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明朝建國,高麗、朝鮮和明朝就一直保持著朝貢關系,朝鮮成為赴明最頻繁的藩屬國。中朝往來的海道路線是有規(guī)定的,而由于雙方政治局勢的變化,雙方往來的路線有過幾次變動。明初,由于納哈出控制東北,朝天使進京的陸路被阻斷,故洪武時期至永樂十九年(1421年)朝鮮使臣取道遼東,渡渤海,由登州登陸朝貢南京。永樂遷都后,由于明朝已經(jīng)掌控住東北,并且走陸路進京比較快,而且亦比海路的安全性要高,此后過山海關、廣寧進入北京。天啟年間,由于后金占領遼東,朝天使赴北京的陸路又被斷絕,此后自朝出發(fā)經(jīng)海路至登州,經(jīng)山東境內青州、萊州等地入北京,這條路線一直延續(xù)至明朝滅亡。
關鍵詞:明代;登州;朝鮮;使臣;朝貢;貢道
中圖分類號:K248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b)-0078-06
A Study of Dengzhou and Korean Sea Tribute in the Ming Dynasty
LIU Yaru, MENG Yanxia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Koryo, Korea and the Ming Dynasty have maintained tributary relations, and Korea has become the most frequent vassal state to the Ming Dynasty. The sea route between China and North Korea is regulated, and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two sides, the route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due to the control of the Northeast by Naha, the land route to Beijing was blocked by the Chaotian envoy, so the Korean envoy from the Hongwu period to the 19th year of Yongle (1421) took the route of Liaodong, crossed the Bohai Sea, and landed in Dengzhou to pay tribute to Nanjing. After Yongle moved its capital, because the Ming Dynasty had taken control of the Northeast, and it was quicker to enter Beijing by land, and it was safer than by sea, then the customs and Guangning entered Beijing. In the year of Tianqi, because the Later Jin Dynasty occupied Liaodong, the land route to Beijing was cut off again by the Chaotian envoy. From then on, the route started from the North to Dengzhou by sea, and then entered Beijing through Qingzhou, Laizhou and other places in Shandong. This route continued until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Key words: The Ming Dynasty; Dengzhou; Korea; Envoy; Pay tribute; Tribute road
明代,登朝海道路線有過幾次興廢,由于明初納哈出控制著東北,高麗、朝鮮使臣前來明朝進貢太過危險,而且朱元璋定都南京,使臣取道遼東,于登州上岸可以縮短往來的時間、路程。明成祖遷都北京后,由于已經(jīng)掌控了遼東地區(qū),陸路比海路更安全、便捷,于是廢海路走陸路。明末,隨著后金勢力的擴大,阻斷了中朝雙方的陸路貢道,便再次走海路,但與明初相比航線有所改變。崇禎十年(1637年),朝鮮便和明朝斷了宗藩關系。學界對于明代中期登州至朝鮮海上路線的考證不甚豐富,主要有陳尚勝《明朝初期與海上交通考》[1]、張婷婷《明代朝鮮朝貢路線的演變》[2]、楊雨蕾《明清時期朝鮮朝天、燕行路線及其變遷》[3]等。本文運用傳世文獻、金石材料,以及朝鮮使臣的海路使行文獻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考證明代登州與朝鮮往來海道路線的興廢及變化。
1 洪武至永樂初,登州與朝鮮往來的海上貢道路線
明太祖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朝,并以南京為都。明太祖鑒于元朝對海外用兵的失敗,多次言明不可以對海外諸國輕易出兵,欲與鄰國友好相處,每年都派遣使臣出使周圍各國,“洪武初,海外諸番與中國往來,使臣不絕”[4],明太祖規(guī)定永不征討朝鮮等鄰近的國家。從此,高麗使臣經(jīng)常出使明朝向其朝貢。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實行海禁,“片板不許下海”[5],對雙方往來的海道路線有所規(guī)定。明初,高麗、朝鮮使團大都渡過黃海通過太倉港到達南京,但洪武五年(1372年),洪師范等使臣從太倉返回途中溺死:“貢使洪師范、鄭夢周等一百五十余人來京,失風溺死者三十九人,師范與焉?!币驗楹閹煼赌缢溃槲淞?,明太祖下旨:“之后可三年一進貢,去年姓洪者溺海,汝往登州過海,今后不要海路來”[6]?!斑^海”指的是渡過渤海。并且言明“我如今靜?!窈笃溆嗟暮@锊灰ㄟ\”,登州港此后成為雙方往來的最重要的港口。
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高麗派使臣請求取道遼東,“七年遣監(jiān)門護軍周誼、鄭庇等來貢,表請每歲一貢,貢道從陸,由定遼,毋涉?!薄_@里的“?!睉撝该鞒醵牲S海取道太倉港的水道航線。同年九月,朱元璋同意了高麗王的請求,高麗派張子溫出使明朝對朱元璋表示感謝,“道過遼東,致朝正之再阻,舟浮海上,甘犯禁而不辭……體天道以行仁”。故推測朱元璋已經(jīng)同意讓高麗使團渡過鴨綠江后,走陸路經(jīng)過遼東,后渡過渤海前來應天府(今南京)。由于高麗使臣經(jīng)常往來于登州,洪武九年(1376)五月,“改登州為府,置蓬萊縣,時上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7]。可見登州在中國與高麗進行政治、文化交流以及貿易中發(fā)揮著重要樞紐作用。但自洪武十二年(1379年)后,由于王顓被臣下殺害,明朝懷疑朝鮮使團混有間諜,朱元璋時常斷絕朝鮮入貢。洪武十三年(1380年)下令,“自今無令擅入吾境,如有來者,直止于邊守……有貢賦亦止于邊,不許入獻”。洪武十七年(1384年)后,高麗使臣再次正式得到允許經(jīng)由遼東往返,“歲貢如約即可,人亦不可久留遼東,或朝或歸,速遣其行”。
洪武十九年(1386年)二月,“遣政堂文學鄭夢周如京師”“七月鄭夢周還自京師”?!陡澳显姟酚涊d了鄭夢周的回程路線:“蓬萊閣—沙門島—鐵山—旅順驛—金州—復州—蓋州—遼河”[8]??芍?,鄭夢周是從登州蓬萊閣上船,渡過渤海取道遼東,過遼河至鴨綠江后沿朝鮮半島南下回國,而且出使途中留下多首詩文,如《蓬萊閣》《三月十九日,過海宿登州公館、郭通事、金押馬船阻風未至,因留待》《沙門島》等,根據(jù)上述地點可推斷鄭夢周入明時,亦是渡過渤海到達登州去往南京。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鮮使臣權近出使明朝,“六月,遣門下評理尹承順、簽書密直司事權近如京師”“九月,權近還自京師”?!斗钍逛洝酚涊d了使團回高麗的路線:“宿登州蓬萊驛—過嗚呼島—到旅順口—宿木場驛、金州—孛蘭驛—復州驛—蓋州驛—鞍山驛—遼東宿鐵廠村—過鴨綠江回國”[9]。使臣途中作《登蓬萊閣》《過嗚呼島》等詩作。故權近等人亦是從登州出發(fā),渡廟島群島取道遼東至鴨綠江回國。權近所行路線與鄭夢周所行路線是一致的,皆由南京至登州蓬萊閣,取海道經(jīng)沙門島至遼東旅順口,經(jīng)金州、復州、蓋州,過鴨綠江口回朝鮮。
朱允炆在位期間,朝鮮使者仍舊經(jīng)遼東取道登州去往南京朝貢,建文二年(1400年),朝鮮派遣李詹出使,“遺簽書三軍府事李詹如京師”。并在途中寫下《登州待風》《嗚呼島》等詩文,《觀光錄》中記載了使團去往南京的路線:“庚辰冬十一月日,早發(fā)安州。三十日,渡鴨綠江。后經(jīng)過松站、連山站、甜水站、鞍山、海州、熊岳站、五十寨、古孛蘭站、甲匠鋪、木場鋪、旅順口、登州、黃縣、岱山、照縣、分水嶺途中、東海驛、清淮驛、高郵、揚州、龍江驛到達帝京?;貒傻侵莩舜?jīng)過沙門島到達旅順口,后經(jīng)鞍山站、甜水站……渡鴨綠江回國?!憋@然,歷史文獻中關于李詹使團入明路線的記載較為詳細,對比鄭夢周使團的使行路線及權近使團回國路線,可以發(fā)現(xiàn),本次李詹使團渡鴨綠江后至旅順口一線與前兩次使團所經(jīng)并不一致,而是取道鞍山、海州至旅順口,但自旅順口到登州的海道是一致的。對于自登州登陸后至南京一段陸路,前兩次出使未有詳細記載,本次記載自登州經(jīng)黃縣、岱山、照縣、東海驛、清淮驛、高郵、揚州、龍江驛到達南京的路線是較為便捷的,可推斷之前使團自登州登陸后亦選取該路線。
這條海道路線不僅促進了雙方政治上的往來,也促進了雙方貿易的發(fā)展。但明初,對于民間貿易嚴厲打擊,中朝之間的貿易大都是使臣或者隨行商人在進京途中進行貿易,根據(jù)在蓬萊水城高麗古船中出土的高麗瓷碗,“在三號船內發(fā)現(xiàn)了高麗的粉青沙瓷碗”[10],韓國東亞大學姜敬淑教授將這兩件粉青沙器瓷碗進行了鑒定,“認為其年代是處于15世紀初期或中期的朝鮮”[11],而“三號船被認定為高麗古船”[12],可以推斷三號古船是元末明初往來于登州與朝鮮半島的一艘高麗貨船。由于明初高麗、朝鮮使臣是在登州下船,并且使臣的船只、留守人員及貨物都是??吭诘侵莞?,而當時朝廷對民間貿易嚴厲禁止,朝鮮的民間船只沒有資格??吭诘侵莞劭?,推測該沉船可能是明初高麗使臣進京朝貢的船只,或是商人借由使臣船只到登州與當?shù)毓倜袼较逻M行貿易。
2 永樂遷都后至萬歷年間的海上貢道路線
明成祖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遷都北京之后,完全控制了遼東,從朝鮮至北京的陸路路線更方便,至萬歷時期朝鮮使臣去往北京朝貢大都使用陸路?!洞竺鲿洹酚涊d:“貢道由鴨綠江,歷遼陽、廣寧,入山海關,達京師”[13]。但登州航線仍然比較重要,永樂十九年(1421年)中朝之間發(fā)生逃僧事件:“五月庚辰,囚僧尚強于義禁府。強堂弟僧適休與其徒信乃等九人,住平安道香山,乘桴渡鴨綠江,逃入遼東……八月,本國逃僧洪惠等,欽奉圣旨,前往南京,住天界寺?!笨芍榛莸忍由菑某r平安道出發(fā),渡過鴨綠江到達遼東,前往南京,入住天界寺。根據(jù)《泰安州普照禪寺重開山第一代云公滿空禪師塔碑銘記》記載:“永樂間,粵高麗僧云公滿空禪師等數(shù)僧航海而來,達于京師,欽奉圣旨……遣官送赴南京天界寺住坐?!笨芍獫M空等是渡渤海至北京。由于這些僧人都在永樂年間入住南京天界寺,故推測滿空亦是朝鮮香山的一名和尚,由于滿空是渡海到達京師,故推測洪惠等逃僧亦是與滿空一同從朝鮮平安道出發(fā)渡過鴨綠江取道遼東,渡過渤海在登州登陸后經(jīng)陸路到達北京后南下南京,故登朝海道在永樂年間與陸路并用。
這條海道亦是中朝貿易的重要通道,宣德二年(1427年),戶部上奏:“永樂二十一年,敕朝鮮送馬二萬匹……以布絹不足,因循至今。請令山東布政司運送遼東如數(shù)酬之。”在山東各地籌集的布、絹等是作為等價物送到遼東,用來償還永樂二十一年所欠朝鮮的債務。并根據(jù)《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關登州衙海船的記載:“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減免止造十八只,歲撥五只,裝運青、登、萊三府布花、鈔錠一十二萬余斤至遼東”[14]??芍蓟ㄗ鳛橐话愕葍r物亦是從登州經(jīng)過渤海運往朝鮮。
嘉靖年間,海禁時嚴時寬,在嚴厲海禁之時,走私貿易占有很大比重,并且登萊地區(qū)的商人經(jīng)常私自渡海到朝鮮進行商貿活動。隆慶五年(1571年),胡價等人上奏:“訪得二十年前,傍海潢道尚未之通,今二十年來,士人、島人以及淮人,做魚蝦、貿易紙布等貨,往來者眾,其道遂通”[15]。隆慶六年(1572年),明政府下令:“山、遼撫按將商販船通行禁止,寸板不許下海,仍嚴督沿海官軍往來巡哨”[16]。可見,民間海上貿易異常活躍。隆慶年間由于海禁比較松弛,海上貿易得到合法的資格,并對民間走私嚴加打擊,“嚴諭商民并各島寄莊遼人,自今行海,俱由島嶼之內,一則藉其往來熟習潢道,但有擅造雙軌大船,遠泛大洋、私賣違禁貨物者,巡海官兵捕送官司,照依律例問罪”。
萬歷年間,登州航線更是發(fā)揮了重要戰(zhàn)略意義。萬歷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向朝鮮開戰(zhàn),明援朝抗倭,通過登朝海道,將糧餉、火器等運送到朝鮮前線。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 “請行山東發(fā)公帑金三萬金,委官買糴運至登萊海口,令淮船運至旅順,遼船運至朝鮮?!睆难睾8鞯刭徺I糧食運送到登州后運至朝鮮;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朝鮮國王李昖請求“乞員辦硝黃、火藥”,明同意李昖的請求“準令進貢陪臣自備價值,每年一次,收買三千斤。仍照舊給與車輛沿途遞送”。雖然沒有提及采購硝黃、火藥的具體地點,但根據(jù)天啟七年(1627年),明政府命令登州巡撫幫助朝鮮采購硝黃,“并移文登撫一體遵行”,可以推測萬歷年間的硝黃、火藥是從登州采購的,并由登州港經(jīng)過旅順運送至朝鮮。除了官方購買外,也有沿海的民間商人私自去朝鮮進行貿易的記載,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八月“朝鮮國王昖發(fā)還漂海人民……如系私販下海,別有情弊,究處以聞?!贝藭r已有了海上走私船隊,“凡視汛之時遇有船艦,若系漂流商民不操器械者送還中朝。若系劫賊,不論是否中國人民概行繳截”。故萬歷時期,這條海道上的民間貿易極其活躍。
3 天啟年間恢復登州與朝鮮海上貢道路線
天啟元年(1621年),為了與朝鮮共同對抗后金,劉鴻訓等出使朝鮮。在朝期間,后金占領了沈陽和遼陽,遷都遼陽。從此中朝雙方往來的陸路路線被后金阻斷,同年七月,楊道寅奏:“笫聞遼陷,歸途梗塞,不得已與國王商,航海且國,此暫通貢道,以無失外藩恭順之節(jié)。國王遂且舟楫、繕兵衛(wèi),俾由安州登舟……至旅順方得易舟,因退泊平島以俟風霽,今幸至登州?!倍敃r取道登州是中朝雙方往來最便捷的海道,朝鮮君王李琿也因此向明朝提議重開登州港,“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改朝鮮貢道,自海至登州,直達京師”[17]。即從朝鮮安州入海,沿遼東半島南岸航行,經(jīng)過皮島、石城島、三山島、隍城島,以及廟島群島等島嶼到達登州,然后轉陸路經(jīng)山東境內到達北京。但與明初相比,海道路線有所變化。
李民宬在《癸亥朝天錄》記載天啟三年(1623年)出使明朝的情況:
五月二十日,在宣沙浦祭大海神。
二十五日,到椴島。
二十七日,到車牛島……風浪涌起,數(shù)數(shù)扯篷,而行未及牛島前洋,二船船尾柁木破折,幾至傾覆。
三十日,到鹿島。
六月初一,夜值颶風于石城島……船底沖撞不定,破碎淪溺之變立至。且漏人之水四道噴涌,疑船板撓破。梢工等皆以為無可為,但授手祝天而已。
初四日,到長山島。
初七日,到三山島……遇刮風驀越嶺腰,搏于洋中。
初八日,留三山島,使臣飭李膺等備牲酒祭海神。
初九日,到隍城島……旅順口在其西北……凸山嘴又在旅順囗之外,即劉天使敗船處也……而視之如鬼門關。后經(jīng)過廟島,十三日,到達登州。
天啟年間重開登州海道,與明初相比,入海的地點發(fā)生了幾次改變,將取道遼東的陸路部分改為海路,從安州進海,天啟二年(1622年)后變?yōu)樾称郑▍窃手t等使臣入京就是從宣沙浦入海),丁卯胡亂后變?yōu)槭嗌?。雖然天啟七年(1627年)使團入明的使行文獻鮮有,但根據(jù)金尚憲《朝天錄》記載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三日,發(fā)宣沙浦?!笨芍霭l(fā)之時是從宣沙浦入海;天啟七年(1627年)四月,回國出發(fā)前在《祭海神文》中提到:“舟之行不可由故道,指江華而為期?!庇捎诤蠼鹫碱I東北,入侵朝鮮,使團回國已經(jīng)不從宣沙浦登岸,直接從朝鮮江華灣海路回國;仁祖六年(1628年)六月,宋克讱請奏:“陸路自平壤至石多山不過一日程,水路由大同江回轉于海口,則甚險且遠……請依前例,乘船石多山,不許[18]”。可知在崇禎元年(1628年)之前,使團就已經(jīng)從石多山入海。故推測自天啟七年(1627年),使團將入??诟臑槭嗌健H牒:笱剡|東半島南側諸島嶼航行,在旅順口附近的海域向西南方向航行,后渡渤海經(jīng)過廟島群島,到達登州。沿遼東半島南側行船,不僅會缺少物資的供應,而且時常遭遇風浪,根據(jù)上述使行路線的記載,從宣沙浦至皇城島這段海路中,使團經(jīng)常遇到風浪遇險,相比明初從旅順口登船而言危險性加大,隨時會遇到海情,尤其使團從三山島西南航行至皇城島,途中更是兇險。三山島地處金州南面,其西南海域深不可測并且風浪極大,特別是經(jīng)過皇城島海域(今老鐵山水道),因其處于渤海和黃海的交界處,會遇到季風。平均水深、流域面積是南部海峽的一倍左右,北岸的流速亦比南部強,使臣在經(jīng)過老鐵山水道之時海情極為兇險,一般都會在出發(fā)前或者疾風處祭祀海神以保平安,他們將順利渡海歸功于水神的保佑。
海路相比陸路而言危險程度增加,但使臣來往仍十分頻繁,是以生命為代價促進了中朝經(jīng)濟、文化諸方面的交流。當時,使臣來華之時商人頻繁冒用使團成員的名義跟隨船只來明沿途私下貿易:“一自海路赴京之后,攜帶物貨,比旱路甚便,故前后使行員役,率多市井牟利之輩[19]”。皮島貿易在中朝民間亦十分活躍,山東沿海居民借助官方海運的機會發(fā)展民間貿易,從登州航海至皮島與朝鮮進行貿易,天啟六年(1626年),“海商,商人不下五六百人,半在登州,半在海外”。
4 崇禎年間登州與朝鮮海上貢道的終結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懷疑毛文龍與后金勾結將其殺死,亦懷疑后金勾結朝鮮在登州私自貿易,故將朝鮮朝貢路線改為旅順到覺華島。從此,朝鮮至登州的官方海道路線終結。同年六月,朝鮮派遣尹安國、李忔取道覺華島前往北京,但途中尹安國溺死。由于覺華島路線太過危險,朝鮮便想恢復取道登州的海道路線,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朝鮮使臣鄭斗源和高用厚從石多山出發(fā),私自取道登州前往京師,鄭斗源請孫元化向明政府提出允許朝鮮使臣再次取道登州的請求:“國王極言覺華路險,所經(jīng)鐵山嘴諸處波濤汛急絕……若自平島至登州,風便一日而達。乞上奏天朝改貢華之路仍由登州……陳慰移書登撫孫元化,屬其陳請徑從登海登陸,元化委官為伴送赴京?!笨梢妼O元化是同意朝鮮使臣再次取道登州,并且還派人將使臣們送入北京,鄭斗源等人也是經(jīng)登州回到朝鮮的,回程之時接受了陸若漢贈與的西方器物,“崇禎四年(1631年)七月,陳奏使鄭斗源回自帝京,獻千里鏡、西炮等物”[20],陸若漢在當時是擔任孫元化火器營的教官,這也說明使團是從登州回國。但明思宗并沒有同意孫元化變更路線的請求,“但水路既有成命,改途嫌于自便,且朝廷原不責其方物,止以尺書征信海邦,元化如諳大義當暫留來使請命通書,何遽伴送前來?”《明史·朝鮮列傳》亦記載:“先是,遼路阻絕,貢使取道登、萊,已十余年矣。自袁祟煥督師,題改覺華,迂途冒險,其國屢請復故……不許?!?"但走登州路線在航行途中有眾多的島嶼可以作為參照點,比較安全,若是在海上遇到危險,就會臨時取道登州。《雪汀先生朝天日記》記載:崇禎二年(1629年),朝鮮謝恩、陳奏使團于八月八日祭畢后登船,從覺華島經(jīng)山海關進北京。使團正使李仡在北京病故。崇禎三年(1630年)七月六日離開北京。八月二十四日在鐵山嘴遇風,“風勢極烈,層波山立”,二十五日“風浪蕩船,東岸壊裂,人皆僅得下陸,行李船糧,或拯或溺”,九月二日,由于“風動不得,遂望鼉機行船”,九月“三日,晴進船到登”,十一日“乞討船只、船糧”……軍門曰‘俺已知曉’,得即以調船發(fā)糧”,十月初三“夕泊于廟島”,十二日“過平島、三山島、廣鹿島、長山島到石城島”,十三日,“夜泊鹿島前”,十四日“過椴島”。由此證明,使團是在鐵山嘴遇到危險后臨時改道登州,經(jīng)過廟島群島沿遼東半島回到朝鮮。崇禎二年(1629年),朝鮮仁祖大王命崔有海出使明朝,袁崇煥建議由覺華島入山海關,因途中遭遇海難,臨時改道登州,當時皇太極出兵北京,使團被困登州,無法去北京朝貢,崔有海作《初泊登州二首》將當時情況記錄下來。崇禎三年(1630年),崔有?;貒鴷r作《出登州水城》,可證使團從登州北門出發(fā)渡過廟島群島,向朝鮮半島行駛。崇禎末年,韓地翠出使明朝,回國經(jīng)過黃縣,“崇禎末地翠來貢,由登州航海歸國過此,并作《黃山館》”[21]。黃山館當時是黃縣的一個驛站??梢姰敃r朝鮮使臣仍然取道登州渡過渤?;貒?。
故崇禎九年(1636年)之前,朝鮮使團仍然可以從登州上船渡渤?;貒3绲澥辏?637年),仁祖王與皇太極簽訂了《丁丑盟約》,停止與明朝的宗藩關系,向大清朝貢,從此取道覺華島去往沈陽。
明末,由于海禁的松弛,民間貿易快速發(fā)展,“商旅之往來云集登海上”[22],但自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令東江自覺華島轉餉,禁登萊商船入市……始解朝鮮貢道往寧遠,不許過皮島,商賈不通”[23]。從此,登朝民間貿易逐漸衰弱。
5 結語
綜上所述,登朝海道路線是作為天朝上國的明朝與其藩屬國朝鮮交往的重要通道。洪武七年至永樂初,朝鮮來華是渡過鴨綠江到達旅順口渡海到達登州,再經(jīng)山東到達南京;永樂遷都后至萬歷年間,由于陸路更為方便、安全,使臣入明走陸路;天啟至崇禎二年,由于后金在東北勢力的擴大,又恢復海道路線,但此時,入??趶穆庙樋诟臑榱税仓荨⑿称?、石多山,沿著遼東半島南岸航行,于登州登陸。崇禎二年至九年,使臣經(jīng)覺華島去往北京,但使臣回國時還是可以從登州入海。崇禎十年后,朝鮮使臣取道覺華島前往沈陽。中朝海道路線的多次變動與遼東的局勢以及中朝雙方微妙的政治關系密切相關。明初,由于嚴厲實行海禁,登州港在雙方交通往來中發(fā)揮了門戶作用。明中期,雖然朝鮮使臣大都取遼東陸路來京,但登朝海道路線仍是雙方貿易的通道,尤其是隆慶開放后,海禁松弛,促進登朝民間貿易的發(fā)展。明晚期,隨著后金在東北勢力的擴大,海道又重新成為雙方使臣往來最方便、最安全的通道,隨著登州航線的重啟,登朝間的民間貿易更加活躍??傊浅5离m說是在政治局勢不安穩(wěn)之時不得已而用之,但保證了雙方正常交往,促進了登朝之間文化、商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尚勝.明朝初期與朝鮮海上交通考[J].海交史研究,1997(1):43-52.
[2] 張婷婷.明代朝鮮朝貢路線的演變[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37-39.
[3] 楊雨蕾.明清時期朝鮮朝天、燕行路線及其變遷[J].歷史地理,2006:262-273.
[4] 王世貞.明太祖實錄:卷254·洪武三十年八月丙午條[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9.
[5] 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 李國祥.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8] 林基中.燕行錄全集[M].韓國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9] 弘車文.燕行錄全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0]吳春明.漲海行舟——海洋遺產(chǎn)的考古與歷史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11]袁曉春.蓬萊3艘古船發(fā)掘簡報[J].海交史研究,2006,50(2):1-19,135-136.
[12]龔昌奇,蔡薇,席龍飛.蓬萊三號古船的測繪及復原研究·蓬萊古船[M].煙臺:文物出版社,2006.
[13]李東陽.大明會典[M].卷105.揚州:廣陵書社,2007.
[14]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5]梁夢龍.海運新考.卷上.玄覽堂叢書(八)[M].臺北:臺北正中書局,1979.
[16]佚名.明神宗實錄[M].卷8:隆慶六年十二月辛未條.黃彰建,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荆?962.
[17]龍文彬.明會要(第2冊)[M].卷77:外蕃(一)·朝鮮.北京:中華書局,1956.
[18]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刊.李朝仁祖實錄[M].卷18:六年六月二十日辛亥條.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53.
[19]李朝仁祖大王實錄:東卷6[M].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62.
[20]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卷55卷55.[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1]同治黃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
[22]汪楫.崇禎長編[M].卷55.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23]計六奇.明季北略[M].卷5:袁崇煥謀殺毛文龍.北京: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