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飛
冬天的敦煌榆林窟宛若冰箱,早晨東崖下的一聲雞鳴,驚碎了邢耀龍夢中的鐵馬冰河。
這位敦煌研究院的學(xué)者下床看一眼煤爐中半夜早已燒完的煤灰,提前打好的水,表面上泛出薄薄的冰絲,洗漱完畢后,他把洗臉?biāo)课萸暗臉涓乱粷姡汩_始了“守窟人”的一天。
在距離瓜州縣23公里外的無人區(qū),平日里為了防止斷糧,為數(shù)不多的幾位工作人員還自己開墾出了菜地,以備不時之需。大家同吃同住,是“守窟人”最習(xí)以為常的生活。
剛到榆林窟的時候,由于人手不足,每個人都要身兼數(shù)職,于是邢耀龍便擔(dān)起了講解員的工作。
洞窟中并沒有傳說中的冬暖夏涼,其實無論在什么季節(jié),都有山洞中特有的寒意。
“走完5個開放的石窟大概就是50分鐘,但是游客都是三三兩兩地來,所以有的時候每天都要來回進出好幾趟,非常辛苦?!毙弦堈f。
不過比起在文物局造冊子,他更愿意跟壁畫待在一起。
對他來說,講解工作其實非常奇妙,當(dāng)他與游客同時站在壁畫前時,一個講,一個聽,仿佛忘記了洞中的寒意,也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墻壁上絢麗的丹青散發(fā)著歷史的光。
在榆林窟需要做的各種工作中,守窟也并非只是一種比喻,而是最實際和關(guān)鍵的事情。
比如,每到汛期,大家就要開始往河邊扛沙袋,以防止榆林河的水翻過河堤進入榆林窟。
冬天,為了防止雪水融化滲入砂巖、滲到石窟中的壁畫上,每次剛下完雪,所有人都要拿上掃帚掃個三四天。
更加要命的是,文物最怕火災(zāi),榆林窟的地面上要求“一葉不?!保谑沁@就成了一項常年都要做的工作,尤其是秋天落葉干燥的季節(jié),用邢耀龍的話來形容:“掃帚好像長在了手上。”
就這樣天天掃、年年掃,他與榆林窟一起,共同走出了一條接近歷史的道路。
“守窟人”的概念是最近才有人提出來的,但實際上,自從石窟開鑿之初,“守窟人”就已經(jīng)存在了。在古代,石窟其實都叫“石窟寺”,是僧人進行禪修的地方,他們也對石窟進行日常管理和打掃。今天的“掃地僧”與古代的“守窟人”,做的其實都是同樣的事情,在這1600多年的敦煌石窟歷史中,他們不斷地接續(xù)。
(摘自《新周刊》2023年第8期,劉玉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