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劉義勇胡志強杜忠偉王旭王鑫
(1.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延吉綜合試驗站,吉林 龍井 133400;2.梨樹縣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心,吉林 四平 136500)
白囊耙齒菌(Irpexlacteus)又稱白耙齒菌、白囊孔菌,分類學上隸屬于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etes)層菌綱(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耙齒菌屬(Irpex Fr.)[1]。白囊耙齒菌在我國吉林、黑龍江、河北、江西、山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均有分布[2]。白囊耙齒菌是一種常見的木腐真菌,主要生長在枯枝立木、闊葉樹倒木上,子實體上有密集的絨毛,形態(tài)有時平伏至反卷,有時覆瓦狀疊生邊緣翻卷形成屋檐狀的菌蓋,新鮮時乳白色至微黃色,有韌性軟革質,具有獨特的淡香味,干時變?yōu)闇\黃色至淺咖色,收縮硬革質,香味消失[3]。
白囊耙齒菌作為一種藥用真菌,其多糖已經被開發(fā)成藥品,用于治療腎小球腎炎所致的各種癥狀[4]。近年來,有學者對白囊耙齒菌菌絲生長的條件進行了研究,除了固體培養(yǎng)外[5],還有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6],也有學者嘗試了白囊耙齒菌的栽培[7]。白囊耙齒菌除了作為藥用真菌外,在工農業(yè)方面和治理環(huán)境污染方面也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白囊耙齒菌可用來降解園林綠化樹木枝條[8],生物預處理玉米桿[9],可以更好地被牛羊等牲畜消化吸收[10]。白囊耙齒菌可以用來處理廢水[11],處理含有色素廢水時具有很好的脫色和解毒效果[12],也可以分解土壤中不能被迅速降解的有機物[13]。本試驗通過對白囊耙齒菌人工馴化栽培,篩選最佳培養(yǎng)基配方,解決野生資源不斷減少,供不應求的問題,以期提高白囊耙齒菌人工栽培的產量與質量,為今后工廠化栽培白囊耙齒菌奠定基礎。
供試菌株子實體采自汪清縣仲坪鄉(xiāng),將子實體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組織分離,經PDA培養(yǎng)基純化后獲得白囊耙齒菌菌株,保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實驗室。
改良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200g,瓊脂粉2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
稱取馬鈴薯200g,去皮切塊,將馬鈴薯切塊在鍋中用水1000mL煮爛,用紗布過濾,留取過濾液,棄去馬鈴薯塊,濾液在鍋中繼續(xù)加熱,加入瓊脂粉2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攪拌均勻,待瓊脂粉融化后加水定容至1000mL即可將培養(yǎng)液灌裝到20mm×200mm玻璃試管中,灌裝至試管高度1/4即可塞上棉塞,在高溫高壓滅菌鍋中121℃滅菌30min后擺放斜面,待培養(yǎng)基凝固冷卻后在潔凈工作臺中接入白囊耙齒菌菌種,將接種后的母種置于恒溫培養(yǎng)箱中28℃避光培養(yǎng),觀察菌絲復活情況及長勢。
原種培養(yǎng)基:二級菌專用枝條90%,雜木屑7.8%,麥麩2%,白糖0.1%,石膏粉0.1%。
將二級菌專用枝條用水泡透后按照比例與雜木屑、麥麩、白糖、石膏粉加水攪拌均勻,使其含水量在60%左右即可裝入二級菌袋中,在袋底裝入一層雜木屑、麥麩、白糖和石膏粉混合的輔料,裝入二級菌專用枝條,枝條要豎直緊密裝入,在袋口再裝入1層輔料后蓋上無棉蓋體,在高溫高壓滅菌鍋中121℃滅菌120min,待培養(yǎng)基冷卻后在潔凈工作臺中接入白囊耙齒菌母種,將接種后的原種置于恒溫培養(yǎng)箱中28℃避光培養(yǎng),觀察菌絲長勢。
培養(yǎng)基1:雜木屑54%,玉米芯29%,麥麩10%,黃豆粉5%,石膏1%,白糖1%。培養(yǎng)基2:棉籽殼78%,玉米芯10%,麥麩10%,玉米粉1%,生石灰0.5%,白糖0.5%。培養(yǎng)基3:雜木屑70%,麥麩15%,玉米芯14%,石膏1%。培養(yǎng)基4:玉米芯88%,麥麩10%,生石灰1%,白糖0.5%,玉米粉0.5%。培養(yǎng)基5:雜木屑54%,玉米秸稈29%,麥麩10%,黃豆粉5%,石膏1%,白糖1%。培養(yǎng)基6:雜木屑86.5%,麥麩10%,豆粉2%,石膏粉1%,石灰粉0.5%。
將上述6種配方栽培種培養(yǎng)基分別加水充分攪拌均勻,使其含水量在60%左右,用手緊握培養(yǎng)料有水滴落為宜。用裝袋機裝入17cm×36cm×0.004cm聚乙烯栽培袋中,每袋裝干料0.75kg,每個配方100袋,在高溫高壓滅菌鍋中121℃滅菌120min,待培養(yǎng)基冷卻后在潔凈工作臺中接入白囊耙齒菌原種,將接種后的栽培種置于培養(yǎng)室中,發(fā)菌初期溫度28~30℃,避光培養(yǎng),空氣濕度65%以下,勤通風。初期6~8d,檢驗菌袋的污染情況,隔離污染的菌袋,對培養(yǎng)室進行潔凈化管理,8d后保持溫度在25~30℃,直至菌絲長滿菌袋,并記錄6種配方白囊耙齒菌菌絲滿袋時間。
1.5.1 場地消毒
在白囊耙齒菌栽培袋進入場地前,將溫室封閉進行噴霧消毒和熏蒸消毒。用高濃度(0.1%~1%)克霉靈對溫室四壁、地面和網格架噴霧進行重點消殺,用低濃度(0.02%~0.05%)克霉靈噴霧進行空間殺菌降塵。將菇寶點燃產生煙霧進行熏蒸,能夠有效殺死栽培環(huán)境中的雜菌和害蟲、害螨,凈化栽培環(huán)境,不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在整個出菇期不用或少用農藥,生產安全的食用菌。
1.5.2 開口方式
白囊耙齒菌人工馴化栽培選用溫室網格架式臥袋栽培,待栽培袋下地5d后菌絲恢復潔白選擇打開接種口,敞口方式出菇,在原基形成前將敞開的栽培袋用橡皮筋系上,保證透氣即可,防止雜菌污染。并記錄6種配方人工馴化栽培白囊耙齒菌原基形成時間和子實體形成時間。
1.5.3 出菇管理
待開口3d后開口處菌絲恢復潔白開始澆水,保持環(huán)境濕度在65%左右,溫度保持在22~26℃,勤通風。出現(xiàn)原基后去掉橡皮筋,將栽培袋接種口敞開,加大澆水量,將溫度保持在22~26℃,空氣濕度保持在85%左右,CO2濃度保持在400ppm以下,光照保持在800lx左右,并勤通風。白囊耙齒菌屬好氧菌,子實體生長期間通風不良易造成子實體團狀,影響產品質量。白囊耙齒菌整個生產過程應保持環(huán)境清潔,出菇期應防止高溫高濕,避免雜菌污染。
1.5.4 采收分析
待6種配方白囊耙齒菌菌袋開口處長出約2~3cm的白色突起,且白色突起上長出絨毛狀子實層時可以采收,采收后稱量子實體鮮重,放在晾曬架晾干后再次稱量子實體干重,并計算干濕比、生物學轉化率等,之后放在通風陰涼處保存。采用Excel 2017進行數據整理,SPSS 25采用鄧肯分析法進行方差和差異顯著性分析。
通過對6種配方人工馴化栽培白囊耙齒菌各個階段進行記錄,從表1可以看出,6種配方在接種后滿袋時間相差較多,培養(yǎng)基1和培養(yǎng)基4相差最多為16d,白囊耙齒菌菌絲在培養(yǎng)基4上生長最快。6種配方在開口后形成原基時間相差較少,培養(yǎng)基2和培養(yǎng)基4相差最多為8d,培養(yǎng)基4雖然菌絲生長最快,但形成原基最慢,培養(yǎng)基2菌絲生長緩慢,但形成原基最快。6種配方在開口后形成子實體時間相差較少,培養(yǎng)基4和培養(yǎng)基6相差最多為8d,培養(yǎng)基6最先形成子實體。
表1 白囊耙齒菌栽培記錄
從圖1可以看出,6種配方人工馴化栽培白囊耙齒菌均形成原基,菌袋開口處培養(yǎng)基表面灰白色小突起為白囊耙齒菌原基。培養(yǎng)基2形成原基最早,形成的原基顏色更白,為乳白色,原基也更密集。培養(yǎng)基1和培養(yǎng)基5在形成原基時間上相差很少,原基顏色很接近,為灰白色。培養(yǎng)基3和培養(yǎng)基6在形成原基時間上相差很少,原基顏色也很接近,為黃白色。培養(yǎng)基4形成原基最慢,原基顏色為灰白色。
圖1 白囊耙齒菌原基
從圖2可以看出,6種配方人工馴化栽培白囊耙齒菌均形成子實體,菌袋開口處培養(yǎng)基表面褐色2cm左右突起為白囊耙齒菌子實體層。培養(yǎng)基1、培養(yǎng)基2和培養(yǎng)基5在形成子實體時間上相差很少,但培養(yǎng)基5子實體層最厚,且子實體大小較大。培養(yǎng)基3和培養(yǎng)基6在形成子實體時間上相差很少,且子實體層厚度和子實體大小相差不大。培養(yǎng)基6最先形成子實體,子實體大小最大,培養(yǎng)基4最后形成子實體,子實體層最薄,子實體大小最小。
對6種不同配方培養(yǎng)基栽培白囊耙齒菌進行2次采摘測產,從表2可以看出,配方1、配方2和配方3白囊耙齒菌子實體每袋平均產量、干濕比和生物學轉化率均相差不大。配方4白囊耙齒菌子實體每袋平均鮮重為85.83g,每袋平均干重為25.89g,生物學轉化率為11.44%,均為最低。配方5和配方6白囊耙齒菌子實體每袋平均產量、干濕比和生物學轉化率相差不大,但配方6白囊耙齒菌子實體每袋平均鮮重最重為109.89g,生物學轉化率最高為14.65%。
本試驗利用對6種配方人工馴化栽培白囊耙齒菌進行比較試驗,結果6種配方人工馴化栽培白囊耙齒菌均能形成原基,形成子實體,但在接種后滿袋時間、開口后形成原基、子實體時間和平均產量有所差異。培養(yǎng)基1和培養(yǎng)基5在滿袋、形成原基和子實體時間上相差很少,培養(yǎng)基5平均產量略高于培養(yǎng)基1。培養(yǎng)基3和培養(yǎng)基6在滿袋、形成原基和子實體時間上相差很少,培養(yǎng)基6平均產量略高于培養(yǎng)基3。培養(yǎng)基2形成原基最早,且形成的原基顏色更白,更密集,表明白囊耙齒菌菌絲對棉籽殼利用率較高。培養(yǎng)基4在接種后最先長滿菌袋,但形成原基最慢,最后形成子實體,平均產量最低,表明白囊耙齒菌菌絲對玉米芯利用率較低,也可能是玉米芯顆粒較大,含水量較低,導致原基形成緩慢。培養(yǎng)基6最先形成子實體,平均產量最高,表明白囊耙齒菌菌絲對木屑利用率較高,菌絲體能夠更好地利用木質素維持生長發(fā)育,符合白囊耙齒菌為木腐菌的特性,與于萍等[5]研究結果一致。綜合各種因素,在日后白囊耙齒菌栽培中可選用培養(yǎng)基3,玉米芯資源豐富,可以部分替代雜木屑,保護環(huán)境,降低生產成本,且培養(yǎng)基3在滿袋、形成原基和子實體時間上,平均產量上均屬于較高水平。白囊耙齒菌人工栽培使用培養(yǎng)基3時由于配方含有玉米芯,在栽培種裝袋時要提前用水泡透玉米芯,在滅菌時要延長時間滅菌透徹,否則玉米芯易受雜菌污染,在出菇管理階段要注意開口大容易在澆水時積水,要少澆勤澆,高溫高濕易導致雜菌污染率高,要勤通風降溫,出菇后期易有蟲害,要及時采摘,掛黃板除蟲,才能保證白囊耙齒菌人工栽培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