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秋
我母親年輕的時候是個美人,家世不錯。但她似乎沒意識到這一點,相親碰到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我爸,本著不能傷害對方的善良心,就這么嫁了。
我母親是個福氣不錯的女人。父母感情很好,父親是那種不用遞眼色就心甘情愿給她剝蝦的男人。
我母親應(yīng)該不是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小時候啥東西不見了我們都是找爸爸,聽到的也是爸爸帶娃時口袋里一邊尿布、一邊奶瓶的傳說。
中午放學回家也是爸爸忙前忙后給我和弟弟弄飯吃,當然也是因為媽媽單位遠回不來。所以小的時候不自覺地總是跟爸爸更親近一些。
高中之后爸爸停薪留職忙著去新疆創(chuàng)業(yè),我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多了起來。如果說,跟爸爸在一起更多的是享受他對我們的呵護和關(guān)愛,跟媽媽一起則是有更多的話可說,更多的事可以分享。我母親是個什么樣的女人呢?
我媽的單位是個以男人為主的重工業(yè)單位,有一次看她出差開會的照片,好家伙,一堆男人里面就她一個女人。她把自己的工作干得利利索索的,深得領(lǐng)導的賞識和信任。
生活中,爸爸在家時她自然家務(wù)干得少些,但爸爸不在家時,似乎也沒有什么她干不了的。幾乎沒聽見她對工作和生活有牢騷,有什么事就去解決,解決不了的就讓它過去。
女人自怨自憐的更年期我壓根兒就沒聽她提起過,以至于我懷疑她就沒有“更年期”一說。
40多歲的時候她覺得應(yīng)該學會騎自行車去上班,可以節(jié)約時間,于是就真的學了,到現(xiàn)在買個菜也是騎車的。
她沒有刻意教我什么,但她這種利利索索的生活態(tài)度多少影響了我。在我的概念里,就沒有女人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的區(qū)別,也不太有年齡的顧忌,想干什么就去干了,沒那么多糾結(jié)。
我的母親真不是一個為了孩子甘愿犧牲自己的女人,而是一個先把自己活好了的女人。她出差或者旅游從來不帶我們,我猜想那會兒也不興帶娃一起出門。
我生老大那年她和我爸過來照看我們,不到幾個月她就覺得太悶了,吵著鬧著要回去。
我在北京創(chuàng)業(yè)那幾年,暑假都是我爸來幫我看娃。好不容易有一次說好了她也跟著過來看看,臨到末了,她還是把票退了,跟著我的兩個姨去了廣東玩。
要說我的心里一點想法都沒有那是假的。后來,我想通了。
一個先把自己活好了的母親也沒錯。她不會用母愛來羈絆我,覺得我作為女兒一定要為她做點什么,犧牲點什么。在這方面她對我沒有什么要求,相反覺得我只要自己活得開心就好,不需要考慮他們太多。我們的母女關(guān)系相對是輕松的。
我的媽媽今年75歲了,每天還很愛美,也很有自己的一套美容心得,比如蜂蜜抹臉、天天喝枸杞茶等等。
她的愛美并不是追逐時尚,也不是買名牌。她從不化妝,也不懂怎么化妝。她的愛美體現(xiàn)在每天穿著不對付,看上去要精精神神的,所以我?guī)缀鯖]見過她邋邋遢遢出門的樣子。她說穿衣打扮不是給別人看的,是讓自己開心的。
一個愛美的媽媽肯定對女兒是有影響的。我年幼的時候從沒聽她灌輸過“要樸素,縫縫補補過三年”的生活經(jīng)。她總是把我打扮得美美的,以至于在20世紀80年代初那個還并不開化的時期,我穿雙小皮鞋也曾被小朋友們當成思想品德不好的一個證據(jù)。
但是,“人要活得美美的”在我血液里已經(jīng)根深蒂固——這跟年齡無關(guān),是一個生活態(tài)度。
如果說我最感謝我母親的是什么,就是她給了我最大限度的自由。她從未給我規(guī)劃過什么未來,也從未阻攔過我要的生活。
我的記憶中,初中以后所有重要的決定都是我自己做的,包括考什么高中,上什么大學,去哪里工作,以及婚姻。我不覺得這完全出自于她對我的信任,也有一定的豁達在里面。
她應(yīng)該是為數(shù)不多的結(jié)了婚才見到女婿真顏的丈母娘,但她也接受了。
她從不給我施壓,要求我學習上、事業(yè)上一定要成為誰誰誰。相反,她曾勸我不要那么辛苦考大學,可以去考中專,將來畢業(yè)當個小學老師——因為她覺得平淡平穩(wěn)的一生也是幸福的。
當然,我最后越走越遠,甚至出了國。她是舍不得,但也沒攔著。
我要謝謝媽媽給了我一個自由的生長空間,讓我無拘無束成為了我自己,獨立自主,為自己負責。
自由并不意味著一個人不會走彎路,但自由是一個人可以無知無畏探索這個世界的前提。人活一世就是一個體驗,這已經(jīng)是媽媽可以給到我的最好的禮物了。
做母親是一個不會退休的職業(yè)。積累了娃十歲以前的經(jīng)驗,但完全用不到馬上青春期的娃身上;覺得娃已經(jīng)成人了,但哪天猝不及防地告訴你要結(jié)婚了,你又要面對結(jié)識另一個家庭的期待和忐忑。
做母親也不是一個可以回溯的決定,一天是母親,終生就擁有母親的身份,沒有回頭路可走。
我做母親的時候已經(jīng)31歲了,我天生就喜歡娃,所以要不要娃在我這從來就不是一個選擇。這也是我覺得人一生中最奇妙的體驗——創(chuàng)造和塑造,創(chuàng)造生命和塑造自己。
我35歲的時候有了女兒。不得不承認,養(yǎng)女兒的時候多了一份無師自通的自信。但這份自信有可能變成自大,我覺得什么都懂她,但其實不是,她是她自己,自以為是有可能變成一種母愛的羈絆,疏遠我和她的距離。
女兒14歲了,我跟她探討將來職業(yè)取向的時候有過一段對話——關(guān)于醫(yī)生這個職業(yè)。讓我吃驚的是,女兒沒覺得難考或者周期長是個事。讓她顧慮的是她將來會不會因為這個職業(yè)照顧不了家庭,管不了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做一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磥?,有意無意的,女人天生都有母愛和家庭觀。
我也曾經(jīng)有點忐忑地問她:“你覺得媽媽做得怎么樣?”她竭盡全力地先夸了我,然后字斟句酌地說:“如果能更有點耐心就更好了”“如果我達不到你的要求,你能不能不生氣” ……
女兒的感覺很對。我確是一個掌控欲比較強的媽媽,常會打著為她好的旗號發(fā)號施令,事后想想,其實無非是想讓自己滿意。我也確是一個安排勝過陪伴的母親,大多數(shù)時候心思花在怎么安排她的時間,而并非真正的陪伴。
好吧,人非完人,有些事情好學,有些事情難改,好在,有了覺知就有了提升的空間。親愛的女兒,媽媽也跟你說幾句心里話:
媽媽在做母親的這條路上遠未畢業(yè),需要終身學習,希望你能看見更好的媽媽。
你不是媽媽的作品,媽媽的作品是自己,我只管做好母親,盡可能幫助你成為自己。
媽媽最要學會的是:放手。就像手放在潺潺流動的溪水里,水會流去要去的方向,握緊雙手也留不住它。
你也有你要去的方向,我只想好好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時光,就像好好感受手被溪水撫過時的溫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