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紅, 艾青, 舒鐵梅
(江西省進賢縣人民醫(yī)院兒科, 江西 南昌 331700)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出生后膽紅素代謝異常, 血中膽紅素水平增高, 可引起鞏膜、 皮膚、 黏膜及全身其他組織黃染癥狀, 嚴重時可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 影響智力發(fā)育[1-2]。 藍光照射為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治療方法, 能夠較好地吸收膽紅素, 降低體內(nèi)膽紅素含量, 促進黃染消退[3]。 但藍光照射期間存在治療風險, 新生兒皮膚嬌嫩, 耐受性低, 治療期間躁動不安, 容易發(fā)生眼罩脫落、 嘔吐窒息等不良事件, 影響治療效果, 增加醫(yī)患糾紛風險, 因此治療期間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尤為重要。 預警管理通過護理評估, 預估潛在風險, 根據(jù)預警分級提供相應護理措施, 從而達到減少不良事件的目的。 本研究探討預警管理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120 例, 按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兩組各60 例。 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觀察組男33 例, 女27 例; 胎齡37 ~42 周, 平均(39.21±0.68) 周; 日齡2 ~10 d, 平均 (5.67± 1.15) d; 分娩方式: 43 例陰道分娩, 17 例剖宮產(chǎn)。 對照組男35 例, 女25 例; 胎齡37 ~41 周, 平均 (39.34 ± 0.72) 周;日齡2 ~11 d, 平均 (5.88 ± 1.23) d; 分娩方式: 45 例陰道分娩, 15 例剖宮產(chǎn)。 兩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 (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符合 《實用新生兒學》 中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4]; 血清膽紅素值>205 μmol/L; 行藍光照射治療。 排除標準: 先天性溶血性黃疸; 遺傳代謝性疾病。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 予以家屬健康教育, 講解藍光照射的作用、 必要性; 加強病房巡視, 檢查眼罩佩戴情況, 及時調(diào)整; 做好新生兒撫觸、 情緒安撫、 喂養(yǎng)等基礎護理。觀察組采取預警管理: A. 成立小組。 護士長為組長, 聯(lián)合4 名責任護士 (5 年及以上護理經(jīng)驗) 成立預警管理小組, 明確組員工作職責, 制定工作流程與細則, 并記錄藍光照射期間的不良事件, 分析潛在風險因素, 結合每例患兒特點, 制定預警措施。 B. 人員培訓與安排。 根據(jù)學歷、 專業(yè)技能、 工作年限等對新生兒科護理人員進行等級評估, 定期組織黃疸預警知識培訓,強化風險管控意識, 要求熟練掌握護理工作流程; 根據(jù)護理人員等級排定班次, 使每個班次有1 名經(jīng)驗豐富的責任護士在崗。C. 預警評估。 啟動預警機制, 使用預警評分系統(tǒng) (MEWS) 評估患兒, 包括體質(zhì)量、 日齡、 黃疸發(fā)生時間、 其他伴隨癥狀等,并根據(jù)MEWS 評分將患兒分為低風險 (≥20 分)、 中風險 (16~19 分)、 高風險 (≤15 分), 據(jù)此提供相應預防性護理措施。D. 護理實施。 ①低、 中風險: 床頭懸掛藍色與橙色標識, 按時記錄患兒胎便排出情況, 監(jiān)測記錄生命體征, 減少探視, 縮短探視時間; 將患兒擺放側臥位, 頭部偏向一側, 并將頭抬高至胸15° ~20°; 做好衛(wèi)生管理, 確保臀部、 臍部干燥; 藍光照射前為患兒修剪指甲, 穿棉質(zhì)襪, 佩戴手套, 套住腕關節(jié), 罩住踝關節(jié); 穩(wěn)妥固定靜脈留置針, 及時安撫患兒。 ②高風險: 床頭懸掛紅色標識, 在低、 中風險護理基礎上采取針對性、 高效的對癥處理, 即加強神經(jīng)反射、 意識狀態(tài)、 潛在并發(fā)癥觀察,按時檢測膽紅素水平, 根據(jù)測定結果、 患兒癥狀體征特點調(diào)整治療方法, 必要時延長藍光照射時間。 E. 家屬教育。 制作新生兒黃疸治療宣傳手冊, 配合短視頻進行家屬集中教育, 詳細講解黃疸發(fā)生原因、 治療方法, 鼓勵家屬提問, 認真解答家屬的疑惑。 兩組患兒均持續(xù)護理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①病情恢復: 統(tǒng)計兩組患兒的黃疸消失時間、胎便轉(zhuǎn)黃時間及住院時間。 ②膽紅素水平: 護理前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2 mL,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總膽紅素、 間接膽紅素水平。 ③記錄不良事件, 包括眼罩脫落、 嘔吐窒息、針頭脫落、 皮膚損傷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情恢復情況觀察組的黃疸消失時間、 胎便轉(zhuǎn)黃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 d)
表1 兩組的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 d)
?
2.2 膽紅素水平護理后, 觀察組的總膽紅素、 間接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膽紅素水平比較 (, μmol/L)
表2 兩組的膽紅素水平比較 (, μmol/L)
?
2.3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n (%)]
新生兒黃疸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 新生兒肝細胞的膽紅素排泄功能差, 肝細胞攝取膽紅素能力低下, 加之腸-肝循環(huán)時膽紅素吸收量大, 糞便排泄少, 使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 進而導致黃疸[5]。 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 多于出生后2 ~3 d 出現(xiàn),4 ~6 d 即達到高峰, 7 ~10 d 開始慢慢消退[6]; 病理性黃疸較為復雜, 多發(fā)生于出生后24 h 內(nèi), 可引起患兒肌張力降低、 精神萎靡等癥狀, 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 若不及時治療, 可對患兒健康成長帶來嚴重影響。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較多, 藍光照射比較常見, 能促進膽紅素分解, 使非水溶性結合膽紅素向水溶性的光異構體轉(zhuǎn)化,然后經(jīng)膽汁排泄至腸腔, 降低血清中膽紅素濃度, 進而實現(xiàn)退黃。 但藍光照射易造成黃斑變性與損傷, 新生兒因缺乏安全感、不適應環(huán)境等極易躁動哭鬧, 導致眼罩脫落, 增加雙眼損害風險, 影響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黃疸消失時間、 胎便轉(zhuǎn)黃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護理后的總膽紅素、 間接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明預警管理用于新生兒黃疸護理中可加快黃疸癥狀消退, 減少不良事件, 促進患兒病情恢復。 預警管理對黃疸治療期間發(fā)生的不良事件進行分析, 預測潛在風險因素, 合理預判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事件, 據(jù)此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 有效降低護理風險。 預警管理將患兒、 護理人員、 家屬均作為重點管理人員。 護理人員通過??婆嘤?, 增強風險管理意識, 提高風險事件應對能力; 科學安排工作班次, 有經(jīng)驗豐富的責任護士在崗, 可及時發(fā)現(xiàn)風險因素, 正確處理突發(fā)危險事件, 消除各種安全隱患, 保障治療順利進行。 實施分級預警管理, 以不同顏色標識不同等級患兒, 方便醫(yī)護人員辨識, 對于不同風險等級的患兒采取不同護理措施, 提高護理針對性及可實施性。 強化風險管理, 藍光照射時選側臥位, 頭部偏向一側, 并抬高頭胸能改善肺循環(huán), 預防嘔吐物阻塞呼吸道, 減少嘔吐窒息的發(fā)生。 手腳穿戴棉質(zhì)襪與手套, 可增強患兒安全感, 減少躁動哭鬧引起的眼罩脫落等不良事件。 高風險患兒予以高效、 短期的對癥處理, 可降低潛在不良事件風險, 確保藍光照射持續(xù)進行。
綜上所述, 預警管理可加快新生兒黃疸患兒的癥狀消退,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促進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