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紫晨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我希望來年春天我會有一大筆錢,我是根據(jù)迷信來判斷的:沒有錢就是快有錢了?!?/p>
這些真實又有趣的文字來自俄國作家契訶夫的書信。契訶夫一生共寫了4000余封信,其中有許多因錢而生的“愛恨情仇”。
氣惱時,契訶夫會寫“沒有錢,沒有錢,而且不會很快就有,這可詛咒的錢”;無奈時,他會請求編輯“我正在寫一個短篇小說,在發(fā)表前我想把它寄給您審閱……但應當抓緊一些,因為我沒有錢用了”。在信里哭窮的契訶夫,沒有了“短篇小說巨匠”那樣的距離感,反而與當今職場人有幾分神似。他的哭窮文字被印在手機殼上,成為年輕人的自我調侃和個性宣言,真摯而直白的“哭窮”更被B站UP主戲稱為“沒錢文學”。
契訶夫雖然總在“創(chuàng)作”“沒錢文學”,但他其實是掙錢能力一流的人。契訶夫的祖先曾是農(nóng)奴,1860年,契訶夫出生,這是俄國農(nóng)奴制廢除的前一年,黎明前的黑暗籠罩著他的童年。契訶夫小時候常常幫父親站柜臺。1876年,父親店鋪破產(chǎn),全家遷往莫斯科,契訶夫獨自一人在故鄉(xiāng)讀中學。為維持生計,契訶夫在學習之余擔任了家庭教師,掙來的錢不僅要養(yǎng)活自己,還要接濟家人。
但很快,契訶夫就依靠自己的能力扭轉了局勢。1880年,契訶夫考入莫斯科大學,攻讀醫(yī)學專業(yè)。1884年,契訶夫畢業(yè),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yī)。在自己鐘愛的文學領域,23歲發(fā)表《小公務員之死》,24歲發(fā)表《變色龍》《外科醫(yī)生》。1880年至1884年,青年契訶夫共發(fā)表了300多篇文章。
有B站UP主統(tǒng)計,在當時,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是一篇100盧布,相當于當時一名小學老師4個月的工資;而以他一年平均40篇短篇小說的產(chǎn)量估算,他一年已經(jīng)可以賺到同時期小學老師十幾年的工資,這還不包括中篇小說和戲劇創(chuàng)作的收入。39歲時,契訶夫將自己除戲劇以外的所有版權一次性賣給出版商,獲得75000盧布,正式實現(xiàn)財務自由。就這樣,契訶夫通過稿費養(yǎng)活了自己、父母和其他5個兄弟姐妹在內的大家庭。
契訶夫并沒有將錢看得過重,相反,他一直在思考為錢所累的自己。他曾痛苦地訴說:“我的心靈痛苦不堪,因為我意識到我是在為錢工作……”
契訶夫的錢都花在了哪里,以至于他不得不一直痛苦地為錢工作?除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消費外,契訶夫將大量的錢投入周濟窮人和扶助社會上。他會給看不起病的窮人治病,有時還會為從遠方來的病人支付路費、安排住宿。在和高爾基一同發(fā)起的為肺癆病人建造療養(yǎng)院的募捐中,契訶夫一人就捐了5000盧布。1892年,契訶夫購置了梅里霍沃莊園,一直到1898年因肺結核病情惡化而遷居,他仍在無償?shù)亟o農(nóng)民看病、用自己的錢建立學校。為賺錢而寫作的契訶夫是痛苦的,但用錢來解決問題、扶助弱小又是他所期望的。或許,正是對錢的淡然與需要,才讓“我寂寞,我氣惱,錢出去得太快,我要破產(chǎn)了,我要從煙囪里飛出去”這樣的“沒錢文學”如此生動、有趣又真實。
在“沒錢文學”的背后,是俄國作家、文學泰斗的愛之深。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