相應救治,依據護士的個人記憶進行口頭交接為主、書面交接為輔。觀察組采取急救護理路徑單聯(lián)合SBAR溝通模式:①前期籌備。由1名護士長、5名護理人員組成急救護理小組,應用理論授課、模擬案例演練、技能演示等多種方式,加強對成員蛇咬傷基本知識、急救護理措施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制定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表單,其中S指患者姓名、性別、毒蛇種類、咬傷部位、咬傷至入院時間、年齡等;B指患者主訴、既往史、異常檢查結果、現(xiàn)病史等;A指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傷口、皮膚、輸血輸液、各種管道等,R指患者疼痛程度、傷口大小、皮膚完整性、管道情況等。②入院第1天?;颊邅碓\時,立即啟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結合蛇咬傷路徑單對患者進行信息收集,對照制作好的蛇譜進行信息記錄,制定急救護理方案,將患者立即送入搶救室,對其進行詳細檢查,依據毒蛇種類,遵醫(yī)囑予以患者蛇毒血清治療。③住院期間護理。繼續(xù)依照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表單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依據患者病情和身體情況,制定健康的飲食方案,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密切關注患者傷口情況,若傷口出現(xiàn)腫脹,則協(xié)助患者抬高患肢15°-30°,向患者宣教足量用藥的重要性,囑其遵醫(yī)囑合理用藥。④出院當天。協(xié)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xù),并再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科普蛇咬傷自救方法,囑患者盡量保持原地不動,切忌奔跑、劇烈運動,盡可能放低傷口部位,并保持局部的相對固定,之后迅速尋找能夠用來捆綁的物件,如鞋帶、腰帶之類的繩子,在傷口靠近心臟的方向進行綁扎,避免綁扎過緊,以綁扎物能上下移動1cm左右為宜,綁扎后,每30min左右要松開2-5min,之后繼續(xù)綁扎,同時應去除受傷部位附近的多余物品,如腳鏈、手表、手鐲、鞋子或較緊的衣褲,盡快呼叫120,及早轉送到醫(yī)院救治。
1.4 觀察指標 ①救治效率。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接診、護理救治、抗蛇毒血清使用以及急診滯留時間。②受傷部位愈合情況。統(tǒng)計兩組傷口消腫時間以及傷口愈合時間。③護理不良事件。記錄兩組標本信息錯誤、液體滲漏、意外跌倒等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④生活質量。護理前、護理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均采用百分制計分,分數(shù)高則表示生活質量高。⑤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行編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滿分100分,分數(shù)與護理滿意度呈正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處理數(shù)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救治效率比較 觀察組救治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救治效率比較(±s,min)
表1 兩組救治效率比較(±s,min)
組別(n=70) 接診時間 抗蛇毒血清使用時間 護理救治時間 急診滯留時間對照組 15.29±3.15 68.84±5.56 23.57±2.46 39.96±10.21觀察組 10.36±3.09 50.92±5.50 16.66±2.41 28.83±5.57 t 9.348 19.171 16.788 8.007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受傷部位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傷口消腫時間以及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受傷部位愈合情況比較(±s,d)
表2 兩組受傷部位愈合情況比較(±s,d)
組別(n=70) 傷口消腫時間 傷口愈合時間對照組 7.05±1.23 30.26±3.35觀察組 4.98±1.25 25.54±3.32 t 9.876 8.373 P 0.000 0.000
2.3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比較 觀察組液體滲漏、標本信息錯誤、意外跌倒等護理不良事件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比較[n(%)]
2.4 兩組GQOLI-74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GQOLI-74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GQOLI-74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組別(n=70)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60.98±3.27 69.96±4.24a62.25±3.4671.12±4.14a63.43±3.56 70.57±3.68a62.27±3.4568.87±3.49a觀察組 61.04±3.35 78.87±4.40a62.40±3.5379.96±4.24a63.48±3.72 79.95±3.77a62.49±3.5077.75±3.52a t 0.107 12.200 0.254 12.481 0.081 14.896 0.375 14.988 P 0.915 0.000 0.800 0.000 0.935 0.000 0.709 0.000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組別(n=70) 入院接待 服務態(tài)度 健康指導 護理效率對照組 80.96±3.24 80.99±3.35 81.12±3.46 82.27±3.53觀察組 84.43±3.56 85.53±3.37 84.49±3.55 85.59±4.04 t 6.031 7.994 5.688 5.178 P 0.000 0.000 0.000 0.000
常規(guī)蛇咬傷急救措施以創(chuàng)口清洗、藥物治療等為主,往往缺少對患者早期病情評估,護理流程較為單一,缺乏對患者系統(tǒng)化、程序化管理,護理效果往往難以令人滿意[6-7]。因此,完善與規(guī)范蛇咬傷患者的急救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中,觀察組救治效率高于對照組,受傷部位愈合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護理不良事件少于對照組,護理后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急救護理路徑單聯(lián)合SBAR溝通模式可提升蛇咬傷患者救治效率,促進受傷部位愈合,護理不良事件較少,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從而提升患者滿意度。采取急救護理路徑單聯(lián)合SBAR溝通模式,依據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制作符合蛇傷救治特點的急救護理路徑單,具有可操作性強、安全性高等特點,能夠有效指引及規(guī)范護理行為,護理人員嚴格依照路徑對患者進行救治,保證急救工作迅速、有序地進行[8-9]?;颊呷朐汉?,則立即采取SBAR溝通模式進行病情評估,可使護理人員能迅速收集患者信息,對其咬傷程度、毒蛇類型等相關信息進行準確判斷,及時采取護理應對措施,從而提升救治效率[10-12]。SBAR溝通模式還能夠在醫(yī)生和護理人員之間建立標準化溝通模式,進一步提高醫(yī)護交流有效性,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采取處理措施,防范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促進患者預后[13]。此外,急救護理路徑單聯(lián)合SBAR溝通模式不僅為急救工作制定一條連續(xù)、完整的路徑,還給予患者健康教育、飲食護理等指導和干預措施,利于促進護患之間的信任與協(xié)作,從而幫助患者盡早康復,使患者對護理更加滿意[14]。
綜上所述,急救護理路徑單聯(lián)合SBAR溝通模式進一步完善與規(guī)范蛇咬傷患者的急救護理,大大提升了救治效率,保證患者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治,還能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從而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