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美霞 莫紅英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非遺)是被各社區(qū)、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chǎn)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xiàn)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guān)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中國非遺的英譯研究近年來引起了學者的關(guān)注。研究重點包括非遺英譯的難點和翻譯策略。學者們從受眾認同、翻譯美學、傳播學、敘事學等視角進行的探索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借鑒。雖然這些研究從不同視角闡明了非遺英譯的重要性,但是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非遺外宣翻譯研究目前依然較少。
生態(tài)翻譯學是一個“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生態(tài)范式和研究領域。在理論層面,翻譯被描述為譯者適應和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huán)過程。在具體翻譯操作層面,譯者基于“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原則,集中于“三維”(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進行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譯者是翻譯過程中一切“矛盾”的總和,因此學界得出了“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
本文以生態(tài)翻譯學為研究視角,針對中國非遺英譯的難點,結(jié)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一書中的具體例子,從語言維度、文化維度、交際維度三個層面探討與各維度適應選擇度較高的翻譯取向及翻譯策略,以期拓寬中國非遺外宣的理論視角及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范圍,幫助中國非遺更好地“走出去”。
非遺英譯是我國外宣翻譯的重要部分,要符合我國“外宣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該原則主張在翻譯時應以目的語為依歸,盡量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及認知思維模式,從而實現(xiàn)信息傳遞最大化。
《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提到,要提高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認識。為了使不了解非遺的讀者獲取更多信息,譯者在翻譯時應以目的語即英語為依歸,使譯文盡量貼近英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模式。
譯者除了需要考慮讀者的身份外,還需要注意漢英兩種語言在語言屬性上的差異。二者共同決定了翻譯時的語言維度要采取以“目的語為依歸”的翻譯取向。在翻譯策略上,譯者要注意中英文詞匯、句法結(jié)構(gòu)、邏輯、主動被動語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
1.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轉(zhuǎn)換
在詞類選擇上,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有靜、虛和抽象的特點,是一種偏靜態(tài)的語言;而漢語則多用動詞,有動、實和具體的特點,是一種偏動態(tài)的語言。
原文:直到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最早發(fā)明出紙,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才獲得了理想的材料。在中國,簡單易學的剪紙迎合了普通人裝點日常生活的需要。
譯文:Until the invention of paper 2000 years ago,this creative work has got a perfect material. In China,the easy-to-learn paper-cutting catered to ordinary people's needs for daily life decoration.
譯者將漢語動詞詞組“中國人最早發(fā)明出紙”譯成英語名詞詞組“the invention of”,將漢語原文“裝點日常生活”譯成英語名詞詞組“l(fā)ife decoration”。名詞詞組具有簡單明了、信息量大的特點,有助于突顯眾多信息中的關(guān)鍵信息要素。譯者通過將漢語動詞詞組轉(zhuǎn)換成英語名詞詞組,在語言維度合理把握了原文語言系統(tǒng)和譯文語言系統(tǒng)的差異,實現(xiàn)了漢英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轉(zhuǎn)換。
2.主動語態(tài)與被動語態(tài)的轉(zhuǎn)換
中西思維模式差異較大,漢語重整體和統(tǒng)一,而英語重客體和事實。反映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漢語對主體和客體沒有嚴格的區(qū)分,主動語態(tài)呈顯性,英語嚴格區(qū)分主客觀,使用大量被動語態(tài)。
原文:端午節(jié)的民俗活動豐富多樣,節(jié)日傳統(tǒng)也遍布中國各地,不僅分布于漢族地區(qū),壯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數(shù)民族也過此節(jié)。此外,端午文化也遠播到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家。
譯文: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folk activities during the festival. 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which is not only celebrated by the Han nationality, but also by the Zhuang people, the Bouyei people, and the Gelao people. Moreover, the culture of the festival has also been spreaded to Japa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the Republic of Korea, etc.
漢語原文用“遍布”“分布于”“傳播到”等具有主動意義的詞匯介紹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傳統(tǒng)在國內(nèi)外的傳播現(xiàn)狀。譯者在翻譯時將漢語主動語態(tài)轉(zhuǎn)換成英語被動語態(tài),使用了“is celebrated by”和“has also been spreaded”等詞匯表述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傳統(tǒng)分布及傳播情況,更能凸顯這一信息客觀公正的特質(zhì)。
3.漢語意合與英語形合的轉(zhuǎn)換
漢語行文邏輯松散,傾向于利用上下文及語義構(gòu)建句子間的邏輯關(guān)系。英語則邏輯嚴謹,必須要有確定的主語、連詞等。漢語注重意合,即使缺乏主語及連詞,也不影響句意的理解。英語則注重形合,習慣用連詞、分詞或從句等形式構(gòu)建不同語義層次。
原文:算盤是珠算使用的工具,每根柱子稱作“一檔”,分成上下兩欄,上欄一顆算珠計作5,下欄一顆算珠計作1。每一檔滿5就用1顆上珠表示,滿10就向左邊鄰近的一檔“進1”。
譯文:The abacus counter is the tool used in abacus counting. Every column is called “a file”, and it is divided into the top column and the down column,with one abacus bead on the top column being five,and one bead on the down column being one. When the accumulative total is five, an upper column beam would be used, and when the accumulative is more than ten, then one is added on the left side.
譯者在將漢語原文第1句譯成英語時,根據(jù)語義進行了斷句,將其拆分成了兩句,用and和with介詞短語明確英語句子的語義層次,并添加主語it指代前文的“每根柱子”。將漢語原文第1句的最后2個分句譯為“with”英語介詞短語,使得譯文的語義層次清晰、主次分明。漢語原文第2句介紹了每一檔“滿5”和“滿10”后的操作。譯者首先縷清這一句的語義層次,在譯成英語時用“and”連接算盤的兩種操作,并用when引導時間狀語從句來介紹漢語原文的每種操作。在本例中,譯者通過在英語譯文中合理添加連詞、主語等方式形成了主次分明、邏輯清晰的語義層次,從而實現(xiàn)漢語意合與英語形合的轉(zhuǎn)換。
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以我為準”的翻譯取向獲得了人們的關(guān)注?!耙晕覟闇省钡姆g取向提出,在以宣傳中華文化為目的的漢譯英翻譯實踐中,譯者應“以我為準”,英語文化習慣不能作為絕對標準,應以中華文化為判斷標準。為了使非遺成功“走出去”,非遺英譯在文化層面應該采用“以我為準”的翻譯取向。非遺英譯文化層面的難點即民族特色鮮明的非遺名稱的翻譯、帶有文化專有項的非遺名稱的翻譯,本文擬從這兩個方面探討實現(xiàn)文化維度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的翻譯策略。
1.民族特色鮮明的非遺名稱翻譯
在翻譯非遺介紹性文本時,譯者要“以我為依歸”,保留源語文化的異域性,讓受眾感受到非遺項目的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翻譯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民族特色鮮明的非遺名稱翻譯策略
2.帶有文化專有項的非遺名稱翻譯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diào)動起來,才能構(gòu)建良好的課堂氣氛,才能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產(chǎn)生愉悅感,并激起和發(fā)展他們的智力?,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只有良好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對教師而言,是具有藝術(shù)性的教學策略。
帶有文化專有項的非遺主要包含兩類:一是屬于專有名詞的人名、地名、物品名、藝術(shù)形式名、朝代、民俗、典籍等;二是屬于普通表達的歷史事件、神話傳說等。翻譯策略如表2所示。
在非遺外宣英譯中,語言表達層面應該堅持“以目的語為依歸”的翻譯取向,而文化層面則需要堅持“以我為準”的翻譯取向。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將這二元翻譯取向統(tǒng)一并實踐是可行的,在理論上也是合理的。二元翻譯取向的統(tǒng)一符合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原則。
在非遺文本交際維度上,譯者要堅持“譯者中心”理念,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以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綜合比較二元翻譯取向,最終選擇整合適應度較高的翻譯取向和翻譯策略,可以實現(xiàn)源語系統(tǒng)與目的語系統(tǒng)在交際維度上的動態(tài)平衡。
交際意圖隨文本類型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差異性。Newmark根據(jù)文本的功能將文本分成表達型、信息型及呼吁型等類型。非遺英譯文本既屬于信息型文本,譯者要注意凸顯非遺項目的核心信息,使目標語讀者保持閱讀興趣;也屬于表達型文本,譯者要最大限度地還原源語文本的文學風格及美學價值;還屬于呼吁型文本,譯者要號召讀者去感受、去行動,因此譯者還需要聚焦讀者的感受,以獲得讀者的認同。
1.凸顯關(guān)鍵信息
非遺介紹性文本的信息量大,如果將原文的所有信息都翻譯出來,無疑會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了加大非遺項目對外傳播的力度,譯者需要根據(jù)具體的非遺文本進行適當?shù)膭h譯,以凸顯關(guān)鍵信息。
譯文:The Chinese people has summarized a 28-Chinese-character ballad that almost all the Chinese children can chant to describe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according to their time sequence.
漢語原文的第一句是一首關(guān)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歌謠。如果將歌謠里所有的節(jié)氣都直接翻譯,冗長難懂的翻譯會讓英語讀者望而卻步,進而失去繼續(xù)閱讀興趣。譯者雖然刪減了對歌謠具體歌詞的翻譯,但是用“28-Chinesecharacter ballad”概括此歌謠,并突出說明此歌謠在孩子中的熟悉度高以及歌謠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這樣簡潔、明快的譯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關(guān)鍵信息。
2.再現(xiàn)美學價值
非遺英譯文本既要讓目的語讀者獲得關(guān)鍵信息,還要讓讀者感受到翻譯的生態(tài)美,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原文:“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昆曲幽怨婉轉(zhuǎn)的唱腔,敘述著《牡丹亭》里的生死愛情。
譯文:“So the garden is all bloom in pink and red,yet all abandoned to dry wells and crumbling walls. The best of seasons won’t forever last, can any household claim undying joy?” The sad and modified singing tunes of Kunqu has told the touching love story of the Peony Pavilion 400 years ago.
原文第一、二句是《牡丹亭》(the Peony Pavillion)中最有名的一段唱詞。《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之作,由它引出對昆曲的介紹,有助于讀者對昆曲形成一個整體直觀的印象。根據(jù)生態(tài)翻譯學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對于基于原文的詩意化表達,譯者要盡量使譯文實現(xiàn)“形美”和“意美”,以再現(xiàn)原文的美學價值,從而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譯文中的“all bloom”與“all abandoned”相對應,all出現(xiàn)了兩次,這兩個詞語的韻腳相似。通過這兩個詞語義上的對應突出了原文濃艷實景與殘敗虛景間的對比。譯文中的Well和walls兩個單詞均以w開頭,韻腳相同,運用了押頭韻(alliteration)的修辭手法。這兩組詞匯的選詞講究,還原了“姹紫嫣紅”的虛景和“斷井頹垣”的實景之間的反差。唱詞整體讀起來有強烈的語音節(jié)奏。譯者在選詞、語音節(jié)奏和句式結(jié)構(gòu)上與原文達到了對等,實現(xiàn)了原文和譯文在美學表達上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
3.關(guān)注讀者的感受
譯者在翻譯非遺文本時,除了要凸顯核心信息,再現(xiàn)原文的美學價值外,還要關(guān)注讀者的感受,號召目的語讀者采取行動加入非遺保護中。
原文:麥西熱甫是一場歡騰的盛會……你很難僅僅充當一個旁觀者,因為還沒反應過來,一個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就會把你拉進狂歡的人群。
譯文:Meshrep is a jubilant gala……It’s too hard to keep isolated during the gala, because you would join in the gathering while taken by a beautiful Uighur lady at once.
麥西熱普是維吾爾族的群眾性大型歌舞娛樂活動,譯者用“you would”結(jié)構(gòu)增強與讀者的對話與互動,號召讀者加入麥西熱甫中去感受它獨特的魅力。這種直接對話的表述方式有助于增強讀者認同,呼吁更多讀者加入非遺的保護工作中來。
本文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框架下,針對非遺英譯的難點,從語言維度、文化維度、交際維度三個層面探討與各維度適應選擇度較高的翻譯取向及翻譯策略。在非遺英譯的語言維度,要堅持“以目的語為依歸”的翻譯取向;在文化維度,要堅持“以我為準”的翻譯取向;在交際維度,要堅持“譯者中心”的翻譯理念,結(jié)合文本的具體交際意圖,充分發(fā)揮譯者的能動性,實現(xiàn)二元翻譯取向和翻譯策略的適應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