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耀
我想,那一日,必定是和風容與、清陽曜靈,青云閑散凈空,瑞靄煙籠霧峰。我想,那時節(jié),還須有飛瀑垂練,彩鶯啼鳴,青松斗翠,奇花爭秀。如果當時缺少紅肥綠瘦春怡然的陶醉場景,或許不會有下面精彩的故事傳說。
公元185 年初春。山頭上,偃月刀寒光冷艷,寶馬趵蹄嘶鳴。在隨從虎賁悶雷滾動的助威聲中,獵獵招展的黃牙旗下三員大將抱拳相視一笑,各自引弓搭箭,氣沉丹田,力貫雙臂,耳聽得聲如裂帛,一箭飛奔東南,一箭疾走東北,一箭沖天而上。從此,“劉關張三義卜箭取地”的趣事在當?shù)孛耖g蜿蜒流傳,津津潤色至今。
一千八百三十余年后的某日,我因工作關系首次來到陽泉市郊區(qū)這座山下,驚訝于自己的孤陋寡聞,方知此山為劉備山,山上有劉備廟。劉備山劉備廟及其動人的傳說如同一道必須探究的民間歷史文學命題,深深吸引著無限敬仰“三義精神”且在關公故里工作生活近30年的我。
山路通達,從山腳驅(qū)車只需刻余即到山頂。山算不上很高險,巔峰海拔只有1272.6米,卻能盡拾四野風光于眼底。昔日“流水臥龍”的盛況已相去甚遠,只有山腰中一股細涓從“玄德泉”中羞澀地流出。假若劉關張舊地重游他們心目中的“桃花源”,不知會作何感想。盡管如此,我還是凝神靜氣,如同履行一場頂禮膜拜的虔誠儀式,努力讓想象穿越時空與傳說相互接軌,去感受金風艷陽,去冥想旌旗狼煙,去體驗義薄云天的感人場面。
據(jù)知,“三義卜箭取地”的傳說在民間有多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劉關張三人尋訪韓信屯兵古跡,看到這里寶地風骨,遂約定各射一箭,以箭取地,卜定來日歸隱居所,后人在三處落箭之地分別修廟祭祀。一種說法是劉關張領兵路過,發(fā)現(xiàn)此地居高臨下、攻守兼?zhèn)?,決定屯兵三路,三人各射一箭,箭落之地為本部宿營之地。后人在箭落之地分別修建大王廟、關王廟和張飛廟。還有一種說法是劉關張三人從未到過此地,也不存在“卜箭取地”,是當?shù)匾晃痪囱觥叭x”的財主在夢中受到感召,才在山上山下分別選址建廟。
《三國志》上說,劉備率關羽張飛破黃巾賊有功,詔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不料督郵卻想遣散他,劉備憤恨,杖擊督郵,棄官亡命,行至下邳,力戰(zhàn)賊兵有功,被任命為下密丞,后任高唐尉。《三國演義》上說,劉備任安喜縣尉后,未賄賂前來視察的督郵。督郵便斥責他詐稱皇親、虛報戰(zhàn)功,欲撤銷他的官職。張飛氣憤,酒后怒打督郵,于是劉備掛印棄官,定州太守差人捕捉,劉關張三人遂帶領部屬倉皇投奔代州。
民間傳說與《三國演義》有接近之處。若劉關張三人欲投奔代州,福山是必經(jīng)之地。時值春日,他們行至福山順便尋訪韓信屯兵古跡,但見此地流水臥龍,風光奇秀。觸景而傷情,聯(lián)想到無端被冤屈的艱難處境、勢單力微的困惑現(xiàn)狀與匡扶漢室的遠大志向間的懸殊落差,滿腔熱血無處安放,雄心壯志鎩羽中途,不免惆悵失意,遂約定各射一箭,箭落之處便是兄弟他日避世結廬歸隱居所。此刻,金戈鐵馬兩相忘,唯有懿義鎖夕陽。正應了荀子那句話:虎嘯龍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
大抵豪杰志士在起伏輾轉茫然不得志之時,往往也會像常人一樣產(chǎn)生退避回歸之念。陳摶老祖喜樂山水,面對世事紛擾悵然喟言:“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見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陶淵明從小就不同流俗,對流宦生活極其厭倦,也有感嘆:“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而彼時的福山因時隨勢與劉關張結緣,便成為三人于亂世中馳袤原、同進退、共榮辱的“桃花源”。
想當初,劉關張?zhí)覉@結義,焚香拜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民……桃園一拜,感天泣地,如久旱逢甘露,如春風遇知音,恰似一道耀眼的光,照亮了人間的至真至純,這種用心托付的真情實義,沒有私利瓜葛,沒有爾虞我詐,值得全力以赴,可以生死相依,更經(jīng)得起日月見證。一部壯懷激烈、起伏萬千的《三國演義》,人們或許淡忘了火燒赤壁、舌戰(zhàn)群儒、煮酒論英雄等經(jīng)典故事,但人們肯定不會忘記義結金蘭的“三義精神”。當《三國演義》插曲《這一拜》激情唱響的時候,瞬間使人熱血沸騰,豪邁之情高漲,歌罷余音旋繞,仍令人沉思綿綿、感慨萬千……
關于結義,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諸侯間歃血為盟的記載,后來逐漸延伸為異姓兄弟間的結拜,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劉邦和項羽曾“約為兄弟”;《史記·孝文本紀》記載,漢文帝和匈奴單于也“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舊唐書·突厥列傳》記載,“突利初自武德時,深自結于太宗,太宗亦以恩義撫之,結為兄弟,與盟而去”……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烽火諸侯間的結盟還是亂世梟雄間的結義,大多都是為集團利益或個人目的而設置的障眼法,經(jīng)不起歷史的考驗,一旦局勢發(fā)生此消彼長的變化,諸侯毀盟、兄弟反目、刀兵相見就是故事的續(xù)集。
所以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便成為歷代社會推崇的行為規(guī)范,而劉關張的忠義仁勇無疑是人們心目中最完美的行為標準,也成為異性兄弟間積極效仿的結義典范。
劉備廟居于山巔,有碑文記載:“帝(指昭烈帝劉備)自宋始封為大王,廟之建始自宋始云,其后火於元,復建于明?!眳⒖加嘘P資料,福山大王廟始建于北宋崇寧三年。此廟當時建在平定、盂縣兩縣交界處,故有“前檐流水滴平定,后檐流水滴盂縣”一說。廟闊三間,中門對聯(lián):“卜箭問玄名山誰做主,抱仁懷德此地我當家”,巧妙地把玄德和仁德藏于聯(lián)中。中殿內(nèi)塑劉、關、張神像,金身威武,莊嚴煊赫。福山大王廟自古以來香火旺盛,每年端午節(jié)有廟會,朝山敬香登山賞景者絡繹不絕,一直延續(xù)至今。此廟古代官方稱為福山(或方山)大王廟,劉備山劉備廟一直是民間的稱呼,新中國成立后官方才正式稱為劉備山劉備廟。廟自始建以來,多次毀于兵燹,又經(jīng)多次修復,最近一次坍塌于上世紀40 年代,2003 年方由民間人士集資修復,現(xiàn)為陽泉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區(qū)主要有劉備廟、白龍洞、南天門、方山石刻、玄德泉、飲馬池、靈巖寺、三皇姑廟等諸多景點,每個景點雖為簡略,卻都承載著一段不簡單的民間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備山下有一處娘娘廟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有試刀石山,這里又引出一段古老的傳說。
據(jù)介紹,劉備山下的關家峪村在夏朝末年出了一位忠義耿直的大夫,名叫關龍逄,因夏王桀荒淫無道,民怨沸騰,關龍逄犯顏進諫,被暴君所殺,累及家族,后人流落他鄉(xiāng),直到今天關家峪村再無關姓之人。在村西山腳下,現(xiàn)存關龍逄墓地和“關氏世系碣”碑。只是時代久遠,碑文已經(jīng)模糊不清,只留一座深受歲月蝕刻的墓碑迎風挺立,把一段凜然的“死諫史”悲愴地塵封于地下。乾隆年間的《平定州志》記載:“夏關龍逄墓在州北三都村北岡,康熙年間,居民鋤地得古碣,題曰‘關龍逄之墓’”。歷史上一段時間關家峪屬于三都村的管轄村。關于關龍逄的墓地,有多種不同的說法。運城安邑、河南靈寶和河南長垣等地的縣志都有各自不同的記載。山西運城西古村《關氏家譜》記載,關氏第一代始祖為關龍逄,至關羽時已經(jīng)是第37代。
娘娘廟景區(qū)介紹,關公祭祖(關龍逄)時,登劉備山(原方山、福山)路經(jīng)村西石溝,看到一塊巨石,即興試刀,刀避石開。后人稱此處為試刀石山。在景區(qū)的大門旁,一方巨石刀削斧劈般兀自獨立,傳說就是當年關公試刀的那塊石頭。古人載:片石關家峪,相傳漢壽攻,自經(jīng)鋒礪刃,不斷谷生風。當?shù)孛耖g傳說,關羽當初在家鄉(xiāng)解良怒殺惡霸,逃難至此隱居五年。更巧的是,有資料表明,劉備的糜夫人祖籍是陽泉平定人,而且張飛廟所在上千畝坪村民大多姓張。世上的許多事都是無巧不成書,民間的傳說往往比正史更有趣味性和傳播力。
在劉備山上,護林員高師傅特別拿出手機展示他平時拍到的各種奇觀照片,他認真解釋——佛光、關公在云層、顯示“忠”“義”字樣的祥云等等。高師傅是“三義精神”的踐行者,多年來為宣傳“三義文化”和守護劉備廟不遺余力。他確信當年關羽在劉備山上躲避了五年,不然民間不會留下這么多精彩的故事傳說。
其實,討論劉關張是不是真正來過此地已經(jīng)不重要。重要的是,“三義精神”作為厚德載物的體現(xiàn),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愈千年而不衰絕,它表達了“忠信、德善、仁勇、篤行”的核心內(nèi)涵。“三義文化”也成為當?shù)匚幕糜萎a(chǎn)業(y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你看在陽泉市轄區(qū)內(nèi),娘子關、藏山、劉備廟、關王廟、張飛廟、百團大戰(zhàn)紀念館等等,哪一個不是壯懷激烈、飽含正氣、威武不屈的“民族之魂”的體現(xiàn)?
“桃園三廟”齊聚一地、俎豆千秋,這在全國各地還是很少見的。劉備廟高踞山巔,關王廟和張飛廟在山下左右拱衛(wèi),恰似他們言信行果、生死相依、命運與共的壯懷寫照。同時也昭示人們,在這變化萬千的世界上,一切物質(zhì)誘惑和功名利祿都是過眼云煙,唯有精神上的升華才具有值得追求的崇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