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合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放眼大自然,河水向下游流動,瀑布向低處飛瀉,雨水也是從高空向地面下落……然而,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在太空實驗課中,竟然神奇地演示了“水往高處流”的一幕,差點讓人驚掉下巴!
在中國空間站的問天實驗艙里,航天員陳冬把3根粗細不同的透明塑料管,同時豎立在玻璃槽中,玻璃槽里盛滿被染黃的水。只見橙黃色的水在管內不斷升至管頂,最細的管子液面上升較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奇怪現(xiàn)象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物質微觀世界的一些情況。
一切物質都由自身的最小微粒組成,這種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粒叫分子,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這兩種力的作用都很小,人們一般察覺不到。當分子相距較近時,主要表現(xiàn)為斥力,相距較遠時,引力占上風。通常,液體表面分子比內部分子排列得稀疏,間距較大,所以液面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表現(xiàn)為引力。
另外,液體內部每個分子與周圍的分子互相作用達成平衡,每個分子受到的作用互相抵消為零;而液面分子受空氣分子的吸引極小,可以忽略掉,所以可視為只受內部分子吸引。
不管是液面分子之間的相互吸引力,還是內部分子對液面分子的吸引力,都作用于液體表面,共同把液面分子向一起拉,使液體表面積收縮,這種收縮力叫液面張力,就如同被拉長的彈簧會反向收縮一樣。由于液面張力的存在,液面分子手拉手、肩靠肩形成了覆蓋整個水面的浮橋,讓水黽(miǎn)等小昆蟲能夠來去自如地在水面奔跑。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上述實驗。
當塑料管插入水中后,水隨之進入管中,這時水分子與塑料分子相吸引,于是水很快攀附在內壁上,使水面形成開口向上的月牙形。同時,受液面張力作用,邊緣水面給中間水面一個向上拉扯作用,使水面趨于水平,接著邊緣的水又向上攀附,水面又出現(xiàn)月牙形,中間水面再次被向上拉扯。就這樣,管內的水柱克服地心引力不斷上升,直到水柱上升力與地心引力平衡時,水面上升停止。這就是毛細效應,又叫毛細現(xiàn)象或毛細作用。
由于細管內向管壁攀附的水相比整個水柱要多,產生的拉扯較大,并且中間那部分水柱的質量較小,容易被拉扯著上升,而粗管內的情況正好與此相反,所以細管中的水比粗管中的水上升得快,液面能達到的高度也比粗管的高,即毛細作用更明顯。
相比地面實驗,在太空幾乎沒有重力束縛,液面張力作用更為明顯,這就是液體在太空中能快速升至管頂?shù)脑?。此外,每種液體的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力不同,每種液體分子與每種固體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也不同,所以毛細效應的強弱取決于液體種類和管子材質。
這樣看來,液體能自行爬到高處,這可是件大好事!對此,朋友們浮想聯(lián)翩,比如利用毛細效應來提水,農田灌溉就無需抽水機,再比如利用水位差發(fā)電,能夠節(jié)能。這里要遺憾地告訴大家,這些想法都行不通。盡管看起來水不是被動力裝置送上去的,但始終受到管壁的吸附作用,并在液面張力的及時配合下,沿著管子上升。說到底,水是被管壁吸上去的。既然管子能把水吸到那么高,就有能力吸住不放,因此當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停止后,始終被管子吸附著,即使在液面以下管壁的任一處扎個眼,水也不會從中流出來,如果流出一點兒,也還是被吸附在外壁上,不會脫離管子流淌。
毛細效應雖不是“天上掉餡兒餅”的美事,但能為我所用。人類制造的航空器發(fā)動機燃料箱、高空熱管等,就利用了這種原理。類似的實例在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我們常用的蠟燭,芯線的棉絲交織在一起構成毛細管,讓熔化的蠟液自行抵達火苗燃燒;還有手巾紙吸汗、粉筆吸墨水都屬于毛細效應。
自然界所有植物生長都離不開毛細效應。漫步在叢林,仰望參天大樹,樹冠所需的水分和營養(yǎng),就是通過毛細效應,從地下根系沿木質纖維的細微縫隙輸送到十幾米高的樹頂。
不過,有些毛細效應有害。建房時,夯實的地基中毛細管縱橫交錯,會把地下水分送到室內,對此,地基下面必須鋪上防水層,防止毛細效應造成潮濕。
毛細效應對農業(yè)生產影響很大。通常,地下水從土壤的毛細管上到地面散失掉,對保墑不利,應當通過鋤地或犁地,破壞地表層的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