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華
“其實,接到實驗室的任務時,我的內(nèi)心是恐懼的?!辈┦可』鄹鷰煹艽髲娨黄鹆奶鞎r說道。小慧可是實驗室冉冉升起的一顆學術明星?!翱謶郑磕愦_定不是焦慮嗎?”大強不解地問師姐。
小慧點頭:“是恐懼。有一次,手頭連基本的理論模型都沒有成熟,導師卻讓我在一個月內(nèi)搞一個仿真模型出來,這太恐怖了,我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那你是怎么做的?”大強急忙問。小慧大笑不止:“還能怎么做,我就拖延唄,天天看著那個題目發(fā)呆,不知從何下手。一痛苦就擺爛刷劇,結果越躺平越害怕,甚至一度不敢去實驗室?!?/p>
“后來怎么樣了?”大強連連追問。
小慧苦笑道:“后來,當然是沒有完成任務咯!為了不讓別人來煩我,我拉黑了導師的電話,最后還是輔導員輾轉(zhuǎn)找到了我,建議我和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談談?!?/p>
“咨詢的效果怎樣?”大強接著問。
“咨詢師讓我梳理一下自己,不梳理不知道,一梳理嚇一跳!”小慧說,“我發(fā)現(xiàn),不是這個課題讓我產(chǎn)生逃避心理,而是生活中有太多懸而未決的事情讓我產(chǎn)生精神內(nèi)耗。那次導師給我任務的時候,我還有好多事情沒有落實,很多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我一直想買個對流扇,一直沒有時間買;暑假想回家,別人都訂票了,我擔心暑假會有其他安排,一直沒訂票;學妹要畢業(yè)了,我想給她送個禮物,挑了一個月也沒買……這些瑣碎的小事頂在頭上懸而未決,像頭上有一盆水遲遲沒有倒下來。我表面上云淡風輕,其實內(nèi)心萬分恐懼,那次導師布置的任務就算把這種恐懼拉滿了。”
“后來你是怎么走出來的?”大強感覺師姐現(xiàn)在已經(jīng)滿血復活了。
“咨詢師跟我說,懸而未決的事件造成精神內(nèi)耗的成本最高,不管做好做壞,先做了再說。但其實我是完美主義者,要做就想做到最好,哪怕是一件特別小的事,只要沒有找到最優(yōu)方案,我就讓它懸而未決,但是沒想到這樣做帶來的精神內(nèi)耗遠遠超過了不完美帶來的負面影響。”小慧嘆了口氣。
“所以接下來你是怎么調(diào)整的?”大強問。
“想通了之后,我就一晚上把那些小事全解決了。對流扇、訂票、畢業(yè)禮物等,不到兩小時全部搞定,感覺整個世界都清爽了!然后我就給導師發(fā)了個郵件,直接告訴導師題目太難了,一個月實在做不完。發(fā)完郵件后,我感覺踏實多了?!?/p>
“然后呢?”大強問。
小慧臉上突然出現(xiàn)一種雨過天晴的表情,“哎呀!我的導師竟然沒有罵我,還給了我一些資料,然后讓兩個師兄和我一起搞那個項目,我再也沒拖延過!”說完之后小慧又去了實驗室。
很多喜歡拖延的同學實際上都有完美主義傾向,一旦拖延的事情多了,就好像頭上懸著一件又一件未完成事件。心理學認為,未完成事件往往使人們處在一種不安的情緒里,由于這些事情并未發(fā)生,人們極容易因此產(chǎn)生失控的恐懼。馬上去做,可以降低失控感,從而使精神內(nèi)耗得到緩解。
小凡發(fā)現(xiàn)他的效率實在太低了。每天早上6點50分起床,洗漱后戴上耳機,去操場邊跑步邊背單詞,原計劃30分鐘跑10圈記100個單詞,最后發(fā)現(xiàn)30分鐘只能跑5圈,單詞也只能湊合著記下20個。教室里,小凡邊聽老師的課邊記筆記,還時不時翻一翻B站教學視頻,想上一節(jié)課能起到三節(jié)課的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課沒聽好,筆記記得亂七八糟,教學視頻也聽了個囫圇吞棗。每周三下午,小凡強迫自己去社交,約一個高年級的師兄師姐聊天,向他們討教學習方法和技能。這個周三下午,小凡約的是院里的編程大牛,小凡希望大牛能夠解答自己心中的三個疑惑點,再提供幾點學習建議,分享一些學習資源。半小時過去了,大牛還在談第一個話題。小凡有點著急,趕緊提第二個話題,大牛談的卻是自己的人生體驗,未提任何建議。約定的時間到了,小凡不知所措一臉茫然。到了晚上,小凡看到當天計劃表上還有80%的事情沒做完,心里十分焦慮。
和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溝通后,小凡試著調(diào)整了自己的作息和策略。比如,早晨睡到7點再起來,跑步跑15分鐘,只跑步不記單詞;再花15分鐘專門記單詞,慢慢記,每次只記30個單詞;聽課的時候只要求自己能聽懂70%就行了;找高年級同學交流時,每次只請教一個特別小的問題,慢慢聊。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整之后,他發(fā)現(xiàn)學習效率比過去更高了,到睡覺前,每天的計劃基本上都能完成。
小凡的問題很多同學都遇到過,就是“貪多求快”:在有限的時間里恨不得多塞幾件事情進去,最后一件事都沒有認真做好。投入了很多的精神能量,卻沒有帶來產(chǎn)出,最后只剩下焦慮情緒,變成了所謂的“精神內(nèi)耗”。而若能將單位時間內(nèi)的任務目標降低,每次只專心做好一件事,焦慮水平大大下降,精神內(nèi)耗便轉(zhuǎn)化成了干事效率和成就感。
讀大學的時候,我的一位室友是出了名的超然物外、情緒穩(wěn)定,他總是很安靜地做自己的事。上課的時候別人在緊張地趕各種作業(yè),他只是認真地聽講;當別人熱熱鬧鬧地報各種社團,他只選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美術社團;競選班干部時,大家搶著去投重要崗位,他只報了一個班級宣傳委員;晚上同學們還在打游戲、刷劇時,他已經(jīng)睡覺了。但我們發(fā)現(xiàn),每次交作業(yè)時,他都是第一個交的;課堂展示,他的報告資料最豐富;學生工作方面他也是一步一個腳印,最后被選去了校團委宣傳部;他是全院第一個發(fā)表科研論文的,最后保研的時候,他又是第一名。這個看似什么都不在乎的同學,最后成了我們班最令人羨慕的人。
面對大家的贊揚,他講了一個小故事:“我家是偏遠農(nóng)村的,小時候去田里插秧,太陽那么曬,一抬頭看到那么大一塊田,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插完,每次都想哭。我媽媽就告訴我,插秧的時候別抬頭看田,低頭彎腰只看眼前的秧苗,這樣就不會那么難過了。做什么事都像我媽媽教我插秧一樣,慢慢來,走一步看一步,累了就站起來看看遠方,唯獨不看這塊田,心里沒那么慌,就能認真地干一些活了?!?/p>
原來,這位同學并不是深謀遠慮,而是“活在當下”。生活中并不缺少聰明人,也不缺少能夠思考和深謀遠慮的人。那些深謀遠慮的聰明人,可能恰恰是精神內(nèi)耗比較嚴重的人。生活中真正少有的是那些能夠做減法的人,能夠?qū)P闹轮镜娜?,能將想法變?yōu)樾袆?、真正“活在當下”的人?/p>
(摘自《大學生》2023年第7期,胡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