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東,何偉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疼痛科,四川綿陽 621000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病因與頸椎椎間孔處致壓物的壓迫呈現(xiàn)明顯的相關(guān)性[1]。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顯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占比60%~70%[2],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頸椎病類型。目前,臨床對于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主要采取椎間盤等離子髓核射頻消融術(shù),破壞髓核有機分子鍵,改善患者局部疼痛感[3]。在膠原酶溶解術(shù)中,使用適量的造影劑可以幫助醫(yī)生更清晰地觀察到要處理的目標(biāo)組織或腫塊,從而提高手術(shù)的準(zhǔn)確性。在手術(shù)中,造影劑分布均勻,對于膠原酶髓核等膠原蛋白溶解以及手術(shù)效果的提升均具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觀察造影劑分布對膠原酶溶解術(shù)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效果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1年6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180例,納入標(biāo)準(zhǔn):符合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診斷標(biāo)準(zhǔn)[4];年齡35~64 歲,不限性別;③自愿參與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biāo)準(zhǔn):有嚴(yán)重的肝、腎、血液系統(tǒng)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類疾病患者;有頸部外傷或手術(shù)史者;有先天血管畸形及狹窄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治療部位皮膚破損者;⑥有嚴(yán)重的抑郁癥病史、帕金森病病史或其他錐體外系疾病癥狀的患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⑧接受其他相關(guān)治療對本研究觀察指標(biāo)有影響者。隨機將患者分為A、B、C 三組,每組60 例。A 組男38 例、女22例,年齡35~61(55.18 ± 2.09)歲,病程1~5(1.52 ±0.72)年,C4~5突出20例、C5~6突出10例,C6~7突出30例。B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35~63(55.23 ± 1.98)歲,病程1~5(11.69 ± 0.33)年,C4~5突出24例、C5~6突出9例,C6~7突出27例。C組男42例、女18例,年齡35~64(55.25 ± 2.44)歲,病程1~5(1.65 ± 0.35)年,C4~5突出25例、C5~6突出14例,C6~7突出21例。三組以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均>0.05)。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支持,批號為JJRM20190105。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均采取等離子刀手術(shù)系統(tǒng)System2000(美國美國杰西實業(yè)有限公司)對病灶部位進行氣化減壓治療。A 組不進行造影,射頻消融術(shù)后注射膠原酶400 U。B 組射頻消融術(shù)后對局部病灶進行穿刺,注射造影劑碘海醇0.1 mL,隨后CT 顯示造影劑擴散完全后注射膠原酶400 U。C 組射頻消融術(shù)后對局部病灶進行穿刺,注射造影劑碘海醇0.1 mL 后,如CT 顯示局部病灶內(nèi)的造影劑擴散不足,則再次注射造影劑,直至造影劑在局部病灶分布完全(每次使用造影劑為0.05 mL),注射膠原酶400 U。
1.3 觀察指標(biāo)與方法
1.3.1 療效判定標(biāo)準(zhǔn)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功能均恢復(fù)到正常則為痊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以及功能恢復(fù)50%以上為顯效;患者未達到以上標(biāo)準(zhǔn)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5]。
1.3.2 頸椎功能恢復(fù)情況評價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 d,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6]及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20 分法(NRS-11)[7]進行評價。NDI 評分共包括10 個項目,分為頸痛及相關(guān)癥狀(疼痛的強度、頭痛、集中注意力和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個人護理、提起重物、閱讀、工作、駕駛和娛樂)兩部分??偡?0 分,分值越高患者頸椎功能障礙越嚴(yán)重。NRS-11 評分對患者的肩部疼痛、麻木,上肢疼痛、麻木,手指疼痛、麻木等主觀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臨床體征等進行評價,分值越高患者頸椎功能越好。
1.3.3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評價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 d,對三組患者的眩暈、心悸、耳鳴、頭痛、畏寒肢冷以及肢體麻木等情況進行評價,每項評分4分,分值越高臨床癥狀越嚴(yán)重[8]。
1.3.4 生活質(zhì)量評價 分別于術(shù)前及術(shù)后3 個月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測定問卷(WHO-QOLBREF)[11]對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價,內(nèi)容包括患者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獨立性、社會關(guān)系及精神支柱,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高。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三組治療效果比較 C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其他兩組(P均<0.05),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三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恢復(fù)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前后NDI評分、NRS-11評分比較(分,± s)
表2 三組治療前后NDI評分、NRS-11評分比較(分,±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C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 NDI評分NRS-11評分A組B組C組P治療后35.14 ± 2.47*#37.03 ± 1.86*#39.01 ± 1.51*<0.05 60 60 60治療前22.83 ± 3.21 22.51 ± 1.48 22.69 ± 1.65>0.05治療后19.16 ± 3.70*16.01 ± 1.34*14.05 ± 1.28*<0.05治療前35.27 ± 2.64 35.62 ± 1.42 35.88 ± 1.75>0.05
2.3 三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三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s)
表3 三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C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A組n 眩暈評分心悸評分耳鳴評分頭痛評分畏寒肢冷評分肢體麻木評分60治療前治療后B組治療前治療后C組60 60 3.15 ± 1.14 2.94 ± 0.89*#3.16 ± 0.80 1.29 ± 0.61*#3.26 ± 1.38 2.44 ± 0.97*#3.55 ± 0.74 1.66 ± 0.50*#3.54 ± 0.98 2.53 ± 0.87*#3.55 ± 0.60 1.77 ± 0.57*#3.27 ± 1.20 2.12 ± 0.65*#3.26 ± 0.54 1.45 ± 0.49*#3.16 ± 1.25 2.75 ± 0.32*#3.16 ± 0.80 1.36 ± 0.94*#2.82 ± 0.91 2.29 ± 0.75*#2.89 ± 0.71 1.29 ± 0.45*#治療前治療后2.81 ± 1.30 1.17 ± 0.44*3.17 ± 1.52 1.18 ± 0.66*3.53 ± 0.74 1.31 ± 0.49*3.42 ± 1.19 1.57 ± 0.52*3.25 ± 0.69 1.39 ± 0.38*3.17 ± 1.73 1.21 ± 0.12*
2.4 三組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 見表4。
表4 三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分,± s)
表4 三組治療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分,±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C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A組n 生理狀況評分心理狀況評分獨立性評分社會關(guān)系評分精神支柱評分60治療前治療后B組治療前治療后C組60 60 19.05 ± 3.73 19.11 ± 2.49*#19.29 ± 1.71 20.54 ± 1.46*#19.77 ± 3.37 19.87 ± 3.46*#19.64 ± 2.08 20.44 ± 2.46*#16.83 ± 2.70 16.9 ± 3.45*#16.78 ± 2.72 17.58 ± 2.03*#15.60 ± 3.71 15.94 ± 3.72*#15.55 ± 1.72 16.94 ± 2.11*#23.58 ± 3.24 23.68 ± 3.53*#23.63 ± 2.61 24.84 ± 2.86*#治療前治療后23.83 ± 2.72 25.97 ± 1.77*19.09 ± 1.61 21.44 ± 2.14*19.89 ± 1.51 21.90 ± 2.92*16.62 ± 1.44 19.62 ± 2.16*15.49 ± 1.78 18.41 ± 2.82*
在術(shù)前對病灶部位注射造影劑,待造影劑分布均勻再開展膠原酶溶解術(shù),可擴大手術(shù)范圍,有效提高手術(shù)效果。術(shù)中病灶部位椎間盤的壓力也會影響造影劑分布,在治療過程中,當(dāng)患者椎間盤間壓力較低時,則可對局部病灶部位注射膠原酶,藥物的分布彌散作用較高,此時則可通過退針的方式將針尖調(diào)整至病灶中部,同時進行造影檢查,造影劑分布滿意后即可進行膠原酶的注射[9]。如果局部病灶部位壓力不足,藥物不易向局部病灶部位進行彌散,則需將穿刺針直接向其頭部或體部進行注射,再次造影,當(dāng)造影劑分布均勻后可進行膠原酶注射。如在注射過程中,其針尖與其突出物的根部、相鄰腹部病灶部位的擴散能力也不足,此時需進行造影,對其穿刺部位重新調(diào)整后再注射膠原酶[10]。如髓核突出同時合并有椎間隙變窄,則需對其針尖進行根部調(diào)整,當(dāng)造影劑在病灶部位的椎間盤彌散達到要求后,再進行注射。需要指出的是,在膠原酶注射過程中,要確認(rèn)造影劑是否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在注射膠原酶的過程中還需固定穿刺針,以到達穿刺位置,盡量使膠原酶的分布更加均勻[11]。同時,針尖位置不可移動,避免膠原酶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導(dǎo)致并發(fā)癥發(fā)生。此外,造影劑分布還可反映治療過程中是否存在溶解劑滲漏、擴散不均等[12],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A 組直接對局部病灶注射膠原酶,未能充分考慮藥物的彌散,雖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患者功能恢復(fù)不佳。B 組雖在CT 顯示造影劑擴散完全后注射膠原酶,但未能考慮造影劑在組織末端的充分彌散。C 組則在B 組治療基礎(chǔ)上,對患者進行微量造影劑試探性注射,雖手術(shù)時間延長,但可充分溶解病灶部位的神經(jīng)纖維,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結(jié)果說明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術(shù)中造影劑分布均勻后再使用膠原酶溶解治療效果顯著,可促進頸椎功能恢復(fù),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但該手術(shù)對醫(yī)護人員操作熟練度的依賴性較高,需要具備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才能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