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
(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500)
根據(jù)教材中圖像的本體性質(zhì)和功能定向,可以將其分為美術類圖像與非美術類圖像。新課標在“史料研讀”版塊再次明確了史料的各種類型,特別強調(diào)“所涉及的主要圖像史料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2]”據(jù)此,本文將美術類圖像史料定義為:能夠用于歷史研究或歷史教學的一種靜態(tài)的、二維性的,且屬于美術范疇的非文字視覺性材料。
在《中外歷史綱要》共397 處圖像中,美術類圖像就有219 幅,數(shù)量上要多于非美術類圖像,故教學應該重視美術類圖像。根據(jù)表現(xiàn)形式,本文將教材中的美術類圖像史料分為繪畫作品、書法作品、雕塑及工藝品、歷史照片共四個類型?!霸谒囆g史解讀中,教師對特定時代歷史發(fā)展的分析重點是通過理解藝術本身來間接理解歷史”[3],教學中對美術類圖像的利用與解讀需要從藝術史或說是美術史的角度來進行,要更深層次地挖掘圖像背后的信息。
教材中繪畫作品圖像共89 幅,根據(jù)繪畫圖像描繪的內(nèi)容不同,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為肖像畫、敘事畫、漫畫及花鳥畫等類型,繪畫種類不同,解讀時的側重點亦有不同。歷史教師在解讀這類圖像時,應帶領學生領略畫面藝術之美后,從畫作的類型、流派等角度出發(fā)分析其背后的意味。例如對《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 課中《康熙帝畫像》的解讀,解讀者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幅肖像畫,確切來說是一幅帝王像。通過畫中細節(jié)——康熙帝手中書卷、面前案幾,聯(lián)系課本內(nèi)容并從中國畫所注重表達意象性的特點出發(fā),我們可以得出此幅肖像畫承載著宣揚儒家思想的“成教化,助人倫”功能的結論。正如謝瓦利埃·德·若古所言:“在任何時代,統(tǒng)治者總想利用繪畫和雕像,以便更好地用正確的情感去激勵人民。”[4]
教材中的書法作品圖像數(shù)量雖不多(6 幅),但書法不僅是我國歷史的物證,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是藝術與歷史的交匯,所以書法作品圖像在歷史教學中有其獨特價值。
雕塑及工藝品類圖像在《中外歷史綱要》中共有22 幅,占有不小比重。雕塑與工藝品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蘊含著豐富歷史信息。
歷史照片的含義沒有一個定論,這里討論的歷史照片是指教材中近現(xiàn)代政治類、社會生活類及軍事類的即時攝影照片。教材中歷史照片在美術類圖像中占比最多,共102 幅。說到照片,人們往往會想到“真實”一詞。對照片的解讀同樣要從美術史的角度出發(fā),并要從圖像內(nèi)的信息以及圖像外的來源信息等入手,如此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教學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的重要作用不應被忽視。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就曾言:“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5]”歷史教學中對美術類圖像史料的解讀,更要在以歷史學、教育學為本位的基礎之上,借鑒藝術史方面的理論。
歐文·潘諾夫斯基提出了圖像的解讀方法與思考方式,即圖像學理論。他將圖像的闡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圖像志描述階段,解讀者的任務是掌握圖像的第一性或自然意義,通俗的講,也就是解決畫面上“有什么”的問題。此階段在圖像史料教學中,本文將其命名為“觀圖入史”階段;在第二階段——圖像志分析階段中,要解讀的對象是第二性或程式主題,師生需要解決圖像“是什么”的問題?!霸谶@種分析中,通過有目的的閱讀和對口頭傳說的掌握,熟悉原典中記載的各種特定主題和概念。[6]”學生在這一解讀層次往往需要綜合課本相關內(nèi)容以及教師提供的補充信息,最后敘述出圖像所展現(xiàn)的歷史,因此可以將其概括為“綜圖敘史”階段;第三階段為圖像學解釋或深義圖像志分析階段,解決圖像“為什么”的問題。相較于前兩個階段現(xiàn)象性信息的獲得,解讀者在第三階段所探尋的是圖像的內(nèi)在意義。潘諾夫斯基認為:“要把握內(nèi)在意義與內(nèi)容,就得對某些根本原理加以確定,這些原理揭示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階級和一種哲學學說的基本態(tài)度。[7]”要發(fā)掘圖像隱含的“原理”就要回溯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由此我們可以稱此階段為“思圖溯史”階段。南京大學陳仲丹教授就曾以反映1077 年卡諾莎事件的一幅歷史畫為例,運用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理論進行了解讀,將圖像教學分為了三個層次,即“識別圖像內(nèi)容”“史實廓清”與“反復的凝視審讀”[8],這與本文三階段解讀目標也是一致的。
在此,本文嘗試以這幅《中外歷史綱要》(下)第9 課“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中的繪畫作品《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為例,運用圖像學階段分析理論對其進行解讀。首先是第一階段——觀圖入史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圖像內(nèi)容,從而得出繪畫最基本的信息:畫面上的所有人物皆身穿制服,胸配綬帶。臺階下的人們熱情高漲,他們似乎在舉行慶?;顒樱欢谂_階上站立人員尤其是居中年歲稍長者面目嚴肅威嚴,像是在宣告著什么。接著,解讀進行到第二階段,即綜圖敘史階段。根據(jù)教材中的圖像注釋,學生知道此幅畫作描繪的是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的場景。“圖像志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對藝術再現(xiàn)進行鑒定和描述,對藝術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闡釋。[9]”經(jīng)此階段解讀后,通過閱讀課本及教師講解,學生可以綜合圖像信息,敘述出圖像的“故事”。知曉了繪畫傳遞的表面信息,如要進一步發(fā)現(xiàn)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我們需要進入圖像學分析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需要師生從圖像的來源入手來把握圖像所承載的價值傾向,即要思圖溯史。此幅油畫原名《凱撒的宣言》,作為“威廉一世忠實的德國仆人”的維爾納在畫作命名上也別出心裁,他將威廉一世稱為“凱撒”,畫家的創(chuàng)作立意不言而喻——此畫是站在德意志帝國的立場上創(chuàng)作的,目的不外乎是對威廉君臣,尤其是宰相俾斯麥的歌功頌德。從創(chuàng)作者立意、油畫名稱及內(nèi)容來看,這都是一場屬于勝利者的狂歡。此次德國的統(tǒng)一為其后來的資本主義發(fā)展鋪平了道路,然而在迅速強大表象的背后潛藏著巨大隱患?!皬牡乱庵窘y(tǒng)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統(tǒng)治時期。在這一時期,軍國主義傳統(tǒng)最終形成,并最終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0]”維爾納本身就是威廉一世的堅定擁護者,我們從繪畫中能夠明顯感覺到作者對德意志民族可怖狂熱的“贊頌”。圖像解讀到這里,配合歷史記述的印證,學生對1871 年德意志帝國建立這一歷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學生的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等學科素養(yǎng)也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
美術類圖像史料在歷史學研究中一直有著重現(xiàn)歷史的證史、補史的價值,而當我們把眼光聚焦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就會發(fā)現(xiàn)美術類圖像史料作為圖像史料教學的重要材料,更是發(fā)揮著諸多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11]。高中生閱歷尚淺,知識面較為狹窄,所以傳統(tǒng)的文字史料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美術類圖像史料作為學習材料的一種重要類型,具有文字所不能及的形象直觀的特性,其色彩塊面、畫面構成能夠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能快速的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是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主要要素。此外,尤其像漫畫類、照片類的圖像刺激強度較大,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興趣,強化學生記憶以及無意注意。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也是在鍛煉其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專有的一種思維,是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思維,是一種不僅能夠幫助個體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還有助于其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思維。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鍛煉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側重于培養(yǎng)其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而美術類圖像史料形象直觀、內(nèi)涵豐富,相比非美術類圖像史料來說更難解讀,所蘊含的信息大多都是隱形的,需要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去挖掘,故對美術類圖像史料的解讀過程即是鍛煉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
美寄托在藝術的形式中,美術類圖像蘊含著藝術家們對美的追求。教師引導學生解讀這種圖像的過程是對學生審美認知的喚醒過程,是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過程。歷史作為一門探討過去、面向未來的學科,其最深遠的目的是改造學生之精神,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這一點上它與美育的價值指向是一致的。歷史教學對美術類圖像的運用,不止具有普遍性的美育意義,還具有專屬于歷史學科的美育價值。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美術類圖像是編者精選出的歷史上不同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符號,要想真正發(fā)揮歷史學科獨特的美育價值,教師應在引導學生觀察圖像形式之美后,解讀其背后蘊含的有關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密碼”。
基于層層考量和篩選,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教材較之以往教材,所選用的美術類圖像數(shù)量更多,寓意也更為豐富。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圖像成功解讀,對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涵養(yǎng)都大有裨益。教師不能囿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應在真正將圖像史料當作一種直觀性史料來看待的同時體認到圖像與文字史料是相輔相成、相互佐證的關系,只有從教學觀念上進行轉換,我們才能開始真正地對美術類圖像史料進行研究和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