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物理學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儀器的,世界上僅有兩人,中國的何繼善是其中之一。”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權威弗蘭克·莫里森如是說。何繼善,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創(chuàng)立的雙頻激電法和廣域電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重大理論方法,使中國在頻率域電磁法領域獨樹一幟,穩(wěn)居世界領先地位。他為推動電磁法理論技術與儀器裝備變革,增加我國能源與礦產(chǎn)資源儲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技以載道,濟世為民
1934年,何繼善院士出生于湖南瀏陽大圍山山腳下一個叫橋亭的小山村,年輕時曾在茶陵湘東鎢礦謀了一份礦砂化驗員的工作養(yǎng)家糊口。那時的他就立志要為祖國尋找一條勘探地下寶藏的新途徑。
1956年,何繼善通過自學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物探系。1960年,他以全年級唯一的各科全優(yōu)學生從長春地質學院勘探專業(yè)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南礦冶學院(現(xiàn)中南大學)地質系任教。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礦產(chǎn)勘探使用的多是進口或國內仿制的變頻儀。該設備非常笨重,如果去山區(qū)勘探需要用馬車拉,操作起來十分不便。何繼善為了探索地球勘探的新理論、新技術,他藏在深山里做實驗,坐在田埂上搞研究。資金不足,他甚至變賣自己的衣物,籌錢買電子元件,自制儀器。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6年3月,何繼善攜一種全新的地球勘探理論——雙頻激電法在國際上首次亮相,隨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學界的轟動。何繼善基于雙頻激電法研制的雙頻激電儀相較變頻儀不僅更輕便,而且抗干擾能力更強,探測效率和精度更高,最大探測深度可達1000米。隨后,我國地質部門采用雙頻激電儀在甘肅找到了金礦,在河北找到了銀礦,在新疆發(fā)現(xiàn)了鉛鋅礦……僅我國,用它“掃描”出的礦產(chǎn),價值就在2000億元以上。
科學家們往往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1998年,何繼善看到祖國大地遭受洪水的肆虐,深感自己應該為快速準確查明堤壩管涌滲漏難題作出努力。1998年年底,何繼善帶著團隊來到號稱“長沙頭上一盆水”的株樹橋水庫,一蹲就是數(shù)月。經(jīng)過反復探索,他創(chuàng)立了探測堤壩管涌滲漏隱患的“擬合流場法”,研制出世界上首臺能在汛期惡劣環(huán)境下,快速準確探測堤壩管涌滲漏入水口的“普及型堤壩管涌滲漏檢測儀”。20多年來,何院士總是“聞汛而動”,為洪區(qū)的水庫大壩“把脈會診”,甚至在86歲高齡時還第一時間帶領團隊奔赴現(xiàn)場開展檢測作業(yè)。
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
過去,由歐美國家研發(fā)的“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礦產(chǎn)資源探測的主要方法。然而,何繼善發(fā)現(xiàn)“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探測精度不高,且探測深度難以超過1.5千米,無法擔當國家“深地”戰(zhàn)略的探測重任。如何才能探得深、探得精、探得準?何繼善帶領團隊義無反顧地踏上新的科研征程。
歷經(jīng)十余年的科研跋涉,何繼善終于在2005年正式提出精確求解電磁波方程的“廣域電磁法”。2013年,何繼善帶著廣域電磁儀在安徽冬瓜山礦區(qū)開展的“危機礦山電磁方法有效性比對”中完勝歐美方法和儀器,又一個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中國智造”誕生了。
近年來,以廣域電磁法為支撐的大深度高精度探測技術與裝備已將探測的深度延伸到了地下8千米,并被廣泛地應用于深地找礦、油氣勘探,極大地保障了我國的資源安全,成為國家“深地”戰(zhàn)略的關鍵支撐?!按笊疃雀呔葟V域電磁探測技術與裝備”榮獲2018年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
何院士認為:“最好的人生規(guī)劃就是將個人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相融合。”耄耋之年的他仍在全國各地奔波,堅持投身科普、教學、科研一線。在何院士心中,只要是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福祉的事情,他就勇往直前,而年齡,從來就不是限制他腳步的障礙。(摘自《新湘評論》202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