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曉 陳丹陽 齊 雪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 100089)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結晶,是涵蓋不同歷史階段紅色文化具體形態(tài)的綜合性、集成性概念。[1]在美術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塑造正確的道德情操等具有重大意義。
通過對紅色文化融入美術課程的主要困境進行分析,探討將紅色文化以浸潤式教學手段融入美術課堂中的價值意蘊及可行性路徑,通過“內容浸潤”“形式浸潤”“評價浸潤”三個方面,旨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美術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文化自信,最終實現紅色文化與美術課程的有效結合。
課程內容是課程結構中的主要成分,是課程目標的具體體現,[2]將紅色文化融入美術教育是為了滿足學生所應具備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然而,在實際教學情況中,紅色文化資源與美術課程的內容常缺乏有機融合,呈現出“兩張皮”的情況。紅色美術課程未能從美術教育為本的角度出發(fā),使美術課成為政治、歷史課。其次,在部分紅色美術課程中,教師較少能夠深挖紅色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與內涵,所呈現出的內容較“單薄”“碎片化”,紅色美術課程未能形成遞進性的知識結構體系,導致學生在紅色美術課堂中的真實性學習并未實現,其學習效果并不如意。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求教師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教師應結合教材,合理編排紅色文化融入美術課程的內容,針對性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建立較為系統(tǒng)、有條理性的教學內容體系。充分發(fā)揮美術教育的人文性,實現美術課與紅色文化協(xié)同育人的作用,設置具有“內容之美”的紅色美術課程。
教學方法是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學習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所采取的行為、手段、程序和技巧的總稱。[3]從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部分課堂仍以“灌輸式”教學方式將紅色文化代入美術課堂中,進而導致“以美育人”的引導和教育功能被弱化。美術課堂中雖穿插一定的圖片、視頻等內容,但未改變其教學“灌輸”本質,導致學生自主探究意識不強。其次,美術教學中引入紅色文化資源的方式較為固化單一,未能合理利用課外的紅色文化資源。因此學生局限于課堂之內,尚未與紅色文化之中豐富的精神內涵產生互動。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盵4]筆者以為在美術課程中滲透紅色文化精神是時代所需。紅色美術課堂中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以單元化教學統(tǒng)整紅色美術教學內容、多場域展開紅色美術學習、以任務驅動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等,逐漸彌補紅色文化融入美術教育中“形式之美”的不足。
針對傳統(tǒng)紅色美術課程的不足,筆者認為將紅色文化融入美術課程之中可采用浸潤式教學的實施方式。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結合美術“以美感人”的學科特點,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受到紅色文化的潤澤,在實踐中建構紅色美術知識,學生通過“浸潤”體驗情感以及培育核心素養(yǎng),切身感受學習紅色美術的意義。
要理解紅色美術教育浸潤式教學,首先應對浸潤式教學中“浸潤”一詞進行解釋。第一,“浸潤”有物受水滲透之意。[5]浸潤式教學強調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體驗環(huán)境,使學生能全方位“浸潤”于學習環(huán)境之中;第二,“浸潤”有“逐漸滲透”之意。浸潤式教學應根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需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由淺入深地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滲透所學內容;第三,“浸潤”作為一個物理名詞,它指液體與固體接觸時,液體附著在固體表面上的現象。在浸潤式教學中,應能讓教育吸附于學生并根植于內心,發(fā)揮紅色美術教育浸潤式教學的價值意蘊,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時代背景下,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對于紅色文化融入美術課程的探索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意蘊。這具體體現在:
首先,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為主,讓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構建美術知識并建立對于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紅色美術教育浸潤式教學主要應用建構主義原理,學生通過感知、探究、團隊協(xié)作、創(chuàng)作等形式,讓其在美術學習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價值升華。其次,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貼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因材施教,教師引導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發(fā)表見解的機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表達等。在平等的師生情感互動中,使學生主動“浸潤”于美術課堂,以此達成學習目標。
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立足于美術學科的本體,在美術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施“浸潤”。首先,以美術學科為載體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環(huán)境。紅色美術教育浸潤式教學為學生提供紅色文化學習環(huán)境,組織校內校外多種紅色美術活動烘托學習氛圍,學生可通過環(huán)境的熏陶“浸潤”于紅色美術的學習之中。其次,在美術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發(fā)揮“以美育人”的功能。紅色美術教育浸潤式教學通過視覺感知,在圖像識讀中初識紅色文化故事;通過審美判斷感悟紅色文化的美學價值;學生通過美術表現將紅色文化轉化為美術語言,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對于紅色文化內涵的解讀,實現文化理解。
在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中,紅色文化為美術課程提供了正確指引方向,“只有好的文化空間,才能濡化出好的素養(yǎng)?!盵6]在紅色美術文化空間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即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逐漸滲透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在紅色美術學習過程中適度融入政治及歷史學科,紅色美術教育浸潤式教學為綜合性、跨學科課程,發(fā)揮學科共同育人的作用,更利于實現知識遷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共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在傳統(tǒng)紅色美術課程教學模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應在其教學路徑實踐過程中體現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的價值意蘊?;诖耍t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的路徑應從情境浸潤入手,以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提升紅色美術課程的感染力,完善評價機制等各方面,全過程“浸潤”學生,讓學生在感悟中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
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在實踐過程中強調以內容“浸潤”學生,主要以真實性學習為主,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感知紅色美術文化的真諦。
首先,恰當選用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藝術作品,如紅色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美術課程中教師講述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時,將其中的紅色意蘊一并傳達給學生。教師在講解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名作時,設置“如此紅艷的山水你在生活中常見嗎?畫家筆下的山水與你日常所見的山水有何不同?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此情境。學生在掌握欣賞中國山水畫的方法維度的同時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紅色革命精神。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制定積極的情境教學氛圍,讓學生接受多元化的紅色美術文化的熏陶。教師在紅色美術課程中也可以融入部分名人名言引發(fā)學生思考。如引用梁思成的話“《開國大典》少了一根柱子,這在建筑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讓學生在探索中理解紅色繪畫《開國大典》的畫面構成,營造“浸潤式”的紅色美術氛圍。
其次,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可利用紅色文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驅動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以“社交媒體中時而有一種聲音認為部分紅色主題繪畫作品千篇一律、程式化、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對于這種質疑你如何看待?”如此積極將紅色主題繪畫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議題相連接,學生可通過這種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展開對于主旋律繪畫的探究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相關的情境之中,由此傳達美術課程的內容。通過情感共鳴、潛移默化促進學生認知,讓學生通過真切的感受、探究、分享,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
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中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提升學生的主動性,教師需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浸潤”學生的心靈,打破時空的限制,使學生不囿于教室之中;在教學活動中采用多種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促進紅色美術課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首先,學生可在校園、社會等多維度空間感受體驗,通過館校結合方式實現價值升華。學生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通過任務探究、學習單等方式引導學生欣賞館內的油畫、國畫、照片等,近距離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剖析,在剖析的基礎之上,使學生可以從紅色文化資源中得到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真實性學習。并且,在浸潤式教學中為滿足學生的主體地位,應使學生實際的融入并真切的感受。如,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后,教師可設置學生擔任“講解員”的活動。學生通過小組協(xié)作及查閱資料后,可繪制“思維地圖”理清思路并通過講解活動領悟紅色經典名作中的時代底蘊。
其次,紅色美術浸潤式教學在紅色美術課程實踐過程中采用豐富的活動使學生“浸潤”。如當前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賡續(xù)了紅色血脈,讓學生用畫筆繪制“心中的紅色故事”“我們的時代精神”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的主題,以剪紙、立體書、動畫等美術形式表現對于其中紅色文化的傳承。并通過開展“紅色文化書畫節(jié)”“紅色作品展覽會”等展示活動,增強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學生可根據所學內容結合音樂、影視等形式,編排相關的音樂劇、話劇等進行展示,營造知情意相結合的紅色美術課程。紅色美術浸潤式教學以浸潤的方式感染學生,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中感悟紅色美術。
最后,為達成真實性目的在課堂中應使用各種形式的數字媒體技術。浸潤式的課堂應與時俱進,聚焦于推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結合數字化資源,尤其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發(fā)展不充分的地區(qū),結合數字化資源彌補地區(qū)資源匱乏的問題。通過AR實景體驗、線上虛擬博物館展廳等多種媒介輕松愉悅接受紅色文化的情感熏陶,實現沉浸式的體驗。在“浸潤式”的紅色美術課程成果展示階段,學生創(chuàng)作的紅色主題美術作品將通過數字化資源上傳至學校官網及公眾號,讓學生在分享創(chuàng)作中能全面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紅色美術教育浸潤式教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巧妙地將紅色文化與美術課程結合起來,以創(chuàng)新性的形式將紅色文化合理滲透于紅色美術課程之中。
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中強調真實性學習,多維度評價方式同樣是促進學生真實性學習的有效手段。在紅色美術教育浸潤式教學中采用美術評價準則和紅色文化的評價準則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首先,評價方式采用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評價方式,不僅考查學生是否在美術課程中所應達到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通過評價方式對“立德樹人”的成效性做出合理、準確的判斷。如,學生在學習革命文化美術作品時,更要掌握其中鮮明的紅色特征。學生在學習油畫《狼牙山五壯士》時,不僅應從讓學生是否掌握畫作的內容、美術語言等知識進行評價;更應結合學生的情感,能否從作品中感受到五位八路軍戰(zhàn)士寧死不屈、氣壯山河的革命精神,學生是否具備濃濃的愛國情懷等角度進行評價,以評價方式予以學生的全方位的影響。
其次,紅色美術浸潤式教學采用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設置合理的評價量規(guī),細化學生在紅色美術課程中的學習效果。如,“學生如何以美術語言創(chuàng)新表達時代精神?”的作業(yè)中,不僅從學生最終的作業(yè)完成度進行評價,如學生是否能采用立體書、泥塑、繪畫的形式美觀的展現當前時代精神;更應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結合的當前時代背景、時代熱點、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時代故事進行調研,并由此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學生能否在小組合作中表達自己的文化理解的表現等進行評價。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精神成長、文化理解等多維度評價角度出發(fā),綜合運用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主觀與客觀結合等評價方式,完善深化紅色美術課程的評價機制。
本文從內容、形式、評價三方面探索了紅色美術課程浸潤式教學的實踐路徑,以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激活紅色美術課程的活力,從“美”的感性層面浸潤心靈和從“德”的理性層面塑造行為。通過浸潤式教學逐漸滲透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通過全方位的教學熏陶受教育者從而落實以及鞏固紅色美術課程的教育效果。美術課程不僅是傳授美術知識與技能,更要喚醒學生的情感和對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對于紅色文化融入美術課程仍需不斷探索,紅色美術浸潤式教學仍需在實踐中不斷精進,充分利用具備紅色文化精神的美術教育資源,實現紅色美術課程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