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吉,安易,雷園,張洋,楊曉明,邵輝,章乃文,翁志文,劉長信,王錫友**,于長禾**
(1.航天中心醫(yī)院 北京 100049;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北京 100700;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 北京 100700)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一種與年齡增長有關的退行性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黃韌帶以及關節(jié)突關節(jié)等部位的變化會引發(fā)脊柱周圍神經(jīng)血管結構變窄(導致神經(jīng)或馬尾的壓迫綜合征),從而導致腰痛和腿痛,伴有行走障礙和其他殘疾等[1]。它以腰腿痛、間歇性跛行、癥狀重、體征輕作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腰背疼痛常見病因[2]。盡管手術可以改善難治性DLSS患者所面臨的疼痛、功能受限或步行能力癥狀,但長期療效與非手術治療不相上下,且花費要遠高于非手術療法[3-5]。盡管指南明確提及,針對經(jīng)過3個月正規(guī)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但國內(nèi)患者在遵循指南治療方面存在著困難,保守療法的時間界限及保守療法無效的定義模糊不清,因此在不斷提升手術技術、降低費用的同時,尋找對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影響、風險較低的保守治療方法變得尤為關鍵[6-9]。
本項研究運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設計,連續(xù)納入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連續(xù)干預2個月,評價中醫(yī)綜合干預方案干預DLSS有效性與安全性,并探討該療法干預DLSS的預后影響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匯集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國際部推拿疼痛科門診在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之間的患者資料,總計71例。本項研究已獲得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審批號:2018-JYBZZJS090),且全部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參照《北美脊柱外科協(xié)會(NASS)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循證醫(yī)學指南》[9-10]診斷標準。曾經(jīng)存在間歇性跛行的既往病歷,常因身體前傾、屈身、蹲下、坐下或休息時減輕,而過度伸展則使癥狀加??;可能會伴有腰背部不適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主要集中在特定的脊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可能伴隨著感知方面的異常,比如局部失去感覺、酸麻刺痛的感覺,或者肢體溫度降低的感覺。但是足背動脈搏動存在;經(jīng)CT或MRI檢查可見黃韌帶異常增厚,關節(jié)出現(xiàn)突增生現(xiàn)象。椎體病變區(qū)域呈現(xiàn)上下緣骨質過度增生,可能對神經(jīng)根或硬膜囊造成壓迫。此外,病變椎間盤突出也可能對同一節(jié)段的硬膜囊或單雙側神經(jīng)根造成壓迫情況。核磁共振影像同樣展示了腰椎彎曲的變化,異常的是椎間盤信號變?nèi)?,而在退行性變化的?jié)段,其上下終板的信號也發(fā)生了變化。狹窄位置的影像學標準(L1-L5)[11]:中央管狹窄:脊椎管前后徑≤12 mm,或者水平界面的椎管面積≤100 mm;腰椎側隱窩狹窄癥:腰椎側隱窩高度≤3 mm,或寬度≤5 mm;椎間孔狹窄:椎間孔直徑≤5 mm。2人獨立讀片,意見不同時由第3者仲裁。
①符合本病診斷標準者;②年紀介于50歲至85歲之間;③具備下列手術適應證中的任何一項:在活動后出現(xiàn)腰部和腿部疼痛,干擾日常生活和工作,并且未能在保守療法下得到緩解;跛行逐漸惡化,或者站立時間逐漸減少;出現(xiàn)明顯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④受試者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血管起源的間歇性行走困難;②其他骨骼關節(jié)疾病,涵蓋了脊椎椎骨骨折、腰椎結核、脊髓腫塊等異?;蝻L濕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患者;③ 將造血系統(tǒng)(貧血、再障)、心血管系統(tǒng)以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糖尿病無法良好控制血糖)、等等那些危害深重的基本疾病,與腫瘤和精神病等患者合并在一起;④脊柱偏斜角度大于15°,或椎間存在不穩(wěn)定情況(旋轉角度大于10°或平移距離超過4 mm)在進行手術之后仍存在疼痛現(xiàn)象者;⑤月經(jīng)來潮期間或仍處在哺乳期的婦女,對過敏容易產(chǎn)生反應的個體;⑥嚴重馬尾神經(jīng)綜合征者。
1.5.1 剔除標準
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予以剔除,并在CRF表中記錄原因:①在試驗進行期間,注意到病人符合排除標準,或者是不滿足納入標準;②實驗中,被試個體未遵從試驗計劃,在實驗進行中使用了可能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的藥物;③治療記錄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如沒有聯(lián)系電話,無法跟進;④治療期間出現(xiàn)影響治療的其它病癥。
1.5.2 脫落標準
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視為脫落病例,在CRF表中記錄原因:①患者自行退出;②患者依從性差,未按時來院復診,不能完成全程治療觀察;③患者失訪。
1.5.3 脫落病例的處理
①因發(fā)生不良反應而脫落的病例,列為不良反應;②因無效而自動脫落的病例,列入療效統(tǒng)計;③因痊愈未滿療程而脫落的病例,列為有效病例;④治療有效但因某種原因不能完成治療計劃而脫落的病例,不列入療效統(tǒng)計。
病人依據(jù)性別分別進入不同療程房間,脫去上衣,騎坐在椅子上,額頭枕于椅背頭枕上,背向外接受療程。 治療師立于患者背后,選取與腰椎等長的督脈,膀胱經(jīng)第 1、2 側線及阿是穴,局部皮膚擦拭消毒后,選取I型4號針刀:①棘間韌帶松解:從棘突上緣開始,針頭的方向與身體的縱軸平行,與皮膚表面垂直對應,直接到達棘突骨面,然后將針頭旋轉90°,沿著棘突上緣與骨面貼近,輕微向上傾斜,從淺到深地進行剝離,完全松解相鄰棘突間的韌帶。深度應控制適宜,以免進入椎管內(nèi)。②橫突間韌帶松解:確定毗鄰節(jié)段橫突的位置(通常位于脊柱中線,相距約1.5-2.5cm),首先明確上方節(jié)段棘突的最高點,刀口方向與身體的縱軸平行,垂直于皮膚表面插入針刺,接觸到水平凸起的骨骼表面,旋轉針刺90°,緊貼骨骼表面緩慢地沿著骨骼下緣滑動針刺,直至到達下緣,從外部開始松動橫突間的韌帶直至達到橫突的基部,在執(zhí)行松解時仍需保持與骨表面的緊密接觸,在每個位置進行2-3次切割。③痛點松解:確認疼痛區(qū)域,垂直穿刺,刀口指向與身體縱軸平行,接觸疼痛點后,進行縱向切割2-3次,然后橫向擺動2-3次切割。
選取與腰椎等長的督脈部位,在膀胱經(jīng)的第1、2側經(jīng)線和阿是穴位置進行操作。治療師站在患者背后,經(jīng)過皮膚消毒后,左手持特制的針具,右手食指輕輕彈動其端部,可見穴位刺激點處滲出一顆約半粒小米大小的血珠,從藥桶內(nèi)取出小竹罐,趁熱扣于刺孔位置,大約20分鐘后,取下竹罐并用紗布輕拭,在皮膚暴露的針刺位置貼上消毒膠布,以免受涼風之害。囑患者穿上衣物,休息片刻后,方可離去,結束治療。
患者取俯臥位,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醫(yī)者用常規(guī)按、揉等手法順次放松局部罐印處軟組織、腰背臀部及下肢的軟組織;點按環(huán)跳、大腸俞、氣海俞、腎俞、關元俞、陽陵泉、委中等,反復 3-5 遍;再對患者腰背臀部及下肢的軟組織施以放松手法后結束治療 。上述手法每次約15-20 min。
所有療程治療操作皆由一位臨床經(jīng)驗超過5年的推拿疼痛科??漆t(yī)生以及兩名臨床經(jīng)驗超過3年的護士共同完成,且在開始前經(jīng)過課題負責人進行的標準操作規(guī)程(SOP)培訓。以加入試驗后的第一個星期內(nèi)所進行的首次治療作為療程起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每周治療4次,2次脊柱針刀松解治療和刺絡放血拔罐治療,2次按摩推拿治療,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共耗時2個月。
分別在療程開始階段、第二療程完成時,以及治療后一個月內(nèi)進行主要結局指標和次要結局指標的評價。
主要結局指標:采用腰椎管狹窄癥特異性量表(Swiss Spinal Stenosis Questionnaire, SSM)[12-13]作為依據(jù)來評估腰椎椎管功能。此工具包含3個方面,共18個問題,包括癥狀嚴重程度(1-5分)、生理功能狀況(1-4分)以及患者的滿意度(1-4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治療效果越好。癥狀嚴重程度評定分為疼痛和神經(jīng)缺血兩個維度。其中,癥狀嚴重程度和生理功能狀況評分被視為主要療效結局,兩者評分變化≥0.5分時,才被認為具有臨床意義。SSM3個維度的Crobach系數(shù),分別為0.89、0.86、0.91,重測信度顯示良好的可重復性。
次要結局指標:采用改良修訂后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14-15]作為依據(jù),對患者的功能障礙程度進行評估,包含疼痛、單項功能以及綜合個人功能這三個方面,共計10個項目。每個細目最少0分,最多5分,各項得分匯總計入總分,分值愈高表示功能障礙愈嚴重。使用12項健康調(diào)查簡表(the 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16-17]來作為依據(jù)來對其整體的健康水平進行評估,該評估涵蓋了8個不同的方面,綜合了受訪者生活素質的各個方面,包括生理機能、身體狀態(tài)、整體健康狀況、軀體不適、情感狀態(tài)、心理健康、精力以及社會功能,前 4項得分匯總可得生理健康總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后 4 項得分匯總則得精神健康總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總分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佳。觀察并進行計算,以確定患者的最小有意義臨床變化(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s,MCIDs)[18],對于SSM癥狀的嚴重程度以及生理功能的評分,至少降低0.5分時,認為具有臨床意義。
記錄療程中以及隨后一個月隨訪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包括暈針、局部感染、難以忍受的刺痛(NRS≥8 分)、治療后的不適感(頭暈、乏力等)。在治療期間,由不參與治療的醫(yī)師進行評估并記錄。
參與研究的干預實施者和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前進行集中培訓,經(jīng)考察合格后方可參與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進行二級質量管控,嚴密限制納排標準。當天收集資料即時錄入,每周進行數(shù)據(jù)審查,防止信息流失。建立微信平臺以確保與患者及時溝通,提高患者依從性。按照CARE病例報告規(guī)范進行報告以保證報告質量[19]。
使用SPSS 26.0統(tǒng)計工具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加減標準差表示(±s),正態(tài)分布采用Shapiro-Wilk檢驗。SSM、ODI、SF-12是多時間點的計量關聯(lián)資料,采用單因素(時間)多水平(3個時間點)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方法或非參數(shù)Friedman檢驗。
采用Shapiro-Wilk檢驗對各組數(shù)據(jù)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如果P≤0.05,則采用非參數(shù)的Friedman檢驗;如果P>0.05,滿足正態(tài)分布,則對數(shù)據(jù)進行球形檢驗,假如數(shù)據(jù)不符合Mauchly的球形假設驗證(P≤0.05),則表示因變量的方差協(xié)方差矩陣不具相等性,因此需要進行epsilon (ε)校正處理。采用Greenhouse & Geisser方法校正;當數(shù)據(jù)符合Mauchly球形假設的檢驗結果呈現(xiàn)P值大于0.05的情況,并且因變量的方差協(xié)方差矩陣保持一致時,可直接讀取球形性檢驗的結果。
預后因素分析以隨訪1月的SSM癥狀和功能作為判效標準(SSM癥狀維度得分降低≥0.5,SSM功能維度得分降低≥0.5均判定為有效應答1,否則為2)進行分組(因變量),對基線社會人口學資料、病史資料、影像資料、療效評價相關資料等變量(自變量)進行分析。
社會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60歲及其以下/60以上)、性別(男/女)、學歷(大專本科及其以上/高中及其以下)、職業(yè)(退休/在職)、BMI(正?!?4/超重肥胖>24);病史相關資料包括病程(≤60月/>60月)、發(fā)作特點(間斷/持續(xù)反復)、持續(xù)治療(否/是)、治療時長(≤31天/>31天);影像學資料包括L12腰椎管狹窄(否/是)、L23腰椎管狹窄(否/是)、L34腰椎管狹窄(否/是)、L45腰椎管狹窄(否/是)、L5S1腰椎管狹窄(否/是)、馬尾神經(jīng)受壓(否/是)、腰椎管狹窄單節(jié)段狹窄(否/是)、腰椎管狹窄二節(jié)段狹窄(否/是)、腰椎管狹窄三節(jié)段及以上(否/是)、中央型腰椎管狹窄(否/是)、側隱窩腰椎管狹窄(否/是)、椎間孔腰椎管狹窄(否/是);結局指標相關資料包括基線病情嚴重程度(≤7/>7)、基線SF-12生理總分(<30/≥30)、基線SF-12心理總分(<30/≥30)、基線ODI總分(≤24/>24)、基線疼痛評價(即SSM條目1+SSM條目2的總和)(≤6/>6)、基線腰腿痛特點[腰痛為主(SSM3>SSM4)腿痛為主(SSM3≤SSM4)]、基線神經(jīng)損傷(SSM5)(≥3/<3)、基線運動損傷(SSM6)(≥3/<3)、基線失衡(SSM7)(≥2/<2)、基線神經(jīng)性跛行(SSM8)(≥3/<3)、基線SSM癥狀維度(≥3/<3)、基線SSM功能維度(≥3/<3)、基線SSM滿意維度(≥3/<3)。
有效分組后,采用單因素χ2檢驗,按照P<0.2標準篩選變量,并結合臨床實踐納入潛在變量;對篩選后的自變量進行二分類logistics回歸分析,采用LR方法,通過逐步選擇模型(初始α值為0.05,剔除α值為0.10),對候選自變量進行最終篩選。容忍度和差異擴張系數(shù)將應用于自變量共線性評估,同時計算相對危險度比值(OR),顯著性水平設置為P<0.05以確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5.1 一般資料
連續(xù)篩選患者133例,納入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共計71例,其中7名患者有脫落情況(其中2名因癥狀改善而提前退出試驗,2名由于就醫(yī)距離較遠無法堅持治療,1名因治療費用昂貴退出訪視,1名因療效不明顯退出訪視,1名因無法聯(lián)系失訪)。最終進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病例共64例,其中男性37人,女性27人,年齡62.08±9.84歲,BMI24.78±3.13,病程91.87±63.85月。
3.5.2 治療前后SSM評分
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SSM癥狀維度、SSM功能維度和SSM滿意度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01);隨訪1個月后發(fā)現(xiàn)患者SSM癥狀維度、SSM功能維度和SSM滿意度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01),見表1。
表1 64例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治療前后各時點SSM、ODI、SF-12評分比較(分,±s)
表1 64例退行性腰椎管狹窄患者治療前后各時點SSM、ODI、SF-12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指標治療前比較,aP<0.01,bP<0.05,cP>0.05。
結局指標SSM癥狀維度SSM功能維度SSM滿意度ODI SF-12生理SF-12心理治療前2.74±0.73 2.46±0.79 2.77±0.74 20.56±10.80 33.87±8.90 46.94±10.56治療后2.25±0.56a 2.06±0.67a 1.97±0.48a 15.49±8.72a 36.31±7.35a 49.70±9.47c隨訪1月2.22±0.54a 2.09±0.66a 1.91±0.50a 15.53±8.23a 36.55±7.25a 50.62±9.17b
3.5.3 治療前后各時點ODI評分比較
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ODI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01);隨訪1個月后發(fā)現(xiàn)患者ODI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01),見表1。
3.5.4 治療前后SF-12評分
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SF-12生理和SF-12心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01);隨訪1個月后發(fā)現(xiàn)患者SF-12生理和SF-12心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01),見表1。
以SSM癥狀維度分組,椎間孔狹窄患者癥狀有效應答率是無椎間孔狹窄患者的5.13倍,即椎間孔狹窄者治療后癥狀改善明顯;基線癥狀維度≥3者的有效率是基線癥狀維度<3者的9.9倍,即基線疼痛癥狀較重(基線癥狀維度≥3)者治療后癥狀改善明顯(見表2)。
表2 DLSS患者接受治療后隨訪1月療效的預后因素分析
以SSM功能維度分組,BMI≤24者接受治療后功能有效率是BMI>24者的5倍,即體重正常者(BMI≤24)者治療后功能改善明顯;非2節(jié)段狹窄者接受治療后功能有效應答率為存在2節(jié)段狹窄者的14.07倍,即非2節(jié)段狹窄者治療后功能改善明顯;非側隱窩狹窄者的有效率是存在側隱窩狹窄者的20.05倍,即無側隱窩狹窄者治療后功能改善明顯;基線功能維度≥3者治療后有效率是基線功能維度<3者的13.89倍,即基線功能受限嚴重者(基線功能維度≥3)者治療后功能改善明顯。
本研究采用病例系列報告的形式報告了64例DLSS接受2療程中醫(yī)綜合干預方案并隨訪1月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價,探討了影響該中醫(yī)綜合方案干預DLSS的預后因素。結果 表明:2個療程刺絡放血聯(lián)藥物竹罐干預DLSS后,患者SSM癥狀和功能、ODI評分、SF-12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改善,且療效可以維持1月。本研究說明,椎間孔狹窄、基線癥狀中的患者接受中醫(yī)綜合療法后1月的疼痛癥狀改善較好,而體重正常、功能受限較嚴重、側隱窩不狹窄、非2節(jié)段狹窄的患者接受中醫(yī)綜合療法后1月的功能活動改善較好。
美國一項長達10年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實效研究(Spine patient outcome research trial,SPORT)表明,非手術療法對腰椎管狹窄(LSS)預后的影響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包括基線時的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個人年齡、體重過重、疾病持續(xù)時間、神經(jīng)孔狹窄程度以及糖尿病等。其中危險因素有基線時ODI(<56)、高齡(≥80)、高度肥胖(BMI>35)、病程(>1年)、椎間孔狹窄、合并糖尿病[20-30]。這與本研究預后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相似之處。此外SPORT系列研究結果表明,手術療法與保守療法在8年隨訪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1]。本研究顯示中醫(yī)綜合方案在短期內(nèi)同樣可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癥狀與體征。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屬于中醫(yī)“腰痛”范疇。中醫(yī)認為此病由于腎虛不榮、寒濕閉阻、濕熱阻滯、跌撲閃挫、氣滯血瘀等,腰部經(jīng)脈失去腎氣榮養(yǎng),不榮則痛或外邪與內(nèi)邪阻滯腰部經(jīng)絡,不通則痛。由于DLSS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多種復雜情況,因此在實際中醫(yī)臨床應用中,我們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專注于患者的個體狀況,重視個體狀態(tài)的演變特點,治療方案常常采用“綜合治療”的理念進行指導[32-34]。《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指出針刺治療經(jīng)絡不通的基本原則 是“泄之”“除之”,刺血絡法的作用機理在于泄邪氣、 除惡血、通經(jīng)脈、調(diào)血氣,改變經(jīng)絡中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理變化,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35]。本研究中采用針刀 松解聯(lián)合刺絡放血、藥物拔罐和脊柱推拿的中醫(yī)綜合 方案進行論治,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針刀松解是指利用針刀在特定穴位或痛點穿刺至病變區(qū)域,實施各種刺激,如切割、剝離等,從而減緩椎管外軟組織的緊張狀態(tài),減少動靜態(tài)椎管狹窄的傾向。這就是對于“五體”筋的解除緊張,以達到止痛、消除疾病、暢通經(jīng)絡的目標[36]。在這中醫(yī)綜合療法的初始階段,使用針刀作為開端。首先,對于DLSS狹窄的區(qū)域,對于那些緊繃甚至處于痙攣狀態(tài)的肌肉進行深層次的松解,以緩解肌肉的緊張情況。進而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吸收。隨后的刺絡療法和竹罐療法可以通過之前形成的通道,將局部受損組織中的出血吸出,從而減輕水腫的情況。藥物竹罐是將中藥煮沸的竹罐拔于刺絡放血之處,中藥包括紅花、川芎、透骨草、伸筋草、雞血藤、杜仲、熟地、牛膝、威靈仙、生黃芪等共計8味,通過竹罐負壓及刺絡之處使藥效直達患處,具有補腎、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而拔罐療法首見于《五十二病方》,具有溫通祛濁、調(diào)氣生新的作用?,F(xiàn)代的研究表明,它具備機械刺激和溫熱的雙重效應。負壓機械刺激是通過罐內(nèi)產(chǎn)生的負壓來實現(xiàn)的,從而使局部機體組織充血、水腫,促進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組織氣體交換。隨后,毛細血管會出現(xiàn)破裂,引發(fā)溶血的現(xiàn)象。同時,釋放出組胺、5-羥色胺等神經(jīng)遞質,隨體液傳播至全身[37];溫熱則能夠提升特定皮膚區(qū)域的溫度,增強該區(qū)域組織的新陳代謝活動,促進組織獲得更好的營養(yǎng)供應,進而實現(xiàn)減輕疼痛的效果[38]。刺絡放血聯(lián)合藥物竹罐通過整合刺絡、瀉血、中藥、拔罐等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在經(jīng)穴理論指導下,刺絡放血時提升藥物竹罐局部的刺激程度,從而加強藥物竹罐對藥效滲透的影響。利用推拿按摩等技巧,能夠使藥效更加順暢地穿越皮膚層進入深層組織,從而充分發(fā)揮推拿按摩與藥物相結合的治療效果,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散淤血、溫暖經(jīng)絡、增強肌肉骨骼的健壯,并平衡氣血流動。推拿按摩被視為療程的最末階段,在不僅增進和鞏固療效的基礎上,有助于減輕竹罐療法造成的皮膚收縮現(xiàn)象,使患者得以放松。相比單一療法,該綜合療法刺激量較大,且具有多種療法的綜合作用,發(fā)揮1+1>2的效果。因此建議中醫(yī)臨床推廣使用復合療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病例系列報告研究設計。報告了連續(xù)64例DLSS接受2療程中醫(yī)綜合干預方案,隨訪1月后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價,并探索影響該中醫(yī)綜合方案干預DLSS的預后因素,采用的結局指標參考美國骨科學會推薦的腰椎管狹窄癥指標。研究,為正式試驗提供參考。作為一個預試驗探索了中醫(yī)綜合療法對應的PIO特點,并進一步分析適應本療法的人群熱點,為以后的正式試驗提供了臨床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和研究意義。但本研究還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為臨床病例系列研究,未設立對照組,循證學證據(jù)等級較低,未來可開展大樣本、多中心RCT研究,進一步驗證該中醫(yī)綜合療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在結局評價指標方面,本研究基本為數(shù)字量表資料,無影像學或實驗室檢查資料,后續(xù)研究可適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