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各樣的教研活動在各地轟轟烈烈開展起來。教研是研究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必要手段,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開展教研活動,固然需要一些形式為載體,但絕不能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淖。
可惜的是,我們平時的一些教研活動,有的是為了落實上級文件精神,有的是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評估,有的是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門布置的教研任務,于是由某一部門牽頭,找來幾個所謂專家,在臺上坐而論道,口若懸河,夸夸其談,下面的教師或昏昏欲睡,或竊竊私語,或神游物外。最后,在領導激情澎湃的總結(jié),在教師稀稀落落的掌聲中,一次教研活動順利落下帷幕。試問,這樣的教研活動意義何在?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教研,不僅勞民傷財,更是對教研的褻瀆。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教師端正態(tài)度,打起精神,認真聆聽專家教授的金玉良言,肯定會收獲頗豐,這樣這些教研活動不就有意義了嗎?沒錯!在許多教研活動中,一些培訓專家在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研究上的確有自己深刻、獨到的理解,可以為教師提供可供借鑒的教學策略。這樣的教研培訓活動如果站在教師的立場,俯下身來直面教學現(xiàn)實問題,教師自然不會消極懈怠。但也不能否認,一些專家只有理論上的云山霧罩,缺少實踐上的針對性指導。因此,教育主管部門主辦教研活動,絕不能一味追求“高端大氣上檔次”,罔顧一線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教育教學難題。
毋庸置疑,教研活動需要一種組織形式,但形式歸根結(jié)底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否則就是形式主義。如此看來,平時的教研活動到底應該怎么做?
我以為,關(guān)鍵是要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選擇適切而又迫切的教研問題,不要一說到教研,就想到舉辦大型活動,找專家給教師“上課”。真正有價值的教研活動還是要依“教”定“研”、依“教”定“培”,解決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教研活動不僅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引,更需要教學實踐的指導,一定要根據(jù)校情、學情、教情組織豐富多樣的有價值的教研活動。比如,校內(nèi)或區(qū)域內(nèi)的集體備課、同課異構(gòu)、微課題研究、微講座等,這些看似“低端”的活動形式,既接地氣又容易操作,就是實實在在的教研。其實,教研活動根本不在于形式有多炫目,檔次有多高,關(guān)鍵要看是否有效,是否解決真問題。
當然,我們并不否定專家的引領,只是希望更多專家能從高高在上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教學一線,深入課堂,與一線教師一起深度接觸教改的難點和痛點,真正做到與教師、教學和教研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