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淑玲(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曾營小學,廈門 360122)
【活動理念】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創(chuàng)作的一篇童話,講的是擁有美麗花園的巨人拒絕和接受一群孩子到他花園玩耍的故事。這篇童話入選為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四年級)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文章通過巨人和花園的諸多變化,著重引導孩子明白“做人不能自私自利,快樂要與大家分享”的道理。
本課在此基礎上,依據六年級學生人際發(fā)展的需求,結合“心理邊界”概念對童話重新解讀,借“有形的花園”隱喻“內心花園”,幫助學生學會合理建立心理邊界,愛護自己,也尊重別人。
心理邊界指個人內心所創(chuàng)造的界限,是一道圍繞自我所畫出的想象線,邊界內是一些存在卻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你的想法、價值觀、信念、信仰和情緒等。最好的邊界狀態(tài)是清晰而有彈性的。一個邊界清晰的人會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不會主動越界,也能對別人的越界行為說“不”,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靈活性。
【活動背景】
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與人際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加。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在自己需求和他人需求之間開始產生矛盾。這個時候就產生很多困惑,包括拒絕還是接受,改變還是保持,由此會產生許多情緒體驗。有些學生可能會出現一些缺乏心理邊界的行為,如不懂拒絕或拒絕別人時會感到愧疚;無法堅持自我,用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為了討好別人,放棄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這個階段應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界定自己和他人的邊界,學會保持適當開放的狀態(tài),尊重自己、同學和師長。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心理邊界,知道心理邊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2.情感目標:體會心理邊界被觸碰時的不舒服,嘗試與這種感覺相處。
3.行為目標:在與人相處中學會保持適當開放的狀態(tài),尊重自己、同學和師長。
【活動重難點】
重點:感受心理邊界被碰觸時的心理感受,并嘗試做出應對。
難點:在與同學的相處中鑄造并擴展心理邊界。
【活動準備】
課件、音樂、OH卡。
【活動方法】
游戲法,討論法,角色扮演等。
【活動對象】
六年級學生
【活動時間】
45分鐘
【活動過程】
一、熱身與導入:想象一座花園
(一)說變就變
規(guī)則:當教師說“說變就變”時,學生回復“我會變”并以坐姿做好準備。教師會描述一種事物或景象,請學生通過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如粗壯的藤蔓、盛開的花朵、結滿果實的樹等。
(二)想象一座花園
教師指導語:請所有同學起立,現在老師想邀請你想象一座花園的樣子。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選擇不閉上眼睛,不管如何,都請你慢慢地放松,專注在想象里。想象你置身在一座花園里,陽光柔和地灑在你的臉上,你的腳下踩著松軟的泥土,有花的香氣若有若無地飄來,一切都是你所喜歡的。這是座什么樣的花園,是田園風格,還是古典浪漫、童真有趣的……花園里有什么建筑……花園里栽著什么樣的植物……花園里充滿什么味道……如果你想到了,請你慢慢地、安靜地坐下來。在等待其他同學的過程中,你還可以繼續(xù)想象。
學生描述他想象的花園。
引入繪本:也許,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園,千姿百態(tài)。有一個巨人,他通過多年的努力,把他心中的花園變成了真實的花園。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巨人的內心,重新感受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破冰,在肢體的變化中營造放松自在的氛圍。再借助冥想切題,讓學生感受花園的美好。
二、活動與體驗:感受巨人的花園
(一)初探巨人的花園——物理邊界
講述繪本1~6頁內容。巨人特別愛他的花園,從種下第一顆種子開始,精心呵護,那是他心中的寶貝??墒怯幸惶欤獬龌貋砗?,他火冒三丈。
師:為什么巨人這么生氣?
生1:許多小孩子在他的花園里玩!
生2:小孩子可能摘了他的花。巨人生氣,因為他們未經允許就進入花園。
教師入戲。教師扮演巨人,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白巨人的感受和想法,一方面進行肢體表演的示范,引導學生入境。
師:同學們,巨人想做什么?你覺得巨人會建一面什么樣的圍墻呢?如果他是鐵匠,也許他會……如果他是馴獸師,也許他會……可能性特別多,現在請六人小組進行討論,請每位同學在組內分享自己的建議,討論出一種方案來幫助巨人。等下老師想邀請你們用肢體動作來展現圍墻的防御功能。
小組活動:建造花園的圍墻。
六人小組分享,討論出一種方案來幫助巨人,試著用肢體動作展現圍墻的防御功能。小組討論3分鐘后進行展示。
教師引導大家認識物理邊界。
師:同學們,你們建造的圍墻防御力極高,保護了花園。圍墻就像分界線一樣,圈出了巨人的地盤。我們稱這種有形的分界線為物理邊界?,F實中這樣的物理邊界還有很多,你能說出哪些?
生1:窗戶——窗戶分出了兩個部分——教室內和教室外。
生2:邊境線——分出國家的屬地。
師:邊界無處不在,大到國界,小到細胞間的邊界、物與物的邊界,以及人與人的邊界。
(二)再探心靈的花園——心理邊界
1.認識心理邊界
師:除了物理邊界,還存在一種無形的邊界。
生:心理邊界。
師:是的!心理邊界是每個人內心所創(chuàng)造的界限,是一道圍繞自我所畫出的想象線。邊界內是一些存在卻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你的想法、價值觀、信念、信仰和情緒等。通過心理邊界,我們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許的行為,如果他人的行為超出了這個界限,就會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繼而產生被勉強、被逼迫、不被尊重的感受。如果說圍墻,也就是物理邊界保護著巨人的花園,那心理邊界保護的就是巨人的內心花園?,F在我們來看看,小孩摘了他的花,這件事觸碰到巨人的心理邊界了嗎?
生:碰到了。心愛的東西受傷了,他很傷心。
師:當我們珍愛的東西受傷了,我們會覺得很難過。這種珍愛的東西還可能是什么?
生:橡皮、筆、家人、友誼……
2.OH體驗:觸碰你心理邊界的那些事兒
教師引導學生借卡片說生活,分享在實際生活中觸碰自己心理邊界的事件,分享感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對,找到與他人相處更舒服的模式。
師:接下來我想通過OH卡牌來討論一下,有哪些事情會觸碰到我們的心理邊界,引起我們的不舒適。屏幕上出現的是8張卡片,每張卡片上都畫了一個情景。請你選擇一張卡片,說說圖片里畫了哪件事情可能觸碰到人們的心理邊界。
生1:這張牌畫的是兩個人背對背,大概是說,兩個人發(fā)生矛盾,不交流,發(fā)生了冷戰(zhàn)。
生2:這張牌畫的是太陽,大概是說,一個人太熱情了,讓別人有些緊張和害怕。
師:生活中有哪些類似的行為讓你同樣不舒服?
生3:當他人做了我不喜歡的事情,侵犯了我的原則時,我很不舒服。
師:這種情緒的沖擊讓我們很難受,這時候我可以怎么做?
生4:學會拒絕。(教師啟發(fā):拒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拒絕的時候也有可能無意傷害到朋友,我們的話語、行為也會觸碰到他們的內心邊界。)
生5:學會溝通。(教師啟發(fā):越好的友誼越需要邊界,彼此尊重才能長久。)
師:我所珍視的情誼在滋養(yǎng)我的同時,可能也會傷害到我。這個時候希望你有說“不”的勇氣,勇敢地去和他們溝通,找到一個更好的相處模式。
(三)巨人的思考——成長的邊界
過渡:或許有些人會像巨人一樣在花園的外圍建起一道高墻,只是這樣會不會有副作用呢?
教師講述繪本9~13頁。少了孩子們的聲音,巨人度過一段安靜的時光,然而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巨人躲在山洞里盼望著變化。他想,“我真搞不懂為什么春天來得這樣遲?”有一天,他聽到小鳥的叫聲,他聞聲趕去,看到的卻是小鳥帶著小孩在外面玩耍。此時,巨人不禁思考起自己的決定。
小組活動:改造圍墻。六人小組再次進行討論,內容是怎么改建圍墻,可以滿足巨人現在的需求。小組討論3分鐘后進行分享。
小結:同學們,在故事的最后,巨人在圍墻之間開了一扇門,他用門來邀請小孩們,同時也用墻來表示自己對花園的所有權。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初探巨人的花園”,通過繪本講述和戲劇演繹幫助學生認識物理邊界;第二部分為“再探心靈的花園”,從有形的邊界轉到無形的邊界,幫助學生認識心理邊界;第三部分為“巨人的思考”,回歸到繪本,通過故事的啟發(fā)和小組分享引導學生發(fā)現,一個人的成長包含了邊界的變化。
三、交流與分享:我的心靈花園
(一)經歷共享
學生分享與巨人相似的經歷,表達感受,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對。
(二)花園公告
教師邀請回憶上課初想象的花園,在自己花園的大門上寫一句開門密碼或花園公告。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每位同學將會隨機獲取一張OH卡片輔助表達,然后凝練成一句話,為自己賦能。
師:請同學們拿到以后不要說話,也不要討論,2分鐘后請試著用簡潔的話語表達。
四、總結與延伸:鑄造我的花園
總結巨人的成長歷程,看到心理邊界的成長性。
師:同學們的分享讓我特別感動。一條清晰且有彈性的界限既保護自己,又尊重他人。今天老師不只看到巨人的成長,也感受到你們的成長。
師:我現在想問問你,邊界是不是固定不變的?
生:心理邊界是有彈性的,是可以成長的。
師:我們的邊界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是否會侵占別人的領地呢?
生:我感覺不會,它不是物理邊界。
師:物理的邊界也許有限,但心靈的疆域是無窮的。在我們拜訪彼此花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交流和學習,我們一定會變得更加獨立而寬容。
【活動反思】
六年級學生已經可以進行深度的自我探索。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地表達著自己人際交往的困惑和思索,他們有困于被誤解的惱怒和不能訴說的委屈,也有敢于調整的勇氣和尋找對策的智慧。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將課時拉長,增加圍墻建造的體驗和OH卡片的探索,既能增加課堂趣味性,又提升課堂的生成深度。最后借由花園公告環(huán)節(jié)進行賦能,使整個班級彌漫出一種溫暖且有力量的氣氛,主題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