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費伊·邦德·艾伯蒂 著 張暢 譯
譯林出版社/2021.5/68.00 元
[英]費伊·邦德·艾伯蒂
英國國家科研與創(chuàng)新署未來領袖學者,現為約克大學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涉及藥物、身體、性別和情感等。著有《心的問題:歷史、藥物與情感》《紛擾塵世:歷史與文化中的人類身體》等。
本書融合了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復雜意涵,每一章都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tài),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在書中,作者旁征博引,梳理了19 世紀至今的信件、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y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并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
18 世紀末以前,公開發(fā)表的英文文本中很少提及“孤獨”,這個詞的第一次出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大約從1800 年起,“孤獨”一詞開始被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直到在20 世紀末達到高峰。
孤獨的意涵在這段時間里也發(fā)生了改變。在16 和17 世紀,孤獨并不像今天這樣在思想和心理上如此具有分量:它僅僅表示“孤身一人”,相較于心理或情感體驗,它更多地是一種身體體驗;而“孤身一人”(loneliness)是從“孤獨的”(lonely)一詞衍生而來,僅僅是指一個人獨處的狀態(tài)。
1656 年,文物研究專家、詞典編纂家托馬斯·布朗特出版了《難詞詳解》一書,又名《一本解釋現在用于我們文雅英語中的各種語言的難詞的詞典》。該書歷經數個版本,是早期詞典中部頭最大的一部。在1661 年版中,布朗特將孤獨解釋為:“一個人[原文];獨自,或孤獨,獨身?!庇~典編纂者、速記員以利沙·高斯于1676 年出版了自己的《英語詞典》。在這本詞典中,他將“孤獨”定義為“獨處”或“獨自游蕩”,并沒有現代的“孤獨”所具有的負面情感內涵。
雖然在19 世紀以前的印刷文本中“孤獨”(loneliness)一詞的含義沒有那么豐富,但“孤獨的”(lonely)則不然,后者更多地是指一個人的身體狀態(tài),而非針對情感狀態(tài)的描述。這一點不僅在批評當今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孤獨的本質方面至關重要,還挑戰(zhàn)了認為過去之“孤獨”與今日之“孤獨”等同的觀點。這些觀念之所以值得推敲,是因為它們暗示了情感是靜態(tài)的,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然而,在莎士比亞的研究中,這類觀念司空見慣。例如,哈姆雷特的獨白就表達了人類的孤絕處境所帶來的永恒影響。
如果我們不拘泥于詞源上的用法,在《牛津英語詞典》中,最早起源于16 世紀的“孤獨的”(lonely)一詞有以下兩種解釋:“1.由于沒有朋友或無人陪伴而感到悲傷。無人陪伴;獨自一人……2.(某地)人跡罕至、偏遠荒僻?!奔s在1800 年以前,只有第二種釋義——“人跡罕至、偏遠荒僻”之地——被頻繁使用。就連塞繆爾·約翰遜的《英語大詞典》也將“孤獨的”(lonely)這個形容詞單純地解釋為落單的狀態(tài)(“孤獨的狐貍”),或是荒僻之地(“孤獨的巖石”),這個詞并不一定帶有任何情感意義。
在現代早期,如果一個人有意選擇了孤獨——身體性的獨處——可能就是為了和上天交流;而到了18 世紀,人們選擇孤獨多半是為了與自然共處。大量文學作品與發(fā)現新土地和“原始人”有關,在這些作品中,獨處是難免的,但不一定是個問題。例如,在丹尼爾·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1719 年)中,主人公遭遇海難后在偏遠的熱帶小島上獨自生活了二十八年。孤獨并不是這部小說的特色,不僅僅因為魯濱孫·克魯索和“星期五”形成了主仆關系,也因為小說中沒有一處提到主人公感到“孤獨”或是經歷了“孤獨”??唆斔麟m孤身一人,但他從未將自己的處境定義為“孤獨”,這大概是現代讀者難以理解的現象和體驗。
與此相對照的是21 世紀??怂沟碾娪啊痘膷u余生》(羅伯特·澤米吉斯導演,2000 年),這部電影取材自《魯濱孫漂流記》,講述的是美國聯邦快遞員查克(湯姆·漢克斯飾)流落荒島的故事。因為沒人可以和他交流,查克就在排球上畫了一個笑臉,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威爾遜”?,F代的觀眾或許更能理解這個情節(jié)的意義:它與人類對陪伴的內在需求有關,也與認為獨處對心理健康有著毀滅性影響這一觀念有關。
但在笛福所處的時代,獨處未必有什么可指摘的。我們再來看約翰遜的《英語大詞典》對“獨處”(solitude)的定義:“孤獨的生活;一個人的狀態(tài)。”1 5 5 0至1800年間,“獨處”時不時會以近似于“孤獨”的形態(tài)出現。到了21 世紀,“獨處”一詞已經不再風靡,但曾一度被廣泛使用?!蔼毺帯边@個詞來源于拉丁語solitudo,意思是:“1.一個人的狀態(tài)或情形;2.偏僻或無人居住的地方?!焙汀肮陋殹币粯樱蔼毺帯蔽幢嘏c情感體驗相關,兩者都僅僅指“孤身一人”的身體經驗。
從19 世紀中期開始,“獨處”(solitude)一詞在出版物中出現得越來越少了。我認為這種使用頻次的減少與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孤獨”(loneliness)作為獨自一人的狀態(tài)及孤獨體驗的簡稱相對應。因此,“獨處”一詞出現頻率的減少與“孤獨”的語言更加普遍是同時發(fā)生的。如今,由于18 世紀末之前“孤獨”還沒有被討論過,所以這類詞沒有出現在醫(yī)學文獻當中,像今天這樣將“孤獨”視作一種精神和身體折磨并將其病態(tài)化的現象在當時并不存在,但在18 世紀末以前,醫(yī)學著作家等人確確實實討論過獨處有著一系列消極和積極意涵。
和孤獨一樣,獨處也有過一段被忽視的歷史,而這段歷史也是情感史上一個重要的方面。獨處跟孤獨一樣未必會引起消極的情感反應,恰恰相反,孤獨甚至可供享受,可堪回味。歷史學家芭芭拉·泰勒就曾描寫過日內瓦哲學家讓-雅克·盧梭和英國哲學家、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享受獨處的心態(tài),尤其是當獨處和18 世紀對自然的熱愛關聯在一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