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婕 朱 懷
(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重慶 401331)
現(xiàn)代漢語中,“袒”有兩個義項。一是表示脫去或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二是“袒護”。一般來說,詞義改變往往來自于引申,但是“袒”的兩個義項語義關(guān)聯(lián)不大,難以看出引申的痕跡。那么,“袒”是如何由“袒露”之義進而產(chǎn)生“袒護”義呢?查閱相關(guān)文獻,發(fā)現(xiàn)前人已有研究。其中卜師霞[1]引用張博[2]提出的“組合同化”說及詞義對語素義的改變,認為“袒”的語義改變是受到了與之組合的“偏袒”一詞的影響從而使“袒”的語義被“偏”同化獲得“袒護”義。方平權(quán)[3]也提到“袒”的語義因特指而增加,在“偏袒”一詞中獲得了“袒護”義。二者皆認為“袒”的語義改變是受到了“偏袒”一詞組合的影響。但是據(jù)文獻調(diào)查可知,“袒”的“袒護”義早于表“袒護”義的“偏袒”一詞的產(chǎn)生,根據(jù)徐之明[4]和董志翹[5]提出的判斷詞義組合同化的歷史性原則①可以得知,“袒”的袒護義并非是受到了“偏袒”一詞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袒”的“袒護義”的語義演變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與機制。
(1)“袒而示之背,信之?!雹?《春秋左氏傳·莊公八年》)
“袒”自先秦產(chǎn)生到唐代,語義并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皆用作動詞,表示“袒露”。但色彩義不同。一般來說,“袒”在古代有兩種不同的使用情況。一是表示客觀的行為動作;二是表示某種禮儀。當(dāng)“袒”用作禮儀時有表示尊敬的色彩義。
據(jù)所查文獻記載,“袒”單純表示“袒露身體”這一客觀行為動作的情況較少,且常與“裸”及“露”連用。如:
(2)夏則裸袒,以尺布隱其前后,以蔽形體。(《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3)或袒露形體,圖傅粉黛,散發(fā)胡服,雜衣錦彩。(《北齊書·文宣帝紀(jì)》)
因為在古代,隨意袒露自己的身體被認為是一種不合乎禮法的行為,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能輕易袒露自己的身體?!妒?jīng)》中,《禮記》《儀禮》中“袒”共出現(xiàn)109次,而另外十一部經(jīng)書中“袒”共出現(xiàn)12次,遠遠少于前兩部的數(shù)量。這表明“袒”在古時候往往表示的是某種禮儀,表示尊敬。如:
(4)冠毋免,勞毋袒。(《禮記·曲禮》)
“袒”除了單用表示“袒露”外還經(jīng)常與“肉”“免”連用,形成“肉袒”與“袒免”。當(dāng)“肉袒”連用時一般表示謝罪。如:
(5)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當(dāng)“袒免”連用時表示某種喪禮。如:
(6)朋友皆在他邦,袒免,歸則已。(《儀禮·喪服》)
郭帥帥[6]指出,在喪禮之中“袒”有寄托哀思的意義。同時,古人常用“免”③作配套禮節(jié),形成“袒免”表示喪禮。
除此之外,隨著漢譯佛經(jīng)在魏晉時期的廣泛傳播,佛教典籍中出現(xiàn)大量“右袒”“偏袒”,這表示的是佛教的習(xí)俗禮節(jié)。佛教徒出于便利以及表示尊敬的需要,常以偏袒右肩的方式穿袈裟。這在后世文獻中也有記載,如:
(7)偏袒,天竺之儀也。此禮至曹魏世寖至今也。律云,偏露右肩,即肉袒也。律云,一切供養(yǎng),皆偏袒,示有便于執(zhí)作也。(《釋勢要覽·禮數(shù)》)
一直到唐代,“袒”的語義才開始有所變化。
“袒”在與“左”連用時,以“左袒”表示“袒護某人”。不過此時表“袒護”義的“左袒”的使用頻率較低,僅找到一例。
(8)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唐·皇甫澈《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
自唐代后,表示“袒護”義的“左袒”使用頻率有所增加。如:
(9)空馀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復(fù)為劉。(宋·張士瑰《和白君》)
(10)疏言:“昔鄭氏謀危國本,而左袒之者,莫彰著于三王并封之事?!?《明史·王允成傳》)
(11)體仁乞罷,因言:“比為謙益故,排擊臣者百出。而無一人左袒臣,臣孤立可見?!?《明史·溫體仁傳》)
以上例子中皆以“左袒”表示“袒護”某一方。
到了清代,“左袒”的使用頻率大幅上升,在漢籍全文系統(tǒng)中共檢索942篇清代文獻,其中155篇文獻中出現(xiàn)表“袒護”義的“左袒”,如:
(12)予非左袒詞家,實欲主持公道。(《閑情偶寄·詞曲部》)
(13)貴臣左袒桂林,因劾公狂藐狀,公抑郁而死。(《嘯亭續(xù)錄》卷七)
(14)又有不肖縉紳,見人家是爭財?shù)氖?容易相幫,東邊來說,也叫他“送些與我,我便左袒”。(《二刻拍案傳奇》卷十)
(15)凡值與良民爭,則曲意左袒之,蓋恐其復(fù)叛也。(《聊齋志異》卷八)
(16)周齦齦不可,且曰:“今日官宰皆左袒賴債者,陰陽應(yīng)無二理,況賭債耶!”(《聊齋志異》卷十一)
在“左袒”語義變化的同時,“袒”的語義也在發(fā)生變化。宋代時,“袒”單用有了“袒護”的語義。但是使用頻率較低,僅找到兩例。
(17)劉蓋張魏公門下士也,故論紹興初建言簡事,袒張為多,不甚公平。(《澗泉日記》)
(18)劫秦氣何用,袒漢力莫爭。(宋·姜特立《暇日嘆日月之逾邁念吾生之幾何感而成章》)
宋代以后,“袒”單獨表示“袒護”的現(xiàn)象增多,但使用頻率仍舊不高,一直到清代,使用頻率大幅增加?!肚迨犯濉分谐霈F(xiàn)大量“袒”,且多表“袒護”義。如:
(19)時苗沛霖叛服無常,勝保袒之。(《清史稿·李續(xù)宜傳》)
(20)巡撫李鶴年袒愷,持初讞益堅。(《清史稿·朱光第傳》)
(21)其說經(jīng),不袒漢、宋,力求古人微言大義。(《清史稿·潘德興傳》)
除了單獨表示“袒護”義以外,“袒”還可以與其他表示袒護的詞,如“偏”“護”“庇”等同義連用,表示袒護。如:
(22)將軍奕與坐袒護,革任。(《清史稿·柏葰傳》)
(23)后嘗一為寧夏將軍,以袒庇屬人爭勘地界,罷之。(《清史稿·阿拉善傳》)
(24)俺聞劍客行為莫不至公無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惡報。(《鏡花緣》第六十回)
(25)居相位者,當(dāng)有相度,西林偏袒鄉(xiāng)黨,非持平天下之道也!(《嘯亭續(xù)錄》卷二)
(26)他領(lǐng)了去,卻到松江府上控,告的是上??h意存偏袒。(《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十四回)
(27)劉員外固然看不得,連那媽媽積袒護他的,也有些不伏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
這表明“袒”的“袒護”義已經(jīng)發(fā)展較為成熟。
由上文可以看到,清代以前,多以“左袒”表示“袒護”,清代以后,“左袒”的使用頻率逐漸下降,而“袒”“偏袒”“袒護”等詞的使用頻率逐漸提高?,F(xiàn)代漢語中,“左袒”只在某些文人作品中出現(xiàn),且用例極少。在BCC語料庫中對“左袒”進行檢索,結(jié)果僅出現(xiàn)四例。
(28)他盡這兩種心情在自己意識中互相沖突,意志薄弱的他既不左袒,也不右袒。(沈從文《旅店及其他》)
(29)汪謝城此處所說與謝在杭不同,但不佞卻有點左袒汪君,因為其味勝茶的說法覺得不大靠得住也。(周作人《關(guān)于苦茶》)
“袒護”“偏袒”“袒庇”等詞后來者居上,在語言使用中逐步取代了“左袒”,表示“袒護”義?!疤弧庇纱藢崿F(xiàn)了從“左袒”到“袒護”義的演變。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中,“袒”的“袒護”義早已凝固成一個新的義項。但是較之于近代漢語,“袒”的構(gòu)詞能力有所變化。單用時只能表示本義“袒露”而無法表示“袒護”義。且“袒”單獨使用的頻率很低。如:
(30)另一位袒著大肚皮,披著黑直裰,頭頂毗盧帽,倒拖著搗糞耙,不用說就是天蓬元帥豬悟能。(莫言《檀香刑》)
(31)船中坐著兩個活潑的女孩子,她們才十歲光景,袒著胸,穿著緊緊的小游泳衣服,赤著四條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讓浪花來吻她們的腳。(張愛玲《不幸的她》)
(32)說著便緩緩地袒出她的上半身來,走到我的身畔。(郭沫若《殘春》)
當(dāng)“袒”表“袒護”義時只能是構(gòu)詞語素,多以“袒護”的形式出現(xiàn)。如:
(33)所以在自己的下意識里,對中紡的那個領(lǐng)導(dǎo)班子,更多的只怕還是愛憐和袒護。(張平《抉擇》)
(34)歷史是袒護下議員的。(維克多·雨果《笑面人》)
(35)秋蟬雖然得到阿公阿婆的誠心相待全力袒護,畢竟代替不了丈夫。(陳忠實《兩個朋友》)
由此可知,“袒”的“袒護”義經(jīng)歷了由“袒露”到“左袒”再到“袒護”的變化過程?,F(xiàn)代漢語中,“袒”表“袒護”義時不再單獨成詞,而是作為構(gòu)詞語素存在于“偏袒”“袒護”“袒庇”等詞中。
由上文“袒”的語義演變可知,“左袒”是“袒護”義產(chǎn)生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但是“左袒”何以有“袒護”義卻不得而知,通過對歷史語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左袒”一詞的產(chǎn)生來自于文人創(chuàng)造性的用典。
“左袒”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中:
(36)祿遂解印屬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勃。勃入君門,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避娊宰筇?勃遂將北軍。唐·顏師古注:“袒,脫衣袖而肉袒也。左右者,偏脫其一耳。”(《漢書·高后紀(jì)》)
上述背景為東漢時期的劉呂分權(quán)。呂后死后,呂氏欲奪取政權(quán),醞釀謀反,將軍周勃屬于“擁劉派”,于是下令軍中士兵若擁護呂氏則偏袒右臂,擁護劉氏則偏袒左臂。士兵皆左袒表示擁護周勃所代表的劉氏。在這一歷史故事中,“左袒”由一個客觀動作產(chǎn)生了支持與擁護的意思。在此之后,歷史上也有他人效仿這一行為,以袒露一邊的臂膀表明自己的立場,如:
(37)帝欲遍試人情,曰:“勸吾去者左袒?!庇谑亲筇徽哌^半。(《南史·顏延之傳》)
但“左袒”的語義一直沒有改變,仍舊是一個偏正結(jié)構(gòu)短語,表示“袒露左邊的臂膀”。到了唐宋時期,詩歌興盛,詩人好用典故,“左袒”出現(xiàn)在后代文人的作品中往往是由于用典。如:
(38)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唐·杜牧《題商山四皓廟一絕》)
(39)士心俱左袒,何怨曲周侯。(宋·司馬光《呂祿廟》)
(40)陵曰不可平曰可,安劉者誰勃與我。(明·李夢陽《左袒行》)
(41)乍把瓊枝恍舊游,平生左袒為劉侯。(明·董其昌《酬劉燕及明二首》)
(42)伏橋有志寧臣趙,左袒無期獨為劉。(明·邵寶《謁關(guān)公廟》)
(43)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唐·皇甫澈《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
(44)空馀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復(fù)為劉。(宋·張士瑰《和白君》)
(45)一旦風(fēng)波誰左袒,八陵荊棘自中原。(宋·董嗣杲《岳鄂王墓》)
最初“左袒”用于詩歌中僅僅是文人創(chuàng)造性的用典,以“左袒”這一標(biāo)志性的行為動作指代整件事情。但是典故在使用過程中,其來源逐漸不明,語義也隨之有所引申,逐漸凝固。在“一旦風(fēng)波誰左袒”這樣的詩句中,“左袒”位于句尾,后不帶賓語,既可以理解為“袒護”,也可分析為偏正結(jié)構(gòu),指代整個典故,語義尚未完全凝固。但是在“左袒何人復(fù)為劉”“左袒清諸武”中,“左袒”已然可以分析為動詞,后接指人的名詞作賓語,此時“左袒”詞匯化程度較高,其“袒護”義抽象凝固。
此后,“左袒”不僅出現(xiàn)在詩詞作品中,歷史語料中也能見到“左袒”表“袒護”的現(xiàn)象。如前文所列舉的明清時期文獻中常以“左袒”表“袒護”某人。
盡管“左袒”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低,但《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1755)中仍然保留了這個詞,其釋義為:“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當(dāng)權(quán),培植呂姓的勢力。呂后死,太尉周勃奪取呂氏的兵權(quán),就在軍中對眾人說:‘擁護呂氏的右袒(露出右臂),擁護劉氏的左袒?!娭卸甲筇?。后來把偏護一方叫左袒?!标P(guān)于“左袒”的來源,范之麟、吳庚舜主編《全唐詩典故辭典》[7]中也有提及,書中引用劉呂爭權(quán)的典故說明后人以此用作維護王室清除后黨的典故。
此外,“左袒”在清代以后逐漸被“偏袒”“袒護”等詞取代也能夠從側(cè)面證明“左袒”來自于用典這一特點。因為隨著“袒”的語義的凝固成熟,“偏袒”“偏護”等詞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同義并列,各個語素義理據(jù)清晰,而“左袒”一詞由于來自歷史典故,內(nèi)部理據(jù)不清,所以使用頻率逐漸減少。當(dāng)一個難以分析且容易造成語義不明的詞有了更加適用的同義詞時便會被逐漸取代,這是符合語言使用中追求表義清晰特點的。
可見“袒”的語義演變與這一歷史典故有關(guān)。如果沒有經(jīng)過周勃以“左袒”這一動作表示擁護這一歷史事件,那么“左袒”這一客觀動作難以引申出“袒護”的語義,所以文人創(chuàng)造性的用典是使“左袒”成詞且擁有“袒護”義的重要原因。
在詞義演變與發(fā)展過程中,隱喻和轉(zhuǎn)喻是兩個重要的引申方式。有些短語正是在隱喻的認知機制下使得語義的理據(jù)性減弱,形式與意義之間難以對應(yīng)而產(chǎn)生新的意義,實現(xiàn)由短語變成詞匯的轉(zhuǎn)變。董秀芳[8]提出隱喻是基于概念結(jié)構(gòu)的相似性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投射。比如,“腳”本是人體的部位,后來根據(jù)相似性將其應(yīng)用于其他認知領(lǐng)域,于是就有了“山腳”之類的說法。
“左袒”最初只表示“袒露左邊的臂膀”,從這一客觀的本義到“擁護某一方”,認知隱喻在語義轉(zhuǎn)變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在戰(zhàn)爭中擁護某一方”為相似關(guān)聯(lián),將語義投射到“在任意事件中偏袒某一方或某個人”這一認知域,實現(xiàn)了“左袒”語義的擴大與轉(zhuǎn)變,語義由具體到抽象。在這一隱喻用法下,“左袒”成為一個雙音詞并且表示“偏護某一方”。
上文我們分析了由于創(chuàng)造性用典與認知隱喻的作用使得“左袒”這一行為動作有了表示“偏護”的語義,并且詞匯化為一個動詞,在現(xiàn)代漢語書面中仍然保留。但這僅能說明“左袒”連用及語義凝固后可以表示“偏護”,而不能充分說明“袒”有“袒護”義的原因?!疤弧睆谋玖x到“袒護”義仍然需要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而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就是“左袒”一詞的簡縮。
蔣紹愚[9]指出,“簡縮”是原來由一個復(fù)合詞或詞組表達的意義,后來用其中的一個詞素(一個字)來表達。時間一久,人們忘了這是一種簡縮,而把這個詞素看成詞,把這個意義直接看成這個詞的意義,但是這個詞原有的意義和這個新取得的意義之間是找不到直接聯(lián)系的,必須通過簡縮前的復(fù)合詞或詞組,才能找到這個詞原有意義和新義之間的聯(lián)系。他以“生”的語義演變?yōu)槔?
“生”最初的意義為“出生”,在現(xiàn)代漢語有“正在學(xué)習(xí)的人”的語義,比如“學(xué)生”“師生”等意義。這些意義與“生”的本義“出生”并無引申的語義聯(lián)系,而是由復(fù)音詞“先生”縮略而成為“生”,然后進一步發(fā)展而來。在“先生”一詞中,“生”的“出生”義只能作為“生”這個語素參與復(fù)合詞造詞的理據(jù),在復(fù)合詞的詞義上已經(jīng)不顯露了,而“先生”一詞縮略為“先”后使“先”擁有了“先生”這一復(fù)合詞所凝固的詞義,由此才能引申出“學(xué)生”“師生”等意義。
這樣,從“出生”到“學(xué)生”,只有通過縮略這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建立起來。所以“簡縮”不僅是一種造詞方式,而且在一些詞的詞義發(fā)展演變中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本文認為,“袒”的“袒護”義也與“左袒”一詞的簡縮有關(guān)。其動因與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用典所造成的詞義來源不明以及詩歌的平仄格式有關(guān)。首先,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使得我們在語言使用時傾向于簡化,而無論袒露哪一只胳膊,“袒”這一行為動作始終是中心語。其次,“左袒”一詞源于典故,語言使用者難以知其來源,理據(jù)不明,成詞后以中心語“袒”承擔(dān)主要詞義,也推動了“左袒”到“袒”的簡縮。最后,受詩歌平仄格式的限制,詩歌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詩中用單字“袒”更容易滿足音韻的要求。所以古人在使用中有時會省略修飾語而只保留中心語“袒”以表“左袒”,而“袒”也自然而然擁有了“袒護”義。
此外,“左袒”的語義與“袒”的語義發(fā)展幾近同步。上文提到,唐宋開始,“左袒”常作為典故用于詩文中,表示“擁護”“袒護”。到明朝“左袒”的擁護義已較為凝固。與此同時,“袒”作為“袒護”義也開始出現(xiàn)在詩文或作品中,并且發(fā)展到明代較為成熟。這也說明“袒”的“袒護”義與“左袒”一詞的語義聯(lián)系緊密。
綜上所述,袒的本義與“袒護”義并無直接聯(lián)系,而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用典、認知隱喻與語用簡縮獲得。首先,“袒”與“左”連用,因典故而成詞并獲得了“擁護”義。如果沒有創(chuàng)造性用典與認知隱喻的過程,“左袒”無從獲得“擁護”義。之后“左袒”在語言使用中發(fā)生了簡縮,人們將“袒”直接看成“左袒”的語義,“袒”具有了“袒護”義,并且可以同其他表示保護的成分一起使用,如“袒庇”“偏袒”“袒護”等。同樣,如果沒有經(jīng)過簡縮這一環(huán)節(jié),“袒”的“袒護”義也無從產(chǎn)生。只有通過簡縮前的復(fù)合詞“左袒”,才能找到這個“袒”的本義和新義之間的聯(lián)系。
通過對“袒”的“袒護”義的演變過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袒”并不是由于“偏袒”一詞的詞義同化而引申出“袒護”義?!疤弧痹跉v時演變過程中,詞義的演變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經(jīng)由創(chuàng)造性的用典及認知的隱喻作用在組合中成詞,再通過簡縮獲得整個詞義后產(chǎn)生“袒護”義。所以用典與簡縮也是影響詞義衍生的重要因素。在探究詞義的發(fā)展演變時,要充分掌握詞義演變的概況,優(yōu)先從詞匯自身的語義出發(fā),在全面分析的基礎(chǔ)上進行深入的探究與思考,從而找到詞匯語義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歷史文化的因素以及語用的影響,力求對詞語的語義做出準(zhǔn)確且合理的解釋與分析。
注釋:
①這一原則是指組合同化中被同化詞新義位的產(chǎn)生必須晚于相關(guān)組合的存在時間,否則僅為同義復(fù)用。這可以從時間上根本性地區(qū)分詞義引申與詞義感染,為組合同化的前提條件。
②本文語料,若無特別說明,皆出自北京語言大學(xué)BCC語料庫及陜西師范大學(xué)“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
③郭帥帥(2019):“袒免中的免指用寬一寸布從頸下前部交于額上,又向后繞于髻”的扎發(fā)方式。凡袒必須得去冠,因為冠是至尊之物,“不居肉袒之體”,但又不可披頭散發(fā),姑且用“免”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