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海 林金盛 劉國峰 鄭尊富 蔣 寧 王 娟 馬 林
(1 常州市金壇區(qū)種植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常州 213200;2 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4;3 東??h農(nóng)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江蘇 連云港 222300;4 常州金壇銀湖食用菌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200;5 常州市金壇區(qū)黃金村村民委員會,江蘇 常州 213200)
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又名皺環(huán)球蓋菇,俗稱粗腿蘑,又因形似松茸,色澤艷麗,商品名又稱“赤松茸”,分類地位隸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球蓋菇科、球蓋菇屬。大球蓋菇是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向發(fā)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食用菌品種,也是許多歐美國家人工栽培的主要食用菌品種。大球蓋菇能直接利用稻草、麥秸、玉米芯、礱糠等其他農(nóng)作物下腳料,這為充分利用秸稈資源提供了廣闊的前景[1]。以各種農(nóng)林副產(chǎn)物,特別是作物秸稈為栽培基質栽培大球蓋菇,有效緩解秸稈焚燒壓力,降低火災風險,改善農(nóng)村生態(tài)環(huán)境。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和維生素,有“第二面包”和“地下蘋果”的美稱[2]。發(fā)展和開發(fā)馬鈴薯產(chǎn)業(yè),對改善人們飲食結構、促進人們身體健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緩解傳統(tǒng)糧食的需求壓力,有利于提高糧食安全系數(shù)[3]。江蘇省為水稻主產(chǎn)區(qū),有大量的水稻秸稈可供利用。筆者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黃金村進行冬閑水稻田大球蓋菇馬鈴薯套栽示范,現(xiàn)將其套栽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水稻收割后,10月下旬—11月鋪料播種大球蓋菇,2—4月出菇采收。
新鮮稻草70%(曝曬2~3 d),礱糠30%(無霉變)。稻草用量30 kg/m2,礱糠用量12.85 kg/m2。
與大棚栽培不同,大田栽培大球蓋菇最好選擇冬閑水稻田,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土地產(chǎn)出率。田塊位置要求近水源,遠污染源,排水方便。為防止培養(yǎng)料表面風干,保證出菇期要求的空氣相對濕度,可以增加微噴設施。鋪料播種大球蓋菇之前,將稻田的水排干,并在地表面微撒一層熟石灰,石灰總用量為栽培原料的1%~2%。
大球蓋菇菌株要選已大面積推廣的抗逆性強、適溫廣、發(fā)菌快的菌株,例如明大128、山農(nóng)球蓋3號。菌種菌齡要求適當,菌絲粗壯潔白,無污染。選擇有經(jīng)驗和生產(chǎn)資質的供種廠家,當?shù)禺斈杲M織分離培養(yǎng)的麥粒種更佳。
新鮮稻草在大田曝曬2~3 d 后,即可引水進田浸草,有微噴設施的可以用微噴澆水,要求水源清潔,少蟲卵,井水更佳。水量以稻草浸透為準,可以適當踩踏擠壓稻草加快其吸水,1~2 d后將田塊中的水排盡;礱糠堆放水泥地或薄膜上澆水預濕。栽培原料最終含水量以65%~70%為宜。
大田內鋪栽培料成畦,畦向東西為宜,寬60~70 cm,間距40~50 cm。稻草與畦向垂直,頭尾交錯,在畦間一側可以適當多鋪稻草有利于兩側稻草保濕,中間稻草較薄有利于馬鈴薯生根。栽培料鋪3 層,底層為稍厚的稻草,中間層為預濕好的礱糠,頂層再鋪3~5 cm 厚的稻草,料層總厚為15~35 cm,料畦兩側可稍厚些,中間稍薄。
大田生料栽培大球蓋菇用種量多,菌種用量為500~600 g/m2。穴播菌種,8~10 穴/m2,均勻分布在料畦兩側。播種時菌種掰成種薯塊大小的塊狀,播在礱糠層下2~3 cm 處,回填礱糠和稻草后直接覆土(就地取走道上無任何處理的土壤),覆土厚3~10 cm,要求中間稍厚、邊緣薄。
發(fā)菌期主要關注土壤溫度和含水量。土壤溫度控制在20~25 ℃為宜,氣溫超過30 ℃可適當微噴降溫。當料畦兩側稻草見白后,適當噴水提高料畦水分;當土壤見白后,適當延長噴水時間,陰雨天不噴水。栽培料含水量維持在60%~65%,控制土壤含水量為30%~35%。一般播種2~5 d菌種開始萌發(fā)吃料,40~45 d菌絲長滿料畦。
出菇期主要關注溫濕度變化,溫差越大越容易出菇,雨后出菇的概率最高。大球蓋菇適宜出菇溫度為10~25 ℃,保持培養(yǎng)料含水量為65%~75%。當見到菌絲爬上土層,此時噴1 次出菇水,水量要足,同時每天維持微噴保持菌絲體周圍微空間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一般3~5 d 菌絲體開始扭結形成子實體原基,原基快速發(fā)育成菇蕾。
大球蓋菇從菇蕾長成子實體的時間很短,一般只要3~4 d。當子實體長至五分熟,菌褶呈白色,菇蓋未開傘反卷時即可采收,提早采收的大球蓋菇口感和商品性俱佳(圖1)。采收時用手輕輕抓住菇柄扭動一下再向上拔起,采后畦上留下的空隙要及時回填土壤,以利于大球蓋菇再次出菇和馬鈴薯的生長(圖2)。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大球蓋菇一般在4月底采收結束,5月初遇到低溫時還會延后采收。
圖1 成熟的大球蓋菇
圖2 大球蓋菇與馬鈴薯套栽
大球蓋菇發(fā)菌快且采收期多在冬春季節(jié),病蟲害較少。大球蓋菇的抗雜菌污染性能也較強,在栽培原料新鮮無霉變的情況下很少出現(xiàn)雜菌污染等病害情況。蟲害主要為螨蟲、跳蟲、蛞蝓、蝸牛等,一般只采用石灰預防、物理防治,謹慎采用生物防治,不宜采用化學防治[4-5]。
宜選用抗病、優(yōu)質、豐產(chǎn)、抗逆性強,且適應當?shù)貧夂?、種植條件的馬鈴薯品種。
種薯催芽一般在播種前6~8 d。室內避光條件下將種薯平鋪,要求室溫15~20 ℃,適當噴水維持空氣相對濕度為50%~55%,待幼芽長至1 cm 左右時,將種薯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芽,同時淘汰部分細芽薯。
試驗當?shù)夭シN時間為1月中旬,交叉點播薯種,播種深度為8~10 cm。 每667 m2播種4 000~4 500株。
馬鈴薯播種后20 d 左右開始出苗,其生育期與大球蓋菇出菇前期基本重合,這個時期的稻草還沒有完全分解,土壤透氣性好,不需要額外澆水。馬鈴薯膨大期與大球蓋菇出菇基本一致,此時正是馬鈴薯需肥需水期,補水與追肥要適當加強,采收一潮大球蓋菇后,結合噴水少量多次追施水溶性好的速效肥(切勿一次追肥過多),一般7~10 d 一次,連追2~3 次,每次10~15 kg/667 m2,馬鈴薯收獲前5~7 d 停止?jié)菜? 月中上旬,馬鈴薯莖葉枯黃時,為最佳收獲期。
馬鈴薯主要病蟲害有病毒病、疫病、蠐螬、蚜蟲等[6],但此套栽模式病蟲害發(fā)生量少,因此主要以農(nóng)業(yè)、物理和生物防治為主。
此套栽模式利用稻草和礱糠這兩種水稻作物下腳料栽培大球蓋菇,雖然產(chǎn)量沒有添加木屑、菌渣高,但是具有較高生態(tài)效益。大球蓋菇水稻田露地栽培,不用搭建大棚等設施,可以顯著降低農(nóng)戶的生產(chǎn)成本,利于推廣。大球蓋菇采后下腳料可作有機肥促進馬鈴薯生長,實現(xiàn)菌渣利用。此套栽模式比單一的栽培模式有更高的經(jīng)濟效益,667 m2采收大球蓋菇2 800 kg 左右,馬鈴薯2 000 kg 左右,總收益約3萬元/667 m2。馬鈴薯根系大部分長在大球蓋菇栽培料內,具有采收方便,省工省力,外觀整潔漂亮,商品性好等特點。此模式實現(xiàn)了稻草秸稈的高效腐解,菌糠直接還田為有機肥料,起到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