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 迪
根據(jù)科學家的估計,人類要實現(xiàn)可控核聚變商用可能只需要數(shù)十年,這意味著我們很有希望在有生之年里見證“人造太陽”的誕生。
有無外星人,一直傳聞不斷。科學界為尋找外星生命做了各種努力。
早在1950年代,一批享譽國際的天體物理學家就曾探討過外星生命這一話題,最終得出兩個核心結(jié)論:一,宇宙中存在大量適宜生命生存的行星;二,生命在宇宙中擁有足夠的時間進化發(fā)展。對這些態(tài)度嚴謹?shù)目茖W家們來說,這幾乎就是在宣布外星生命一定存在了。
誠然,宇宙如此廣袤無垠——僅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擁有至少兩千億顆恒星,而銀河系之外的星系數(shù)量更是高達一千億個。正如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所說:“宇宙是如此廣闊,如果只有我們,那實在是太浪費空間了?!?/p>
那么我們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觀念:外星生命一定是人型的嗎?很自然的,我們常常以人的形象為基礎去想象“外星人”,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人類的外貌是生命在地球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數(shù)十億年演化而來的,即使同處地球上,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差異也是天壤之別。外星環(huán)境與地球的差異就更大了,如何能演化出與人類相似的外形呢?如果我們真的發(fā)現(xiàn)了外星生命體,它們完全不像人的可能性遠比像人的可能性大得多。
所以,與其說我們尋找“外星人”,更嚴謹?shù)恼f法應該是:尋找“外星生命”。難以想象的、形態(tài)未知的生命。不過,也正因為宇宙實在是太大了,人類的科技發(fā)展還不足以深空航行,目前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人造探測器飛出了太陽系,發(fā)回了有限的信息。因此,搜尋外星生命的努力仍然以本地(本行星)觀測為主。
自從人類發(fā)明無線電技術(shù)之后,從通信用的電波到廣播、電視、雷達等等,各種電波不斷向外傳播。同樣的,人類也希望通過搜尋外太空的無線電波,找到外星生命存在和活動的證據(jù)。
20世紀40年代,隨著雷達技術(shù)的出現(xiàn),通過接收無線電波對太空進行觀測的射電天文學科開始發(fā)展起來。1959年,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啟動,致力于用射電望遠鏡等先進設備接收從宇宙中傳來的電磁波,從中分析有規(guī)律的信號,希望借此發(fā)現(xiàn)來自外星文明的有意義的“聲音”。
在這個領域,中國正在迎頭趕上。2016年,人類歷史上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 投入運行。雖然名為“望遠鏡”“天眼”,但實際上FAST主要的能力是傾聽。它的口徑高達500米,最遠可以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在如此宏大的空間尺度上,經(jīng)常會有令人驚訝的發(fā)現(xiàn)。
比如2022年6月,科研人員使用FAST觀測到一段快速射電暴,命名為FRB20190520B??焖偕潆姳┦且环N速度快、強度高的無線電脈沖信號,相當于在幾毫秒的時間內(nèi)釋放出太陽一整年的輻射能量。FRB20190520B之所以獨特,在于它是至今為止人類截取的唯一一段重復型信號,就像是有人在宇宙中喊了一句話,而且是同樣的這句話還重復了好幾遍,確實令人好奇。
最終科學團隊確認,F(xiàn)RB20190520B來自于一個距離我們33億光年的紅移矮星系,至于這些信號是不是外星生命所發(fā),目前還沒有定論。無論是否來自另一個文明,那都是30多億年前的事了——當時地球上都還是原始生命,連動物都沒有。
重要的是,像FAST的先進設備和更先進的算法,將捕捉和分析越來越多的“宇宙回聲”。人類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將會驅(qū)使我們,去尋找更多的線索和證據(jù),證明自己并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