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榮輝
和同事聊天,同事問我有沒有打過女兒。
有一說一。女兒出生之前,我就曾經(jīng)起誓,將來為人父親,絕不動粗。但事實是,我雖然沒有動手打過女兒,但有一次情緒失控,著實推了她一下。不巧的是,她柔弱的身軀向后趔趄,最終因為沒有把握好平衡倒下,剛巧撞到身后柜門的把手上。不知道是倒下的力度夠大——我自覺已經(jīng)收斂了手推的力量,還是向下傾斜角度的問題,柜門的把手斷了。
那是女兒出生十八年來,我唯一一次對她動手。我以為算不上打,但女兒記得這件事。平素只要說到父母打孩子這類話題,她總會笑著重提這件事,說我打過她。
還有一件事讓女兒記憶猶新。那時,剛到南京不久,女兒六歲不到,國慶長假回家省親,因為東西頗多,朋友開車一路送至小區(qū)樓下。朋友貼心考慮到節(jié)后我們回程還要帶很多衣物,便提議將冬季的被褥順路先捎過去。想到回程攜著女兒多有不便,我沒有拒絕。
就在我上樓又很快將一些衣物搬下來時,女兒看到了,問我為什么搬東西。我順口就笑著回答:“回南京啊。”如果較真,好像這話也沒有錯。人雖然沒有回,但東西是要回的,對吧?但女兒突然就顯出很無助和難過的表情,她以為我們剛從南京回來,馬上又要返回南京。盡管我立刻解釋,并聲稱先前只是一個玩笑,但女兒卻一直記得這件事。直到今天,每當我說“爸爸和你說過謊嗎”之類,她立即條件反射,就會提起此事。
陪伴女兒十八年,我沒打過她,沒罵過她,也沒和她說過一句謊話。但僅僅一次推搡,一次玩笑,她卻一直記得。
這兩件事讓我反思,也讓我警醒。在我出錯時,當我動手的那一刻,我就輸了,那明顯是以強凌弱,以大欺小,企圖以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當我自以為玩笑時,卻不知在年幼無知孩子的世界里并沒有玩笑一說,有的只是對父母無條件的信賴。幸運的是,我意識到問題后,及時修正,并且一直身體力行,時至今日也不曾重蹈覆轍。
因為身為老師的緣故,總有人向我請教如何做父母,如何養(yǎng)育孩子。這個話題很大,接連說上十天十夜估計也說不完。但作為過來人,至少有一點可以分享:做父母的人,必須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
對孩子來說,擁有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是獲得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