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艷
導讀: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語文學習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小學生寫作文面臨較多困境,如果不正確面對和及時解決,作文就是他們難以逾越的障礙。小學生受限于年齡及性格特點,任何事情都是興趣第一,有趣則事半功倍,無趣則事倍功半。如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興趣和水平,成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經(jīng)過長期探索,筆者終于找到了一種雙贏的策略,即借助繪本閱讀指導寫作文。繪本極強的趣味性與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一拍即合,故事背后蘊含的道理則為小學生寫出“有味道”的作文提供了良好范例。我的學生在這樣策略的指導下,寫作文的熱情越來越高,作文水平也日漸達到預設目標。
一、小學生寫作文面臨的障礙
(一)缺少作文素材
初學寫作文的小學生最頭疼的就是無話可說的問題,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作文題目,都覺得大腦一片空白,無從寫起。在指導小學生寫作文時,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考慮他們知識面及生活閱歷的問題,盡量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他們寫相對熟悉的內(nèi)容。比如,針對人物描寫,讓他們記錄身邊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教師、同學等對象。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學生苦于沒有素材,找不到落筆點,胡編亂造,疲于應付。其實,并不是真正缺乏素材,而是平時對生活中的諸多相關現(xiàn)象沒有用心觀察和有意積累,導致經(jīng)歷過了卻沒有留下清晰印象,造成無物可寫的現(xiàn)狀。
(二)不能流利表達
語言表達是寫作文的基本能力,但小學生缺乏寫作經(jīng)驗,平時缺乏訓練,閱讀不夠或教師指導不足,往往出現(xiàn)不能恰當表述的現(xiàn)象。雖然事件是清楚的,也有合理構思,但下筆時往往詞不達意,甚至出現(xiàn)意思相反的現(xiàn)象。
(三)抓不住重點內(nèi)容
無論寫人還是狀物,一定要抓住主要內(nèi)容,捕捉寫作對象的本質(zhì)特點,才會使作文有鮮明突出的主題,不至于是一堆互不相干的材料。小學生還沒有學會材料的取舍方法,不懂得哪些材料有助于主題確立,哪些材料與主題關系不大。在寫作文時,就會把材料一股腦全部搬來,導致主題淹沒在冗雜的材料堆里。比如,寫教師的和藹與敬業(yè)時,把教師上課時幽默風趣的語言、和藹可親的神態(tài)、與同學親切的交流、一絲不茍的作業(yè)批閱態(tài)度、得體大方的穿著等都寫到作文中。雖然這些都是真實的材料也都比較感人,但部分材料與主題關系不大,不能很好地凸顯中心,就會顯得有意堆砌,不利于主題表達。
(四)不會有效組織
很多小學生雖然確立了明顯的主題,選擇了典型的材料,但作文仍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材料組織出了問題。典型材料不一定能組成好作文,學生還得圍繞主題,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合理科學地組織有用的材料,才能使作文渾然一體。如果不講究結構,只把材料簡單堆砌,原本具有表現(xiàn)力的材料便互不相干,作文就是一盤散沙,有形無魂。
上述各項作文弊病都是小學生最容易出現(xiàn)的。通過多年指導實踐,筆者得出可以借助繪本輔助教學,充分發(fā)揮圖文并茂的表現(xiàn)手段,借助寓說理及教育于故事的育人策略,破解學生不愿意寫作文、不會寫作文、寫不出好作文的問題,讓學生在趣味盎然中喜歡上作文,在長期引導下寫出質(zhì)量較高的作文。
二、利用繪本幫助小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一)指導繪本閱讀,引導觀察積累
很多小學生寫作文時無話可說,其實不是真的沒有可寫的內(nèi)容。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很多事,教師安排作文時都會緊貼日常生活,方便學生寫作。缺乏寫作素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少觀察。事件發(fā)生后如果不注意積累,自然留不下深刻印象,寫作時腦子一片空白。教師可以有意指定與作文相關的繪本,引領學生帶著一定目的開展閱讀,刺激注意力。同時,平時留意積累生活中有意義的事,如上學路上的一點見聞、課堂上教師的經(jīng)典舉動、假期一次難忘的旅行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寫作文自然順手拈來,無話可說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針對關于友情的作文,指導學生閱讀繪本《最親愛的朋友》。作品講述一只小貓發(fā)現(xiàn)月亮掉進水里后趕緊去撈,卻急中出錯,一不小心栽了進去,這時一條“貓魚”路過,小貓得救了,它們便成了知心朋友。這是一則關于小貓、小魚的故事,是學生生活中熟悉和喜歡的。通過閱讀,學生會留意身邊的事物,多觀察、多積累,積累充足的作文素材。
又如,繪本《我的兔子朋友》講述了一只聰明美麗又調(diào)皮的小兔子見到什么都非常新奇,想親自試一試,但每次嘗試都會給身邊的朋友造成小麻煩,無論小老鼠、犀牛、河馬、馴鹿還是鱷魚、鴨子卻都無一例外地原諒了小兔子的莽撞,幫助小兔子不斷成長。里面的小動物有很多是學生喜歡的,有的雖然相對陌生,也是學生愿意了解的。指導學生閱讀這些繪本,會讓他們在趣味盎然中明白身邊的很多事物都是較好的作文素材,只要善于觀察就不愁無物可寫。
有的繪本講述的是勇氣主題,可以讓學生學會處理自己的事,逐漸自立自主。比如,繪本《阿立會穿褲子了》講述了阿立嫌穿褲子太麻煩,每次穿褲子都會摔跤跌倒,于是干脆光著屁股跑出去,卻引來了小貓、小狗、小牛、小馬的譏笑,回到家的阿立在媽媽的幫助下終于穿好了褲子,又得到了稱贊。這個故事不僅生動有趣,還會教育學生自己的事自己辦才會贏得尊嚴。繪本內(nèi)容多種多樣,有關于生命的、關于科普知識的、關于苦難挫折的,凡是小學生生活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幾乎都有相關故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讓他們在享受情節(jié)及生動圖畫的同時了解生活和寫作的關聯(lián),養(yǎng)成積極閱讀的習慣,積累更多作文素材。
(二)借鑒繪本故事,增強表達效果
有話可寫,還得有話會寫,要把素材清楚明白、流利自然地用文字敘述出來。這是很多小學生欠缺的,他們寫作文時往往出現(xiàn)詞不達意、語句不通順、表意不清楚等問題,即使心里很清楚表達的意思,也無法用文字恰當表述,有時半天擠出幾句話還毛病百出,連自己都不滿意。針對這些常見的問題,我的方法是先讀后講、先講后寫。
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閱讀繪本《彩虹色的花》。小花與太陽的對話體現(xiàn)出太陽發(fā)現(xiàn)小花時的驚喜之情,雙方的問答既親切又優(yōu)美,充滿童真。閱讀之后,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會有大致了解,可以嘗試口頭講述。大家一同評判,及時肯定準確生動的表述,指出不夠得體的表達,給予糾正,這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會逐步得到提高。講述的過程也是分析總結閱讀內(nèi)容的過程。只講不寫還不行,必須同步進行。針對每次課堂表達訓練,我都會給學生布置寫話作業(yè),允許學生使用口語。大家交換閱讀,必然發(fā)現(xiàn)對方表達的不妥之處,討論怎么寫才是最好的。長期堅持,班級寫話水平將得到提高。
小學高年級學生寫話方面已經(jīng)不存在大問題,要進行敘述順序、狀物方法、主題刻畫等方面的指導,讓他們自覺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事物,可以鼓勵他們閱讀繪本《菲菲生氣了》。故事講述菲菲面對大海,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一朵朵如花的浪花、一座座小島、一片片樹葉、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通過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繪本采用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的寫作順序。他們記住了這樣的描寫方法,知曉無論描寫什么對象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切忌雜亂無章,別人讀起來也摸不著前后。
(三)剖析繪本細節(jié),積極挖掘內(nèi)涵
學生能在觀察的基礎上用得體流利的語句描述所見所聞,表明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作文基礎,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無病呻吟,通常干巴巴地羅列幾個材料,作文缺乏應有的“味道”,乏味無趣。仔細分析,原因有兩點:一是沒能抓住重點材料或材料的重點部分,導致主題不夠突出。二是沒能深入挖掘材料內(nèi)涵,進行適時點化,導致作文缺乏應有的教育記憶、啟發(fā)性和感染力。
教師在平時開展繪本閱讀時要有意引導。比如,繪本《要是你給老鼠吃餅干》講述琦琦擁有餅干、牛奶、紙巾等好東西,這些都是小老鼠希望擁有的,為了滿足私欲小老鼠不斷向他索要。在梳理基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剖析故事寓意。小老鼠與琦琦原本沒有什么特殊的關系,小老鼠卻一次次求取物品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根本沒有顧及琦琦的感受,自私與貪婪的本性一覽無余。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反思有沒有人索要過別人的物品、會不會無休止地求取、有沒有相應回報,理解有付出才有回報的道理。這樣有意挖掘材料內(nèi)涵,就會使作文具有一定的品位。又如,繪本《月亮的味道》講述了月光皎潔的夏夜小朋友和媽媽坐在陽臺上聊著生活趣事,聞著壇子里溢出的月亮味道,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和諧靜謐的美好境界,產(chǎn)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獲得精神享受與品位提升。由此可見,內(nèi)涵會使單純的故事得到升華,產(chǎn)生某種積極的育人意義。
(四)欣賞繪本情節(jié),掌握作文線索
線索是作文的主要構成。有了明晰的線索,一篇作文就會緊緊圍繞一條主線,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不紊地組織所有材料,給人緊湊的感覺,彰顯凝聚力,有利于主題體現(xiàn)。小學生缺乏寫作方法與經(jīng)驗,會認為材料越多越好,習慣簡單堆砌,甚至出現(xiàn)與主題毫不相干的材料,造成材料互不相干,影響主題表達,教師可以利用繪本進行相應指導。比如,繪本《大老虎與小老鼠》講述小老鼠偷食大老虎的食物,被抓住后以日后報答為條件求老虎放過自己。果然有一天,老虎被獵人擒獲了,綁在樹上等待被處理,哀嚎被小老鼠聽見了,它循著聲音找到落難的老虎,用牙齒咬斷繩索,老虎得救了。這是一則篇幅較長的故事,具有比較離奇的情節(jié),但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情節(jié)都緊緊圍繞小老鼠與大老虎的交往,沒有一處多余的材料,全篇結構緊湊,渾然一體。又如,繪本《好餓的毛毛蟲》講述毛毛蟲由出生到長大的過程,它的成長是一場復雜漫長的蛻變,最初狂吃,成長為胖蟲,隨后給自己建造小房子,咬破繭殼鉆出房子,最后變成一只漂亮的蝴蝶。教師要讓學生留意蛻變過程,這個過程不能人為隨意改變,只有在尊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適當?shù)乃囆g化處理,寫出令人信服的作文。明白了這一點,學生才能有意識地根據(jù)線索選取材料,避免廢話連篇的弊病。
三、結語
寫作文是一項相對苦澀的任務,缺少可寫的內(nèi)容、不會準確流利地表達、缺乏主題、材料矛盾等都是不可忽視的障礙。繪本以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及栩栩如生的彩圖為作文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語文教師在指導作文時一定要積極利用繪本實施教學,增強小學生的作文興趣。在此基礎上,進行選材、語言、線索、主題等方面的指導,讓學生喜歡上寫作文,掌握一定的方法,寫出令人滿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