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輪行情各大指數表現(xiàn)差異很大??!泛舟判斷一下,后續(xù)還會那么極端嗎?
大家先要了解這輪行情的本質及反彈行情的規(guī)律是什么。我認為,這輪行情的本質就是,我們持續(xù)利多政策頒布的積累,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拐點就是10 月24 日晚間宣布萬億國債發(fā)行。疊加外圍市場美元及美債收益率的階段性回調所引發(fā)的共振行情。
內外利多共振所致?
對的。這是核心!所以先漲什么指數?就是之前被壓得最慘的雙創(chuàng)!繼續(xù)往下剝絲抽繭,你會發(fā)現(xiàn),這輪震蕩跌幅最淺的細分指數是科創(chuàng)100,以及國證2000。這說明什么?說明這輪行情最抗跌的是中小市值科技股。一旦上面的枷鎖松一松,這些以科技及中小市值科技為主要權重的指數就沖了出來。反觀上證50 就差點意思了,全程幾乎連量都沒怎么放過,漲幅也小,遇到周五的集體震蕩,反而相對跌幅最大,可見資金暫時都沒往這里面去。
這會成為常態(tài)嗎?
不會,只是暫時現(xiàn)象。但代表傳統(tǒng)權重股的指數想起一波漲幅和科技中小市值一樣的行情還是有難度的。
這讓我想到了2022 年4月的行情,當時就是國證2000、中證1000 及創(chuàng)業(yè)板漲幅最大。
不不不,當時漲幅也是科創(chuàng)100 最大。你說的這三個倒是漲幅差不多。同期的上證50 漲幅最小。從這個維度來看,當下確實與當時各指數的上漲級別與節(jié)奏差不多。所以大伙在日常交易中,要多看數字經濟、汽車及機器人、生物制藥等科技含量較高的主題。其余如周期、化債、金融、消費等主題則會以輪動為主,這些主題很難出現(xiàn)爆發(fā)力強的標的,畢竟缺乏想象空間。指數首次震蕩不用擔憂,反而是上車的好時機。
你這么說我就放心了,畢竟你是看一輪中級行情,哪會漲兩周就結束了?
市場反彈不強,連漲三周,都未能漲回3100 點整數關口,市場看起來還是蕭蕭預判的平底結構?
早就跟你講過,政策利好和超跌反彈都是有遞減效應的。去年11 月開始的三個月反彈,60個交易日外資凈流入2500 億,日均40億。目前的反彈11 月已經過了三分之一,外資凈流入才50 億而已,單從北上資金來看,反彈力度就很有限。其次,市場主線不清晰,華為線的炒作已經是強弩之末,市場在做高低位板塊切換,證券、汽車、傳媒網游、AI 算力、新能源板塊、半導體設備各個板塊輪流上陣,又進入指數波瀾不驚、板塊快速輪動的階段。就算日成交回到萬億,這么多板塊一起漲也是不可能的。四季度其實是春季行情的布局階段,大多數情況下,會出現(xiàn)高低位的板塊切換或者風格切換。目前觀察市場出現(xiàn)風格切換的概率不大,國內處于“強政策+弱經濟”的環(huán)境中,外部環(huán)境從加息到降息,最樂觀也是半年以后的事情。這種大環(huán)境造就了當前A 股的基本特點,沒有人看空3000點的A 股市場,但是“看長做短”的市場“炒瘋”很盛,市場主要偏好兩種類型的炒作。
哪兩種?
第一種,尋找“困境反轉”型股票進行炒作。例如炒作華為線。華為自2019 年受限以來,旗下消費電子產品大幅萎縮,M60 的熱銷點燃了市場的炒作熱情,領漲股多是虧損大戶。三季報大家也看得到,最多也就是個扭虧而已,除非出現(xiàn)2019年5G 手機換機那樣持續(xù)催化的行業(yè)事件,炒作高度也就一步到位了。第二種就是,“遠方的花兒要先開”,市場喜歡炒作“錢景”宏大的故事,而忽略眼前的困難,經歷一輪瘋炒的AI,從大模型到算力,就前三季利潤報表來看,大多是“一廂情愿”,所以多數票走成了“A”型, 短期內想修復這種“A”型走勢,非常困難。市場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暗香”,國內市場內卷嚴重,海外市場利潤更加豐厚,三季報出口業(yè)務占比高的公司利潤表現(xiàn)都不錯。國內半導體行業(yè)去庫存已經一年,2024 年周期反轉的概率較大,這些方向也是市場高低位切換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場本周出現(xiàn)了回壓,驕陽怎么理解?
技術上算正常走勢,本身保險持續(xù)走弱,大科技各大方向大多數都已經連續(xù)反彈了2周主持人尹星指數波瀾不驚板塊快速輪動多,技術上存在正常回壓預期。從平均股價走勢也能看出,兩波反彈后,KDJ高位鈍化正?;卣{。從平均股價下周后半周的20天均線加速扣低來看,短期的調整屬于良性的,不影響整體走向。這里的拉鋸是好事情,有利于板塊和個股的強弱轉換。從技術角度來講,很多股票走的也是我們說的技術上踩2腳的過程。
華為汽車的龍頭塞力斯倒掉了,后面汽車板塊是否會終結?
肯定不會,智能無人駕駛產業(yè)剛開始,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這塊類似新能源汽車起步的階段。所以這板塊我不看技術,核心受益的公司趨勢性行情會持續(xù)走出來。
港股怎么看,是否可以開始關注?
絕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港股是外資定價,所以港股很多公司的走向確實很難把控。但近期有一個港股公司走勢無法無天,那就是小米,這個也是我最喜歡的港股公司。它的主要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新能源汽車加消費電子的全面爆發(fā)。港股里面真正好的大市值公司基本面觸底,就會逐漸走獨立,不一定跟隨港股指數去走。很多公司對比國內相關企業(yè),真的不貴,比如聯(lián)想,這種核心算力+消費電子,市值1000億,真心太便宜了。還有不少類似的公司,其實基本面已經比A股便宜太多。如果真的A股博弈轉勢,那么后面再次回踩2腳的港股中大型行業(yè)核心品種的彈性會變得很明顯。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