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中國與西方的“絲綢之路”在中國家喻戶曉,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jìn),“絲綢之路”更是受到世界的關(guān)注。那么,您知道“絲綢之路”上的古國名、古城邦名的來歷與演變嗎……讓我們追隨《“一帶一路”歷史地名考略》的引領(lǐng),“游歷”那些帶有神秘色彩的古國,追溯中西方文化、經(jīng)濟(jì)交流的歷史,探尋“絲綢之路”在古國和古城興衰中所起到的歷史作用。
“絲綢之路”的起源稱呼
“絲綢之路”一詞首先由晚清來華的德國地質(zhì)學(xué)家李?;舴?877 年在其《中國》(第一卷)一書中提出。把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與河中地區(qū)(即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區(qū)域)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mào)易作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叫作“絲綢之路”。此后這一概念在西方漢學(xué)界獲得認(rèn)可,漸漸地亦被中國學(xué)者所接受和運(yùn)用。
“絲綢之路”一名出現(xiàn)前,我國文獻(xiàn)中對其有不同稱呼。《史記》記述了中亞各國以及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身毒 (今印度地區(qū))、安息(今伊朗地區(qū))、條支(今波斯灣北部地區(qū))等沿線大國的位置和交通情況?!稘h書》中把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路線稱為“北道”,其路線為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境內(nèi))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西逾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一帶),至康居(約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fèi)爾干納盆地)、奄蔡(今咸海、里海北部一帶);而將其南部的道路稱為“南道”,其路線為經(jīng)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從鄯善(今新疆若羌縣一帶)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今新疆莎車縣),西逾蔥嶺,至大月氏(今中亞阿姆河以北地區(qū))、安息。
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歷經(jīng)十多年的艱辛,穿越了一路上的重重阻隔,最終開辟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干道。
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的地區(qū);廣義的“西域”范圍還繼續(xù)往西延伸到歐洲東部、非洲北部,以及印度半島。
鄯善國
東漢時,鄯善國勢強(qiáng)盛,逐步向西擴(kuò)張,吞并且末、精絕等小國。并將扜泥改名為驩泥。三國時,鄯善國將治所驩泥更名為鄯善,與其國名相同。隋朝時置鄯善郡,郡治鄯善城。后因戰(zhàn)亂,鄯善城日漸荒廢。唐貞觀年間,康國大首領(lǐng)康艷典東遷此地,重建新城,命名為典合城。唐上元二年(675)更名為石城鎮(zhèn),隸屬沙州。唐貞元年至唐末,石城鎮(zhèn)為吐蕃所統(tǒng)治。五代至宋時,石城鎮(zhèn)先后為回鶻、西遼所統(tǒng)治。西遼時,石城鎮(zhèn)改名為羅卜。元、明兩朝,沿用羅卜一名。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設(shè)卡克里克縣丞,隸屬新平縣(今尉犁)轄。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置婼羌縣,屬焉耆府轄。此后,縣名沿用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 1959 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將“婼羌”改為“若羌”。
樓蘭國
樓蘭,漢代藩國名,《大唐西域記》稱為納縛波國,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樓蘭一名最早見于《史記:匈奴列傳》《漢書·西域傳》。樓蘭地處絲綢之路南線,為古絲綢之路由中原通往西域的第一個城國,位于孔雀河下游,羅布泊西北岸上,西距今若羌縣 220 公里。樓蘭所領(lǐng)范圍圍繞羅布泊,北到古代的孔雀河河道,南至今米蘭河流域及其以東地區(qū),東通敦煌,西至流沙。
樓蘭約在公元前 3 世紀(jì)前后建國,受大月氏統(tǒng)治。約在公元前177至前176年,匈奴擊敗大月氏,將樓蘭納入統(tǒng)治之下。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趙破奴率軍擊車師,先至樓蘭,俘其王,樓蘭首次降漢,稱臣納貢。匈奴得知后發(fā)兵攻擊。樓蘭王被迫派一子到匈奴為質(zhì),一子送漢朝為質(zhì)。
漢武帝征和元年(前92),樓蘭王去世,樓蘭國請求漢朝放質(zhì)子回國,立其為王。但此時質(zhì)子因常犯漢法,被下蠶室,處宮刑,不能送回。因此,樓蘭另立一王。新王向漢朝和匈奴各派一個質(zhì)子。此后三四十年間,樓蘭曾多次留難漢使,梗阻絲綢之路。西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朝派勇士傅介子刺殺親近匈奴的樓蘭王安歸,改立親近漢朝的尉屠耆為王,并將都城從樓蘭城遷至扜泥城(位于今若羌鎮(zhèn)偏北)。其國境處于今新疆羅布泊至若羌縣周邊地區(qū),國名亦改為鄯善。從此,樓蘭國名被廢棄。
地名的層級
西域地區(qū),由于各時代崛起民族的不同,因此形成不同時期地名的民族差異。地名學(xué)者牛汝辰將新疆(西域的主要涵蓋區(qū)域)地名劃分四個層級。一是印歐語地名層,主要是秦漢時期的地名,包括西域三十六國地名,如莎車、疏勒、龜茲、焉耆、于闐等,與古代的塞族語、粟特語、龜茲語以及梵文有關(guān)。二是突厥語地名層,主要是西突厥汗國統(tǒng)治西域期間留下的地名,如托克遜(意為九十)、阿克蘇(意為白水)、拜城(意為富庶)。三是蒙古語地名層,主要是元代在西域形成的地名,如準(zhǔn)噶爾、博爾塔拉等。四是漢語地名層,漢語地名至少在漢朝將西域納入版圖之后就有大量出現(xiàn),如蔥嶺、高昌等。
海上絲綢之路所到的東亞、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地區(qū),國家、城邦眾多,數(shù)千年來,更迭變遷,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這些也都以地名的形式反映出來。
精絕國
精絕國,漢代藩國名,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位于今新疆民豐縣一帶,是古絲綢之路南道上的小國。東漢、三國時期,為鄯善所并吞,魏晉時期附屬鄯善國。唐朝時其都城尚存,稱尼壤城,清代稱為尼雅城。尼雅在清代為于闐縣所屬村莊,《和闐州總圖》稱作尼牙八札。1945 年設(shè)廉潔鎮(zhèn),1949 年后復(fù)稱尼雅,1985 年設(shè)尼雅鎮(zhèn)。
且末國
且末國,漢代藩國名,《大唐西域記》稱其為“折摩馱那故國”,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位置在今新疆且末縣境內(nèi)的車爾臣河上游,是古絲綢之路南道上的小國。初屬匈奴,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始屬西域都護(hù)。東漢初并于鄯善。后尋復(fù)立。兩漢時期國名皆為且末國,王治且末城。三國時又為鄯善所并,此時被稱為“且志”。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 (524),其國尚存,稱“末國”。隋朝時國滅,隋煬帝大業(yè)五年(609)改為且末郡。唐朝時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改設(shè)為播仙鎮(zhèn)。北宋開寶二年(969)更名為約昌城,屬于闐國管轄。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87),稱“阇里輝”。明代稱“扯力昌”。清光緒十年(1884),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后稱“卡墻”,并再次設(shè)稽查所,設(shè)且末縣治。民國三年(1914)置且末縣,歸阿克蘇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焉耆專區(qū)。1954 年,屬庫爾勒專區(qū)。自 1960 年至今,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扜彌國
扜彌國,漢代藩國名,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位于今新疆于田縣境內(nèi)的克里雅河流域,是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入口。西漢時其王都在扜彌城,東漢末年更名為拘彌國,都城更名為寧彌城。
三國時其地屬魏,歸附于闐。唐朝時改名為俱密。遼、北宋時期稱作克里雅,明朝又改稱克列牙,清代則更名為克勒底雅。清光緒十年(1884),清朝將于闐縣從喀拉喀什城東遷移至克勒底雅(原扜彌國舊城)。1950年成立于田縣。(本版摘自《“一帶一路”歷史地名考略》王勝三/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