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廷信
藝術傳播學是藝術學與傳播學的交叉學科,既屬于藝術學的范疇,又屬于傳播學的范疇。該學科針對藝術傳播現(xiàn)象,一方面研究藝術傳播行為自身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另一方面研究藝術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問題。前一方面多把藝術傳播行為作為一個獨立的現(xiàn)象,后一方面多利用傳播學的視角研究藝術的特征和規(guī)律。從知識積累上而言,藝術傳播學是在20世紀中期傳播學興起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與此同時,文化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以及科技領域的學科等也滲入其中。藝術是依靠傳播而生存的。藝術傳播是指人們把藝術作品及相關信息傳遞給受眾的基本過程,也指涉創(chuàng)作者對情感和意義的傳達。藝術是以情感為內核的感性形式,藝術作品包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信息,既需要受眾對蘊含于作品中的信息進行領會,也需要批評家對這些信息進行闡釋。從創(chuàng)作到接受和批評,藝術信息有一個不斷傳播、不斷生成的過程。所以,藝術具有先天的信息特征和傳播特征。藝術傳播現(xiàn)象自藝術活動發(fā)端即已開始,但藝術傳播學則是較為晚近的學科。本文試梳理藝術傳播學的建構歷史,以期對該學科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脈絡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也期待方家指正。
學者們對藝術傳播問題的關注,是在20世紀中后期隨著傳媒業(yè)和傳播學的興起以及藝術傳播現(xiàn)象的日趨復雜多樣而升溫的。國外涉及藝術傳播問題的研究多被納入傳播學、文化社會學等學科范疇來進行,雖未出現(xiàn)針對藝術傳播現(xiàn)象進行專門研究的典型學術成果,但許多著作已涉及藝術傳播的相關問題。
在傳播學領域,較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此書出版于1964年,也是麥克盧漢的成名作。200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此書的中譯本。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分兩大部分闡述了媒介的特點和應用問題。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集中論述媒介理論,提出了“媒介即是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熱媒介”“重新部落化”等關鍵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地球村”這個概念。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深入剖析了26種媒介的特點及其價值。麥克盧漢是把媒介與藝術、媒介與社會的問題論述得最為深刻的傳播學家。就媒介與藝術的關系而言,他提出的“媒介即訊息”意味著媒介把“一種全新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來了……機器生產興起之時,它逐漸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環(huán)境,其內容是農業(yè)生活和工藝技術原有的環(huán)境。這一陳舊的環(huán)境被新的機器環(huán)境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機器使自然轉化成一種人為的藝術形式。人第一次把造化看成是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的源泉”。(1)[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作者第二版序”,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7頁。他認為,新的媒介創(chuàng)造了一種可以使舊環(huán)境以及舊環(huán)境中的事物轉換為藝術的新環(huán)境。媒介的這種信息轉換能力使媒介以特殊身份滲透到藝術和生活領域,成為藝術傳播的能動性載體。麥克盧漢既深入揭示了媒介自身的價值,又揭示了藝術高度依賴媒介的特征,對藝術傳播研究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
在文化社會學領域,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學者以對文化工業(yè)進行批判的視角涉及文化傳播,進而涉及藝術傳播問題,較有代表性的文獻是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奧多·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該著以對媒介技術支配下的文化工業(yè)的批判為主要內容,認為“文化工業(yè)拋棄了藝術原來那種粗魯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藝術提升為一種商品類型。它越變得絕對,就越會無情地把所有不屬于上述范圍的事物推入絕境,或者讓它入伙,這樣,這些事物就會變得越加優(yōu)雅而高貴,最終將貝多芬和巴黎賭場結合起來。文化工業(yè)取得了雙重勝利:它從外部祛除了真理,同時又在內部用謊言把真理重建起來”。(2)[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即阿多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22頁。該著針對文化工業(yè)進行的分析和批判是理性的,認為以電影和電視為代表的文化工業(yè)技術實現(xiàn)了藝術的標準化和大眾生產,從而使審美迅速陷入極端貧困的狀態(tài)。以復制為特征的文化工業(yè)使藝術廣為傳播和流行,其所造就的娛樂本身成了一種理想,取代了大眾自主性的價值判斷?!秵⒚赊q證法》對文化工業(yè)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認為文化工業(yè)造成的娛樂傾向對大眾自主性和價值判斷的取代,是文化工業(yè)尤其致命的問題。該著提出的問題,對我們思考藝術在傳播中可能造成的危害有較強的警示作用。
德國學者瓦爾特·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又譯《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代表的是對以技術復制藝術作品引發(fā)的傳播現(xiàn)象的另一種批判態(tài)度。本雅明認為:“在藝術品的可復制時代,枯萎的是藝術品的靈暈。這一過程乃是一種癥候,其意義已經超出了藝術的范疇。一般而言,復制技術使復制品脫離了傳統(tǒng)范圍。由于復制技術可重復生產復制品,被復制品的獨一無二性就被大量出現(xiàn)所代替。同時,由于復制技術便于接收者在各自的環(huán)境中欣賞復制品,它就賦予被復制品現(xiàn)實性。這兩個過程都深沉動搖了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動搖了傳統(tǒng),而傳統(tǒng)就是人類當前危機與革新的負面?!?3)[德]瓦爾特·本雅明:《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胡不適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3頁。復制是技術媒介之于藝術傳播的顯在特征。本雅明高度強調藝術品的“此地此刻性”——亦即“原真性”,也是其獨一無二性。復制技術使藝術作品脫離了原在的語境,從而“動搖了傳統(tǒng)”,改變了觀眾領受藝術作品的初衷,也改變了藝術的社會功能。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日趨緊密,一套消弭觀者與作品之間分界的沉浸式藝術創(chuàng)作、傳播與接受方式開始出現(xiàn),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混合現(xiàn)實技術紛紛滲透到藝術領域,眾多理論家也高度關注此類現(xiàn)象。德國學者奧利弗·格勞在他的《虛擬藝術》一書中結合藝術史,分析了大量使用計算機技術創(chuàng)作的虛擬藝術,尤其是結合對查爾·戴維斯的沉浸式虛擬藝術作品《滲透》(Osmose)的分析表示,虛擬現(xiàn)實設計師試圖消除作品與接受者之間的隔閡:“正如界面好像在融化,趨向越來越自然和感性的設計一樣,伴隨著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觀眾和作品的虛擬共存,促使心理隔閡以及人與作品距離的消失。但是沒有了距離,一個作品就不能被視為一個自由的審美對象。在虛擬的‘存在’范圍內,所有認知機制都會受到影響。在虛擬環(huán)境中,藝術的一個脆弱而重要的元素——觀眾的欣賞距離受到了威脅。”(4)[德]奧利弗·格勞:《虛擬藝術》,陳玲主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149頁。觀眾與作品之間界面的“融化”、觀眾與作品之間欣賞距離的“受威脅”恰恰是虛擬現(xiàn)實藝術的沉浸特點,這種特點從“觀—賞”結構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藝術觀賞方式和認知方式。奧利弗·格勞雖然不是專門研究藝術傳播的學者,但他對虛擬藝術的思考也深刻影響著未來的藝術傳播行為,對我們思考藝術傳播現(xiàn)象有重要參考價值。
囿于資料的限制,我們在西方理論成果中找不到針對藝術傳播學進行思考的專門著述。西方理論界針對藝術傳播問題的思考多散見于哲學、文化學、傳播學、社會學著述當中,而關于這方面的專門研究始自中國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的嘗試。
在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從宏觀角度研究藝術傳播學的專著是邵培仁主編并于1992年出版的《藝術傳播學》。該書認為藝術傳播學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動態(tài)性、開放性、綜合性、實用性等顯著特點,并對藝術傳播學作了基本界定:“藝術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藝術傳播的內在機制和外在聯(lián)系以及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謂藝術傳播學,是指從動態(tài)的藝術傳播系統(tǒng)的整體出發(fā),以人類的藝術傳播行為為核心,綜合地開放性地研究藝術信息傳播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科學?!?5)邵培仁主編《藝術傳播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頁。該書明確了藝術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核心內容和研究方法,從總體論、本體論、主體論、客體論、載體論、受體論等六大方面建構起藝術傳播學的基本框架,對中國學者從宏觀層面進行藝術傳播學研究起到了先導作用。1993年,又有孫宜君著述的《文藝傳播學》出版,該書認為:“文藝傳播學是研究一切文藝信息傳播行為和傳播運動規(guī)律以及文藝信息傳播與人和社會關系的學問?!?6)孫宜君:《文藝傳播學》,濟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4頁。作者強調了“文藝信息”問題,把文藝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分為文藝傳播的本質和特性、文藝傳播的方式、文藝傳播的過程、文藝傳播者、文藝信息、文藝傳播媒介、文藝信息的受傳者、文藝傳播的效果、文藝傳播的背景、文藝傳播控制等十大方面,認為文藝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人文科學方法(如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系統(tǒng)科學方法(如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等)以及定量分析法。
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上述幾位中國學者從覆蓋所有藝術的藝術傳播學的角度探討藝術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屬性外,在具體藝術門類領域也有學者為藝術傳播學探路,其中最早的嘗試者出現(xiàn)在電視學領域。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電視在中國的普及,有關電視傳播的研究即已興起,但這類研究最初更多是針對電視傳播技術、傳播特性的零星研究,針對電視藝術傳播的著述并不算多。1988年,葉家錚的《電視傳播的藝術》一書出版,這是中國最早出版的關于電視傳播的學術著作。作者基于電視的傳播特性,“試圖在電視學與傳播學的接合部中,探索電視媒介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及其潛能”(7)葉家錚:《電視傳播的藝術》,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1頁。。作者把電視傳播納入大眾傳播視野看待,認為電視具有大眾傳播的共性,又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電視傳播的特性、電視觀眾的“角色”心理、電視傳播的四大優(yōu)勢、電視傳播的效益以及電視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這部書是中國學界有關電視傳播的先導性著作,對電視傳播學的建構有基礎性價值。1990年,吳信訓的《實用電視傳播學》出版,該書共分十二章,涉及電視的歷史、電視的媒介特性和傳播規(guī)律,以及電視的圖像、攝錄、聲音、剪輯、腳本、導演與導播,還有電視新聞、電視廣告、電視節(jié)目編排等內容。作者認為,電視的特長在于“傳播形象化,傳播及時化,傳播內容廣泛化,傳播形式多樣化”。作者基于這種認識指出:“在電視傳播中,注意發(fā)揮電視的特性,將會使電視傳播發(fā)揮和體現(xiàn)出最大的絕對優(yōu)勢,使其他傳播媒介望塵莫及。注意發(fā)揮電視的特長,將會使電視在與其他各種傳播媒介的相互比較中……去贏得相對的某方面的優(yōu)勢。”(8)吳信訓:《實用電視傳播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頁。當然,該書是有關電視傳播的實用性著作,除了在電視的媒介特性和傳播規(guī)律方面討論得較多外,對電視傳播學的建構還不夠系統(tǒng)。
而在音樂學領域,有關藝術傳播學的探討最為集中。1993年,薛良、宋莉莉在《中國音樂》雜志發(fā)表題為《“音樂傳播學”引言》的文章指出:“有音樂就會有傳播。在音樂的實踐和研究中我們經常能感覺到和接觸到音樂傳播這個問題,它是普遍的、無處不在的。然而遺憾的是直到如今,它一直沒有被有意識地提出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魳吩椒睒s,音樂傳播便越復雜,音樂越高度發(fā)展,傳播手段也變得越精細。由此,‘音樂傳播學’便成為一個怎么也避不開的學科?!?9)薛良、宋莉莉:《“音樂傳播學”引言》,《中國音樂》1993年第1期。此文主要基于音樂的傳播特性來討論音樂傳播學的問題,強調建立音樂傳播學的必要性,也進一步對音樂傳播學的定位和價值做了闡述:“音樂傳播學是一門邊緣學科,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和許多學科有交叉聯(lián)系,如音樂史學、音樂美學、音樂聲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電聲學、樂譜學等,可以設想,把音樂傳播作為一根紅線穿過,把它們的作用匯合起來,將會構成連鎖反應而把它們的潛在能量發(fā)揮出來??茖W合理地運用這種潛能,將有助于人類未來的精神生活,并帶來不可估量的動力。”(10)同上。總之,這篇文章基于音樂的傳播屬性而對音樂傳播學作出提倡,進而指出了音樂傳播學的系統(tǒng)性、交叉性問題,在音樂傳播學的起步階段具有較強的先導價值。同一年,修海林發(fā)表《音樂學領域中的傳播學研究》一文,他寫道:“音樂傳播學……以歷史文化生活中的人類音樂活動及其傳播的行為與方式、傳播的途徑與媒介、傳播中的傳者與受者的關系,以及形成的某種傳播理論等……為研究對象。也由于音樂傳播學本身跨學科研究的性質,其研究采用的方法、途徑也必然是多樣的?!?11)修海林:《音樂學領域中的傳播學研究》,《中國音樂》1993年第2期。修海林進一步明確了音樂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方法和途徑。
繼此之后的四年間,《中國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人民音樂》等雜志又發(fā)表修海林、羅小平、宋莉莉、曾遂今、張彬等人的文章,對音樂傳播的學科問題和理論問題展開研究??梢哉f,在藝術傳播學建構的早期,音樂傳播學的建構是自覺的,也呈現(xiàn)出規(guī)?;?、系統(tǒng)化的研究態(tài)勢。
從20世紀80年代的嘗試期,到20世紀90年代的高潮期,中國學者針對藝術傳播學的建構無論是在涵蓋各個門類藝術的宏觀視角上,還是在具體到某個門類藝術的微觀視角上,都是積極且富有價值的。
進入21世紀,有關藝術傳播學的建構問題的研究全面展開。這種展開首先體現(xiàn)在覆蓋各藝術門類的有關藝術傳播學的總體性研究上。包鵬程、孔正毅于2002年在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傳播概論》以傳播學的理論建構來闡釋藝術現(xiàn)象,從藝術傳播者和接受者、藝術傳播符號、藝術傳播媒介、藝術傳播類型、藝術傳播過程、藝術傳播效果等方面較為系統(tǒng)地討論了藝術傳播的基本原理。該著受傳播學、符號學、美學、藝術學影響較大,是繼邵培仁《藝術傳播學》、孫宜君《文藝傳播學》之后在觀念上較新的概論性著作。陳鳴編著的《藝術傳播教程》于2010年出版,該著的“前言”指出:“作者力圖從文藝學、藝術學、美學、傳播學、符號學等學科和文化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中,摘引出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原典導讀的方法,介紹和概述有關藝術傳播的理論和方法,并將這些相關的理論和方法納入到藝術傳播的學科框架內,加以梳理和論述。”(12)陳鳴編著《藝術傳播教程》,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這部著作從基本情形來看,仍然是從多學科的理論資源和研究方法入手思考藝術傳播學的建構問題的。曾耀農撰述的《文藝傳播學》于2011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他認為,文藝傳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手段,將文藝信息、文藝思想或文藝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文藝傳播學就是文藝學與傳播學嫁接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研究成果不僅為當今媒體的改革方向提供理論依據,而且會對文學與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一定的指導意義。此書也分別就文藝傳播中的審美品格,報刊、電影、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及融媒介對文藝傳播的作用,文藝傳播與各類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文藝傳播策略等問題進行了論述。(13)參見曾耀農:《文藝傳播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2017年,湯筠冰的《藝術傳播:理論、機制與方法》出版,作者在書中提出,藝術傳播是指“藝術傳播主體借助于傳播媒介,將藝術符號傳受(授)給受者的行為或過程”(14)湯筠冰:《藝術傳播:理論、機制與方法》,(中國香港)銀河出版社2017年版,第5頁。。該作者亦指出,藝術傳播學屬于跨學科的研究范疇,其理論構架輻射到藝術學、傳播學、文化研究、社會學、哲學等多個研究領域,其理論來源與研究方法涉及視覺文化傳播研究、圖像學、藝術社會學和符號學理論。
2009年,王廷信主編的《藝術學界》集刊刊發(fā)了一組筆談文章,聚焦藝術傳播學的建構問題進行討論。王廷信認為,藝術傳播學的興起與傳播學自身的發(fā)展有很大關系,也與大眾傳媒的興起有很大關系。大眾傳媒的興起使藝術傳播方式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換,也擴展了藝術的社會功能,更新著藝術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接受方式?;谏鲜霈F(xiàn)象,可以認為“藝術傳播學的研究空間很大,一方面,從傳播學角度可以理清單純的藝術學所難解釋的問題;另一方面,藝術傳播現(xiàn)象的復雜性告訴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才能構建出一門科學的藝術傳播學”。(15)王廷信:《為何要研究藝術傳播學?》,載《藝術學界》總第2期,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頁。單永軍認為,“藝術傳播學可以看作是研究藝術品的傳播方式、傳播過程,乃至傳播規(guī)律,進而反思藝術觀念、藝術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實證研究、整體和個案研究、思辨性研究、跨學科研究等。(16)單永軍:《藝術傳播學的對象和方法》,載《藝術學界》總第2期,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239頁。甘鋒從藝術傳播增進人與人之間“理解”的角度認為:“把藝術傳播活動看作是參與其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理解方式,認為藝術傳播研究不僅是一種學術研究,更是一種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實踐活動,并不是要放棄對科學的追求,而是要通過建構‘理解’來促使藝術傳播活動形成‘對話’關系,實現(xiàn)對‘人性的傳播’、‘真正的理解’和‘交融共享’理念的追求,達到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融合?!?17)甘鋒:《理解:藝術傳播研究的根本使命和終極關懷》,載《藝術學界》總第2期,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頁。這組文章一度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是在藝術學的范疇內繼續(xù)推進藝術傳播學建構的嘗試。
2015年12月26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和《文藝研究》雜志社主辦,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現(xiàn)代傳播》編輯部、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中國傳媒大學)聯(lián)合承辦的首屆“藝術與傳媒高端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此次會議圍繞“媒介新生態(tài)語境中的傳媒藝術發(fā)展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主題,聚焦由國際互聯(lián)網及其移動終端所構建的新媒體、新媒介生態(tài)語境中的重要藝術實踐現(xiàn)象,以及藝術學理論前沿問題,探討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兩極張力中的當下藝術發(fā)展及其理論闡釋的范式嬗變。在這次會議上,施旭升強調了藝術傳播學建設的必要性,認為“藝術傳播學無疑更應該關注傳媒對當代藝術之影響,注重對傳播理論、媒介研究多方面成果的吸收,研究藝術傳播與社會生態(tài)之建構、與藝術市場和藝術評論的關系等現(xiàn)實問題”。胡智鋒就自己所涉及的從“廣播電視藝術學”到“傳媒藝術學”的學科發(fā)展認為:“傳媒生產、傳播與運營面臨著全球各種元素的流動和匯合,呈現(xiàn)出一個現(xiàn)實的全球化的景觀,它使得藝術和傳媒的結合很難用傳統(tǒng)的觀念與方式去觀察和表述。因此需要突破傳統(tǒng)研究的視域,將自攝影以降的電影、電視、新媒體等藝術形式全部納入傳媒藝術學的研究視域?!?18)施旭升、張鋒:《媒介新生態(tài)語境中的傳媒藝術發(fā)展和理論創(chuàng)新———首屆“藝術與傳媒”高端論壇綜述》,《現(xiàn)代傳播》2016年第3期。這次會議體現(xiàn)出在傳媒業(yè)的一個鼎盛時期針對藝術傳播學建構以及藝術傳播與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等領域關系的思考,也體現(xiàn)出中國傳媒大學結合自身特點從整體上積極推動藝術傳播學的學術努力。
這一階段,針對具體藝術門類的藝術傳播學的研究依然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在音樂傳播學領域。2002年,汪森發(fā)表的《關于音樂傳播學的五點看法》提出音樂傳播學應致力的建設方向和具體工作方案。此文認為:“借助現(xiàn)代傳播學的視角、觀念和方法,結合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和音樂美學進行研究,這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這條思路不僅對音樂傳播學,而且對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和音樂美學,都是有價值的。至于哲學、美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就更是傳播學直接的理論來源,與傳播學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19)汪森:《關于音樂傳播學的五點看法》,《黃鐘》2002年第2期。作者指出了音樂傳播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音樂傳播學對音樂史論研究的價值及其與其他學科間的淵源關系,對豐富音樂傳播學的知識脈絡有一定的意義。
2002年12月7至9日,由武漢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廣播學院(現(xiàn)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共同發(fā)起的“首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國內外音樂傳播的歷史與現(xiàn)狀、音樂傳播教育考察、音樂傳播媒介研究、藝術市場的運作與管理、音樂經紀人素質及要求、音樂風格與傳播形式研究、音樂傳播現(xiàn)象的文化及社會意義等為議題,集結了來自全國的近百位專家進行研討。汪森在此次會議的綜述中指出:“對音樂傳播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進行考察和研究,催生了一個嶄新的學科——‘音樂傳播學’。音樂傳播學既是社會實踐的迫切需要,又體現(xiàn)了傳播學的發(fā)展趨勢。音樂傳播以傳媒為依托,以音樂在現(xiàn)代傳媒中的多元組合方式和傳播管理為主要對象,是包括音樂策劃、音樂制作、……音樂產品營銷等新型音樂應用門類的應用型、復合型專業(yè)?!?20)汪森:《傳時代之音,播四海之樂——“首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綜述》,《黃鐘》2003年第2期。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音樂傳播學研究的全面展開,也標志著藝術傳播學在音樂學領域的良好開端。
2005年5月22至24日,“第二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共同發(fā)起,議題涉及音樂傳播學科建設與教育思考、音樂傳播的形式與特征研究、音樂傳播考察與媒介研究、音樂市場與藝術管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播研究、音樂傳播的文化思考等。曾遂今針對此次研討會指出,與會者是圍繞“音樂傳播”與“傳播音樂”兩大范疇進行討論的。他認為,“音樂傳播”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傳播音樂”則是行為,是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行為?!白鳛椤畟鞑ヒ魳贰男袨?必然造成‘音樂傳播’現(xiàn)象的后果。音樂傳播現(xiàn)象,是我們當前繼續(xù)考察和鎖定的現(xiàn)象。它是音樂學研究在新的社會與技術條件下的延伸與發(fā)展,是音樂學在當代與未來的延伸與發(fā)展,更是音樂學研究在未來具有生命活力的研究范疇之一?!?21)曾遂今:《音樂傳播與傳播音樂——寫在第二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之后》,《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曾遂今主張從音樂傳播現(xiàn)象入手,結合音樂傳播的歷史去思考音樂傳播學的建構,其思路是有益的。
2007年10月27至28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南京藝術學院主辦,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傳播學會承辦的“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藝術學院召開。這次會議的議題涉及音樂傳播教育與區(qū)域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音樂傳播學的理論與文化發(fā)展策略、民族音樂文化與國際交流等。這次會議是對前兩屆會議的深化,其間,對音樂傳播學學科體系的研討尤其受與會代表關注。會上,曾遂今關注到音樂傳播的時空問題,并從方法論上為音樂傳播學學科體系探路,他認為“音樂美學、文化人類學、民族音樂學在研究音樂本質問題上的探究,為今天的音樂傳播學研究奠定了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基礎:……把握時空觀念,以時空作為該學科的切入點之一,是音樂傳播學對音樂傳播現(xiàn)象考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2)參見王曉平:《音樂傳播與文化發(fā)展———第三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綜述》,《音樂研究》2008年第1期。汪森從我國現(xiàn)行的學科設置與學科體系出發(fā),通過與藝術學、傳播學、音樂學的比較指出:“音樂傳播學不屬于橫向交叉學科、綜合交叉學科,……應圍繞音樂與傳播的本質構建其學科體系的內容和框架?!谝魳穫鞑サ难芯繉ο笈c范圍方面,可分為作為音樂美學的音樂傳播(學)和作為音樂社會學的音樂傳播學兩個層次?!?要)借助傳播學的視角、觀念、方法,結合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進行研究,至于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就更是傳播學直接的理論來源?!?23)同上。與會者在學科設置和專業(yè)培養(yǎng)的實操層面也做了深入交流,比如中國傳媒大學結合自身的傳媒方向優(yōu)勢建構音樂傳播專業(yè)的學科體系和培養(yǎng)體系,南京藝術學院則把藝術傳播學與藝術管理結合起來,培養(yǎng)音樂傳播人才。
有關音樂傳播學的建構問題,進入21世紀后,涌現(xiàn)出諸多優(yōu)秀成果。2014年,曾遂今的《音樂傳播學理論教程》出版,該著從音樂傳播現(xiàn)象入手思考音樂傳播學的建構問題。作者在前言中指出:“音樂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科學,它就應當在以上這些宏觀現(xiàn)實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與音樂的傳播現(xiàn)象緊密相關的一套知識體系。這套知識體系將可能成為一把具有價值理性的、解決實際困惑的鑰匙?!@個知識體系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其一,音樂傳播是人的社會行為、社會目的和手段,音樂傳播在音樂的社會存在中具有普遍意義,音樂傳播現(xiàn)象在不斷地發(fā)展;其二,伴隨音樂傳播過程所產生的社會現(xiàn)象,是一門新興學科——音樂傳播學重點研究的對象;其三,音樂傳播教育是適應當代社會人才需求的高等教育新型專業(yè)類型。這三方面體現(xiàn)了音樂傳播概念內涵不同的層面,體現(xiàn)了音樂傳播概念的科學性?!?24)曾遂今:《音樂傳播學理論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第2頁。這部著作的價值在于從音樂傳播的實際現(xiàn)象出發(fā)建構音樂傳播學,而非生硬借用西方傳播學理論套解音樂傳播學,體現(xiàn)出中國學者自主建構音樂傳播學的自覺性。
除了音樂傳播學之外,藝術傳播學在影視和戲劇領域也出現(xiàn)不少成果,其中電視傳播領域成果尤其豐富。2000年,葉家錚著述的《電視傳播理論研究》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作者在1988年出版的《電視傳播的藝術》一書基礎上的進一步思考,從電視傳播的本體屬性、主要內容、社會功能、傳播符號、節(jié)目表達、觀眾反饋、宣傳管理等方面更為系統(tǒng)地認識了電視傳播理論。(25)葉家錚:《電視傳播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000年,石長順的《電視傳播學》出版,此書與葉家錚《電視傳播的藝術》一書出發(fā)點相同,也把電視傳播放在大眾傳播視野中去認識,認為電視傳播學是大眾傳播學的一個分支。作者指出“電視傳播學就是研究電視傳播活動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是從理論高度來審視具體的電視傳播實踐”。(26)石長順:《電視傳播學》,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此書明確把電視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劃分為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果五大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強調對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借鑒和吸收,融合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的現(xiàn)代科學研究視角,輔以社會調查的方法。該書內容涉及電視傳播的特性與功能,以及電視傳播的符號、模式、主體控制、內容分析、議程設置、受眾、效果及國際化問題,是針對電視傳播學的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李藝、劉成新等著的《影視藝術傳播與審美》于2001年出版,該書把電影和電視在視聽覺的角度上凝結為“影視”這個概念,主要探討影視藝術傳播與審美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又從電影、電視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所引發(fā)的傳播現(xiàn)象入手,論述了影視媒介的傳播學特征、視頻傳播的發(fā)展概況、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等問題。作者認為:“影視傳播是大眾傳播中的一種?!绻驹诟雍暧^的角度看,影視傳播又是廣義傳播中的一種?!驹诓煌难芯繉用?對傳播系統(tǒng)中傳者、媒介、受者的劃分會有所不同。但是無論站在何種角度,把人和媒介機構歸并為一個系統(tǒng)來研究已是一種新趨勢,所不同的只是把這個系統(tǒng)劃入傳播者領域研究還是劃入傳播媒介領域研究。這種歸并為一個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將影視整體作為一個小系統(tǒng)置于整個社會大系統(tǒng)中考察,把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的社會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進行探討,站到宏觀的角度來把握影視的本質,依靠宏觀把握微觀?!?27)李藝、劉成新等:《影視藝術傳播與審美》,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頁。作者強調“全息律”在影視傳播中的應用,更多地是在以方法論的角度探討影視傳播的規(guī)律性問題。2006年,張曉鋒著述的《解構電視:電視傳播學新論》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該書受美國傳播學家拉斯韋爾的“5W”模式的影響,按照電視傳播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兼及電視媒介的特殊性,以電視傳播發(fā)展論、媒介論、系統(tǒng)論、體制論、內容論、接受論、效果論的結構寫成,構成了電視傳播學的邏輯秩序,是在前述學者論著基礎上的結構性完善。(28)張曉鋒:《解構電視:電視傳播學新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2009年,錢智民、李沭樘編著的《電視藝術傳播理論專題研究》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從中國電視媒體話語范式演變、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文化影響力、電視數字付費頻道發(fā)展、省級衛(wèi)視品牌發(fā)展戰(zhàn)略、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負面效應、視覺文化傳播的社會影響、影視劇傳播的時尚文化價值等方面論述了電視藝術傳播的特征。(29)錢智民、李沭樘編著《電視藝術傳播理論專題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2009年,潘源著述的《影視藝術傳播學》出版。該書“重在研究‘影視藝術傳播’規(guī)律,即把影視藝術作為傳播手段,而非傳播客體,著重探討影視藝術如何遵循美學原則進行信息加工,實現(xiàn)‘意義’的建構、生產與傳播。所以,本書建構的‘影視藝術傳播學’體系以‘意義’傳播為研究核心,這不僅在于人和世界的關系是通過意義的構建與交流得以建立和確認,并由人類傳播活動得以實現(xiàn),還在于藝術傳播相對于非藝術傳播而言,更側重于通過具有美感的形式進行意義的傳播與交流”(30)潘源:《影視藝術傳播學》,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梢?作者不是把影視藝術作為傳播對象,而是另辟蹊徑,將影視藝術作為傳播手段,而把藝術作品的“意義”作為傳播對象,把影視傳播系統(tǒng)當作意義的生成場域,把影視傳播控制當作意義的賦予機制,把影視藝術傳播媒介當作意義的傳播載體,把影視藝術的傳播接受當作意義的溝通互動,把影視藝術的傳播價值當作意義的現(xiàn)實轉換,與前述學者關于影視傳播學的建構形成鮮明對照。
2019年,仝美慧的《電影傳播學》針對電影傳播學作了有益的建構,作者認為:“電影傳播學就是研究電影傳播活動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是從理論高度來審視電影傳播實踐”……“是在大眾傳播學的理論框架之下,以大眾傳播學和電影學的理論作為支撐,主要研究電影這個獨立的藝術主體的傳播特性、傳播模式等問題?!?31)仝美慧:《電影傳播學》,云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4-7頁。該著作把電影傳播學建立在大眾傳播學和應用電影學的基礎上,考慮到了電影傳播的綜合性、時空性、視聽性、真實性和逼真性特點,還專門討論到電影傳播符號的問題,認為符號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此書對電影傳播的內容、受眾、主體控制(“把關人”),還有媒介技術對電影傳播的影響、電影的市場營銷、電影的敘事理論等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
在美術領域,羅一平的《美術信息學》于2002年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該著受信息科學、傳播學和符號學的影響較大。作者從美術信息入手,深入分析了美術信息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美術信息的傳播方式、美術信息的傳播與接受、美術信息的符號屬性、美術信息的研究方法等問題,是美術領域建構藝術傳播學的代表性著述。(32)羅一平:《美術信息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006年,杜駿飛、萬新華編著的《藝術中的傳播》出版。該著試圖從中國畫的演變歷史入手探索藝術傳播的規(guī)律性問題,作者認為:“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既是畫家內在精氣神交融、信息流通的人內傳播過程,也交雜了個人和繪畫團體、社會風尚的信息交流過程?!囆g傳播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系?!脗鞑W的觀點來看,對藝術的傳播與接受的一般前提性的本質概括,是打開知識藝術傳播的整體之門的鑰匙。”(33)杜駿飛、萬新華編著《藝術中的傳播》,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這部書受傳播學、符號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影響較大。
在戲曲領域,至少有兩部著作值得關注:一是2005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玉蓮的《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二是2009年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的胡緒偉的《中國戲曲傳播論》?!吨袊糯自捫≌f戲曲傳播論》分小說、戲曲兩大門類討論傳播問題,依其理論架構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傳播者研究,下編為媒介與渠道研究——傳播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創(chuàng)作、評論、出版及傳播控制四大方面;媒介與渠道研究主要集中在聲音(含口語、詞話、表演、韻文)、文本(含選輯、改編、評點、翻譯)、技術與組織(含印刷、商業(yè)、版本、藏書)方面。(34)李玉蓮:《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戲曲傳播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作者從這些方面為戲曲傳播學的建構作了有益的嘗試,此書也堪稱運用傳播學來研究中國古代小說和戲曲傳播現(xiàn)象的重要著作?!吨袊鴳蚯鷤鞑フ摗肥禽^早在戲曲領域系統(tǒng)地建構傳播理論的一部著作。作者把戲曲傳播研究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認為狹義的戲曲傳播研究指傳播學視野中的戲曲研究,廣義的戲曲傳播研究則既包括前者,也包括戲曲傳播現(xiàn)象的研究。作者針對戲曲傳播,分別從傳播溯源、文本傳播、流派傳播、演出傳播、接受反饋、海外傳播等方面展開論述,其中文本、流派、演出三者大致是從戲曲的綜合性出發(fā)分別作出的研究,接受反饋主要從觀眾角度出發(fā)進行討論。(35)胡緒偉:《中國戲曲傳播論》,南方出版社2009年版。
總之,藝術傳播學的建構在21世紀進入深化期,其突出表現(xiàn)一方面體現(xiàn)在針對藝術傳播學研究對象的討論、研究方法的豐富、研究內容的充實上,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諸多院校把學科建構與人才培養(yǎng)結合起來,開始培養(yǎng)藝術傳播學的專門人才上。從學科的建構性研究到人才培養(yǎng)的落實,藝術傳播學及其研究均獲得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就上述中國學者的著作和論文來看,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1世紀初,藝術傳播學基本上都還處在建構階段,而建構藝術傳播學的方法多是借助當時影響較大的其他學科的理論資源,這些學科包括傳播學、文藝學、美學、符號學以及與科技相關的一些學科。這些資源對藝術傳播學基本架構的確立有較多的啟示,也為藝術傳播學的建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看,中國藝術傳播學的建構主要受歐美傳播學、技術哲學、符號學等新興學術領域自20世紀80年代起在中國的影響。
獨立的傳播學興起于美國的一批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對政治宣傳的研究,這與20世紀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帶來歐美傳媒業(yè)的興盛所引發(fā)的針對傳播問題、媒介問題和媒介批評問題的研究有直接關系。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歐美傳播學雖然在中國有一定的聲量,但并不算大。歐美傳播學真正在中國迅速產生影響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事。1982年5月5日,美國大眾傳播學者、夏威夷東西方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威爾伯·施拉姆訪問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做了學術報告《美國“大眾傳播學”的四個奠基人》,介紹了拉斯韋爾、萊文、拉扎斯菲爾德、霍夫蘭四位傳播學家,引起中國的新聞學等領域的高度關注。(36)[美]威爾伯·施拉姆講授,王泰玄記錄《美國“大眾傳播學”的四個奠基人》,《國際新聞界》1982年第2期。同年11月25至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倡議的“西方傳播學座談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座談會上,中國的學者們針對西方傳播學做了認真研討,認識到傳播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并與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梢哉f此次座談會標志著中國學術界對傳播學的認可。(37)徐耀魁、黃林:《西方傳播學研究座談會綜述》,《國際新聞界》1982年第4期。自此,源自歐美的傳播學著作在中國境內廣泛譯介,不僅在新聞學界產生影響,也引發(fā)了藝術學界的密切注意——尤其是大眾傳播學的理念、原理和方法。與此同時,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下稱“三論”)也被譯介到中國。“三論”是20世紀4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興起的一種學說,最早源自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1982年7月10至14日,在北京召開了關于“三論”中的科學方法和哲學問題的學術討論會,錢學森做了學術報告《系統(tǒng)思想、系統(tǒng)科學和系統(tǒng)論》。在這次會議上,專家們針對“三論”之間的關系、信息的本質、“三論”在科學和哲學研究領域的方法論價值做了深入探討,會議也標志著中國學者對“三論”的思考全面展開。(38)郭國光:《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中的科學方法和哲學問題學術討論會在京召開》,《哲學研究》1982年第8期。
20世紀80年代,大眾傳播學和“三論”兩大學說對中國學術界的影響十分深刻,廣泛滲透到哲學、歷史學、文學、藝術學等領域,也自然影響到了正在“生成”中的藝術傳播學。葉家錚的《電視傳播的藝術》就運用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fā)表的《傳播的社會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的“5W”模式以及信息論學者香農和維納于1949年發(fā)表的《傳播的數學理論》一文中提出的傳播渠道理論思考電視傳播問題。1992年邵培仁主編的《藝術傳播學》也把“三論”作為藝術傳播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論述過程中結合拉斯韋爾、施拉姆、香農、維納等人的觀點支撐其論點。1993年孫宜君的《文藝傳播學》也接受了“5W”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7W”模式,同時還倡導運用“三論”作為文藝傳播學的重要方法。
就大眾傳播學和“三論”的影響而言,中國學者關于藝術傳播學建構的主要成就一方面體現(xiàn)在系統(tǒng)性和跨學科特征上,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從研究對象、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方式以及以受眾分析為代表的傳播效果等方面為藝術傳播學搭建起較有實用性的框架。
除了大眾傳播學和“三論”之外,符號學的引入也助推了藝術傳播學的建構。符號學源自對信息和語言的研究,是隨著信息論、控制論、傳播學等的出現(xiàn)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獨立的標志是1969年國際符號學會成立并選用“semiotics”為符號學的正式名稱。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符號學的部分成果被譯介到中國。1988年1月21日,“京津地區(qū)符號學討論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趙毅衡、王鵬令、李幼蒸等學者介紹了國外符號學的發(fā)展情況,此次會議標志著符號學研究在中國學界的全面展開。(39)眠安:《京津地區(qū)舉行符號學討論會》,《哲學動態(tài)》1988年第4期。此后,符號學也隨著大眾傳播學、“三論”而進入藝術傳播學建構領域,其核心影響依然體現(xiàn)在方法論上。邵培仁主編的《藝術傳播學》在討論藝術創(chuàng)作的編碼問題時特別指出:“符號是人類藝術傳播的要素,既能脫離傳、受雙方而獨存,又能作為體系、習慣被確立,變成束縛、支配已經掌握了它的人的‘牢獄’。創(chuàng)作構思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傳達意象的藝術符號進行挑選、提煉和有序組合。”(40)邵培仁主編《藝術傳播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頁。修海林的《音樂學領域中的傳播學研究》一文把音樂符號定義為“傳通符號”,并將其劃分為型態(tài)的、觀念的、行為的三類。(41)修海林:《音樂學領域中的傳播學研究》,《中國音樂》1993年第2期。石長順的《電視傳播學》專門討論過電視傳播的符號性質,把符號定義為信息傳播的中介,認為電視傳播的符號主要體現(xiàn)為圖像符號、聲音符號、字幕符號、體語符號。我們僅從以上數例,即可看出符號學在藝術傳播學建構中的方法論價值。
就符號學對藝術傳播學建構的影響而言,可以說中國學者借助符號學對藝術傳播學做了較為深化的研究。符號學的介入,對藝術傳播學在藝術的信息符號特征、符號的構成和傳播原理等方面的思考產生的影響是較深的。
藝術傳播現(xiàn)象是各種因素綜合促成的,所以藝術傳播學的建構也受多個學科領域的影響。除了大眾傳播學、“三論”和符號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乃至哲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都已經并將依然影響著藝術傳播學的事業(yè)進展。我們由此不難看出藝術傳播學建構工作的復雜性、艱難性和持久性。
本文是針對藝術傳播學的學科建構歷史來展開討論的。這門學科的歷史,與專門針對藝術傳播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歷史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而區(qū)別還比較大。關于藝術傳播研究的問題域及原理的探討,筆者將另行撰文論述。
這個學科的建構,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結合對豐富多彩的藝術傳播現(xiàn)象的研究和基于學科自身的使命和秩序來實施的,旨在為研究藝術傳播現(xiàn)象提供視角、路徑和方法。作為新興的學科,藝術傳播學在建構之初借鑒了歐美的大眾傳播學、以“三論”為代表的科學研究方法、以符號學為代表的深層理論研究方法以及歐美的哲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研究方法,顯示出一種粗放狀態(tài)。我們能感受到西方理論對該學科建構的支持作用,這與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有直接關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科技發(fā)展的深化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的崛起,藝術傳播學的建構也在持續(xù)深化和細化。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力圖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建構較為獨立自主的藝術傳播學,這種意識和相關的努力都很有價值。仲呈祥指出:“‘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傳播研究話語’——這是加強新時代藝術傳播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傳播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則是其題中必有之義?!?42)仲呈祥:《中國特色藝術傳播研究話語構建芻議》,《藝術傳播研究》2021年第2期。雖然藝術傳播學在建構過程中援引了眾多西方理論資源,但它作為一門學科的倡導和建構始于中國,這是一種可貴的嘗試,也是兼具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嘗試。
藝術傳播學的建構,除了受前述學科的影響外,還受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革命而崛起的新興傳播媒介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社會開始嘗試全面融入國際社會,與此同時,以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大數據、智能媒體等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也深刻影響到藝術領域。藝術的社會功能伴著新興媒介的浪潮,發(fā)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互聯(lián)網在中國從引入到普及的過程,這一過程幾乎徹底革新了中國人創(chuàng)造藝術、傳播藝術、接受藝術的習慣。原先借助實體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的藝術活動,在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科技媒介構筑出一個全新的空間后,大量進入虛擬空間。當前,隨著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深化,媒體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而智能化媒介會把這種趨勢推向一個新的境界,藝術在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的傳播實踐也越來越多樣化。這無疑也會推動學者們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思考藝術傳播學的建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即創(chuàng)辦《音樂傳播》雜志,2020年將其更名為《藝術傳播研究》,并于2023年7月起由季刊改為雙月刊。該雜志從音樂傳播學的研究起步,隨著各個門類藝術傳播問題的驟起,現(xiàn)已擴展為一個面向所有研究藝術傳播問題的學者的專門陣地。從創(chuàng)刊到更名和改版,該刊已發(fā)表大量關于藝術傳播問題的學術文章,對藝術傳播學的建構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也將會繼續(xù)有力推動這一學科和相關研究的拓展。
我們有理由相信,藝術傳播學在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會不斷吸收新知識、關注新現(xiàn)象、探索新路徑,從而建構出更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