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嶺
“關聯(lián)”的意思很好理解,簡單地說,就是將兩個事物聯(lián)系起來。
比如,我們想要記住并掌握一個單詞,就需要知道它的讀音、拼寫、含義,還要在一些場景中運用它。一旦掌握了這個單詞,我們就會從聲音、視覺、思維、場景等方面和它建立關聯(lián)。它們之間的連接越多,我們對這個單詞的理解就越深刻,記憶也就越牢固。這就好比我們在一個房子四周修了很多條路,我們就能從各個方向到達房子那里,就算其中的一兩條路因為長滿野草而被廢棄,我們也能通過其他的路達到。
以上說的是單個知識點,如果我們再將各個知識點進行連接,就可以形成一張巨大的知識網絡。就像很多房子通過無數條路相互連接,就可以形成村落、城市。“交通網”越密集,我們對知識的理解、記憶、運用和創(chuàng)意就越厲害。
所以,從宏觀上看,學習的本質就是不斷在知識之間建立連接。如果我們能跑到大腦內部去觀察,也會發(fā)現(xiàn),無論學知識還是學技能,其微觀層面上的本質也是兩個或多個神經元細胞建立連接并形成強關聯(lián)的過程。
一旦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很容易明白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癥是怎么回事了——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開始斷開,患者會逐漸想不起過去的人、事、知識和技能,甚至連自己的親人都會忘記。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大約從35歲以后開始萎縮,在50歲和70歲左右經歷兩次自然衰老,第一次衰老會失去一些創(chuàng)新連接的能力,第二次衰老則會在喚起記憶方面出現(xiàn)問題。
壞消息是這個過程像溫水煮青蛙,我們對此毫無察覺,且老年癡呆癥一旦出現(xiàn),其結果幾乎是不可逆的;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預防。研究人員指出,一個持續(xù)學習新事物的人可以不斷激發(fā)大腦神經元細胞產生新的連接。
當然,這類學習指的是那種對你來說是全新的,需要你全神貫注、花費大量精力才能學會的東西,比如,學一種新的樂器、沒跳過的舞蹈或閱讀等。如果只是運用已經熟練的技能,比如,看報紙、上班、說母語等,則無助于大腦神經元產生新的連接。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真正的衰老是從大腦的衰老開始的,而學習是減緩衰老最好的武器。這也是我們要終身學習的原因之一。
“強化”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把“路”修寬。拓寬道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重復走,就像魯迅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在學習中,反復運用所學的知識,我們對它們的記憶自然會更深刻。
拓寬道路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一些新奇的解釋可能會讓你印象深刻。我曾經在短視頻里看到一位英語達人分享phenomenon(現(xiàn)象)這個單詞的記憶妙招,她是這么描述的。
有人放了一個屁(p)。
是他(he)放的嗎?
不是(no)……
是我(me)放的嗎?
不是(no)!
原來是你(n)!
到現(xiàn)在為止,我都不知道這個單詞怎么讀,但我記得它的意思和拼寫。我敢肯定,我大腦中關于這個單詞的拼寫的那條“路”一定很寬、很牢固。
當然,更普遍有效的方法是下一位劍客的招數——提取。
“提取”就像一個道路檢修工人,他一旦開始工作,就會不停地做兩件事:一是檢查那些連接是否還在;二是對連接進行修復或強化。
提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屬于主動學習。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
被動學習:如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些活動對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分別為5%、10%、20%和30%。
主動學習: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將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分別提升到50%、75%和90%。
可見,我們平時在學習中的很多習慣屬于效率較低的被動學習,比如,不停地看書復習、在書中做重點標記、聽別人講解等。這看起來很努力,但實際上它們對大腦的刺激微乎其微,猶如蜻蜓點水。
而另一些學習習慣則完全不同,比如,學習之后合上書向自己提問、到實際場景中去運用或用自己的語言把學到的知識講給不懂的人聽,等等。這些習慣做起來一定會更難,但它們會深度調動并強化大腦中的連接。
主動的回想測試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兒被動地重讀材料要好得多。教是最好的學,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理解。當然,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簡潔的話讓一個外行明白你講的東西。所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建議你盡量遠離被動學習的習慣,積極運用主動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之后,合上書多考考自己,看看自己能回憶起多少內容,能否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的內容說出來,能否提出自己的問題,能否把概念講出來,能否在課本外找到例子,能否將新知識和已經掌握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
不要反復閱讀課本,也不必等真正的考試來臨才做準備,我們平時就可以進行“低權重的小測驗”。因為只要一測試,我們就知道自己最薄弱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在哪里;只要一回想,我們就能重新鞏固記憶;只要一教授,我們就能強化新知與已知之間的聯(lián)系。
關聯(lián)、強化、提取是學習的三把利劍,請務必善用它們。
(摘自《認知覺醒:伴隨一生的學習方法論(青少年學習版)》,人民郵電出版社,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