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玲 張 鵬
1.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yī)院精神醫(yī)學科,湖北武漢 430061;2.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金銀湖院區(qū)腫瘤科,湖北武漢 430000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是一類社會特殊人群,經(jīng)住院予以有效治療后相關(guān)臨床癥狀及病情均可獲得明顯緩解,但仍需返回至家庭繼續(xù)服藥治療和鞏固康復訓練。有研究發(fā)現(xiàn)[1],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常自行停藥使得疾病復發(fā)或病情遷延不愈,精神癥狀復發(fā),最終對身心造成進一步損傷。近些年隨著精神康復觀念的不斷加強,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心理情緒干預和健康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2]。賦能教育是一種以授權(quán)、自我管理為中心,激發(fā)患者管理自身健康的意識,主動實施自我護理的教育模式[3-4]。而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則是強調(diào)患者家庭主要照顧者共同參與整個健康教育和管理過程,并且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及保障,最終促進患者病情盡快康復的護理教育模式[5-7]。因此本研究旨在觀察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彈性、精神癥狀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
前瞻性選擇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yī)院(本院)精神醫(yī)學科2018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38~62歲,平均(49.24±8.51)歲;病程7~20年,平均(12.24±4.32)年;受教育時間9~15年,平均(11.74±3.22)年。觀察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36~63歲,平均(48.73±8.21)歲;病程6~21年,平均(12.72±4.14)年;受教育時間8~16年,平均(12.13±3.34)年。對照組主要照顧者:男12例,女30例,年齡52~68歲,平均(55.33±11.32)歲;受教育時間6~12年,平均(8.31±2.34)年。觀察組主要照顧者:男15例,女27例,年齡54~69歲,平均(56.12±11.24)歲;受教育時間7~13年,平均(8.51±2.53)年。兩組患者和兩組主要照顧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準號:201802021)。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結(jié)合臨床癥狀、相關(guān)量表檢測均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8];②經(jīng)住院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明顯緩解,需要在家中康復;③年齡>18歲;④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愿意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有智力障礙、腦器質(zhì)性疾病的患者;②存在濫用精神活性物質(zhì)情況的患者;③病情持續(xù)加重導致出現(xiàn)認知功能嚴重損傷的患者;④合并有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包括仔細向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講解嚴格遵守醫(yī)囑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導監(jiān)測和預防藥物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給予精神疾病相關(guān)疾病知識及心理情緒調(diào)控方面的宣傳教育,同時制訂科學合理的飲食和康復鍛煉運動方案,定期電話隨訪。
觀察組患者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進行干預。(1)構(gòu)建賦能教育小組。由精神醫(yī)學科護士長及3名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主管護師構(gòu)成,所有組員根據(jù)既往文獻資料、工作經(jīng)驗制訂具體的干預方案,護士長負責對其他組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考核,待考核合格后方可實施干預,同時監(jiān)督其他組員的干預效果。(2)實施干預前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說明本項研究的目的、過程及重要性,充分獲得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的理解和支持,按照確定問題、表達感情、設立目標、制訂計劃、效果評價這5個賦能教育基本步驟予以實施,并且完全融入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納入家庭主要照顧者的照護技能、疾病知識認知及情感方面的支持,分別在出院時、出院后第1、2、4和8周開展教育。①確定問題: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建立一種信任關(guān)系,然后通過引導式、開放式的聊天方式,充分了解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目前的主要需求或面臨的問題(如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缺乏對導致疾病復發(fā)的因素、復發(fā)先兆、預防措施及應急處理等相關(guān)疾病知識的了解;無法協(xié)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技能康復、人際關(guān)系與情感溝通、職業(yè)技能與工作能力、社會功能等方面的恢復訓練),并協(xié)助其認真總結(jié)存在的各種問題。②表達感情:明確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的需求及問題后,應鼓勵其充分陳述自身的心理情緒或感受,從而激發(fā)患者管理自身健康以及家庭主要照顧者協(xié)助患者管理自身健康的責任感,使得護理人員能夠提供解決上述需求或問題的支持。③設立目標:通過引導式提問方式引導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提出明確且自認為可以達到的階段性目標(如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關(guān)于相關(guān)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幫助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掌握相關(guān)的康復訓練方法),然后護理人員在此基礎上予以完善。④制訂計劃:針對提出的問題及設立的目標,鼓勵患者主動提出解決的方法,患者、家庭主要照顧者、護理人員三方共同參與計劃的制訂,從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疾病認知水平,幫助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掌握相關(guān)康復訓練方法等制訂相應的計劃,并提供目前存在的其他方案供患者選擇。⑤效果評價:采用問題導向模式引導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自我評價制訂的計劃有無堅持完成,目標是否達到,如已達到則對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予以肯定;如未達到,則重復上述步驟,從而不斷強化患者管理自身健康以及家庭主要照顧者協(xié)助患者管理自身健康的信心。兩組干預時間均為8周。
1.4.1 心理彈性 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檢測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彈性[9],量表包含堅韌性、力量性、樂觀性3個維度,量表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心理彈性越好。
1.4.2 精神癥狀 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檢測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精神癥狀[8],量表包括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和敵對猜疑5個項目,量表評分范圍為5~35分,評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精神癥狀越嚴重。
1.4.3 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chizophrenia self-management instrument scale,SSMIS)檢測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10],量表包括服藥依從、藥物管理、精神癥狀管理、維持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利用資源及支持、自我效能6個項目,量表評分范圍為0~132分,評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分,)
組別n時間堅韌性力量性樂觀性總分對照組42干預前21.57±4.21 6.63±1.87 7.41±2.0235.67±7.96干預后25.81±5.1610.05±2.3610.52±3.15 46.13±10.32 t值5.13212.9387.1377.832 P值<0.001<0.001<0.001<0.001觀察組42干預前21.45±4.30 6.70±1.93 7.45±2.1135.83±8.07干預后30.73±5.4115.12±2.9213.63±3.37 59.58±11.49 t值13.20821.37217.56115.373 P值<0.001<0.001<0.001<0.001 t干預前組間比較值0.5140.6270.5910.612 P干預前組間比較值0.6070.4850.5120.493 t干預后組間比較值6.3157.936.5848.103 P干預后組間比較值<0.001<0.001<0.001<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精神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精神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精神癥狀評分比較(分,)
組別n時間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敵對猜疑總分對照組42干預前4.35±0.634.27±0.674.40±0.574.33±0.624.31±0.6421.53±2.37干預后3.82±0.473.65±0.523.71±0.523.68±0.543.64±0.5118.57±2.03 t值5.5265.5315.5375.5515.5637.483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觀察組42干預前4.31±0.654.25±0.654.45±0.534.36±0.604.33±0.6121.59±2.33干預后3.35±0.413.16±0.433.21±0.423.15±0.443.11±0.4716.23±1.76 t值9.5179.4859.4929.5619.49713.736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t干預前組間比較值0.6740.6590.6650.670.6730.643 P干預前組間比較值0.4520.4670.4620.4550.4530.471 t干預后組間比較值6.2616.2746.286.3016.2937.217 P干預后組間比較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組別n時間服藥依從藥物管理精神癥狀管理維持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利用資源及支持自我效能總分對照組42干預前12.64±1.9513.07±1.6313.20±1.5614.03±2.1113.71±1.9414.17±1.6582.77±6.35干預后14.75±2.2715.15±1.7614.81±1.7115.78±2.2415.63±2.0115.54±1.7690.63±7.27 t值6.2516.5766.1515.6906.0645.4138.072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觀察組42干預前12.71±1.9713.11±1.6813.25±1.5114.12±2.0613.80±1.9614.21±1.7283.51±6.43干預后16.85±2.4117.01±1.8316.92±1.9317.85±2.3117.73±2.1217.37±1.87101.07±8.67 t值9.37910.38310.1259.4769.9039.63317.548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t干預前組間比較值0.4740.4620.4850.4700.4810.4650.625 P干預前組間比較值0.6890.7040.6610.6940.6670.6990.485 t干預后組間比較值5.8236.3476.4026.2336.4576.1039.423 P干預后組間比較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重性精神障礙性疾病,目前發(fā)病率及發(fā)病人數(shù)呈逐漸升高的趨勢,臨床上尚無法徹底治愈,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隨著疾病發(fā)作頻次的增加,患者社會功能逐漸喪失,最終發(fā)展成為精神殘疾,給患者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11-12]。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13-14],家庭環(huán)境及家庭教育是影響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和疾病復發(fā)的重要因素。既往臨床應用的賦能教育對家庭環(huán)境及家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15-16],因此本研究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康復中的臨床價值。
心理彈性是指當人體面對各種挫折、壓力及精神打擊等應激時,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適應的能力,也是通過靈活適應外部環(huán)境突然改變從負性事件中恢復過來的能力[17]。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常會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及社交減退、心情低落等表現(xiàn),導致其心理彈性水平低下,進而加重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傷害他人或自殺的不良事件。心理彈性低下和不良心理情緒互為因果關(guān)系,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過程,從而阻礙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正?;貧w家庭和社會[18-19]。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心理彈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可明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彈性。分析原因在于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鼓勵家庭主要照顧者協(xié)助患者順利完成確定問題、表達感情、設立目標、制訂計劃、效果評價等基本步驟,使得患者能夠重新認識、分析和接納自我,以積極、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各種困難及來自社會的偏見與歧視,進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水平。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的精神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可明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分析原因在于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同時激發(fā)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家庭主要照顧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疾病相關(guān)知識的積極性,有助于家庭主要照顧者監(jiān)督患者糾正錯誤的認知,消除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更好地協(xié)助患者堅持按醫(yī)囑服藥,增強其治療依從性,從而明顯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減少疾病復發(fā)。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可明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原因在于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強調(diào)和重視患者家庭的和諧關(guān)系,鼓勵家庭主要照顧者共同維護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強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時還起到鼓勵、引導和監(jiān)督患者管理自我健康的作用,最終營造一個更加親密的家庭環(huán)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以家庭為中心的賦能教育可明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彈性、精神癥狀及自我管理能力,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