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 劉恬甜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重視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人文情感的傳達。2022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和評價中要使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學會感受歷史情懷,使學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近幾年南通的歷史中考特別注重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注重學生在答題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以及題目設置過程中的情感表達。下面筆者就以南通中考試題為例,談談情感因素在中考題中的體現和體驗。
杰出的歷史人物,或體現了高尚的情操,或具有追求真理的偉大志向,或彰顯了優(yōu)秀的品格,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載體。從歷史人物入手,往往能以點帶線,串出歷史事件,理解歷史發(fā)展,形成歷史價值觀。如2016年卷第31題第(3)問:請你綜合上述材料,說說張謇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張謇作為南通人的驕傲和代表,在試題中呈現,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通過一段材料呈現張謇的創(chuàng)業(yè)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正是南通人民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精神的折射。當你走近這段歷史去感受人物的同時,他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就自然感染了你。
再如,2019年卷第11題,通過一幅漫畫《剪胡須》來認識彼得大帝。圖中的貴族身穿臃腫長袍,而彼得大帝身著西歐樣式的衣帽,手中的剪刀高高舉起,誓要剪去貴族長長的胡須。這讓彼得大帝的形象頓時栩栩如生。彼得大帝不僅僅是剪去貴族的胡須,而是在掃除封建的阻礙,學習西方,改革創(chuàng)新。這一傳奇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和突出的歷史功績躍然紙上,使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了解歷史人物的過程就是感同身受的過程。這樣的試題讓學生以歷史人物為榜樣,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崇高的人格品質。
由于歷史的“過去性”這個特點,講的是過去的事,無法再現,所以,要使學生有歷史的感覺、歷史的形象,使“過去”能在學生腦海中明顯再現,就需要借助歷史圖片。歷史圖片也是考試中表達歷史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圖片也分很多種,一種是真實歷史的再現。如2019年卷第2題,展示的是古代文物銅方量的圖片,并對這一文物進行了具體說明。通過文物可以實證商鞅統(tǒng)一度量衡。題目的考查角度非常有創(chuàng)意,通過一個小小的古代文物,一下拉近了歷史和現實的距離。圖片的展示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震撼,使學生對書本中商鞅變法的內容有了感官的認識。
另一種是歷史漫畫。如2017年卷第20題,是一幅漫畫《槍矛并用》。圖片形象地展示了19世紀60年代以后的清軍裝備。新式武器和傳統(tǒng)武器并用,圖片表達簡潔明了,大炮和長矛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征,傳統(tǒng)與現代并存,近代化的步伐在一步步向前邁進,新舊的沖突在國人心中碰撞,新舊武器的對比也正是國人情感沖撞的真實寫照。圖片是凝固的歷史,是對過去的折射和反映,但又能原汁原味地保留歷史面目。試題中利用歷史學科豐富的情感載體,幫助學生去感知、去想象、去體會,比說一堆大道理、堆砌歷史名詞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考試是通過文字形式來傳遞感情,所以文字的選取、運用和描述就顯得尤為重要。如2020年卷第22題,《上海洋場竹枝詞》曰:“最是稱奇一線長,跨山越海渡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飛傳倏忽詳?!北绢}用詩詞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現了當時中國出現的新鮮事物——電報。詩詞情感豐富,意境深遠,形象生動,語言精練,膾炙人口。通過詩詞的獨特魅力,從歷史的角度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認知??梢哉f詩詞就是歷史的情感見證。
再如2015年卷第32題(3)問:回眸抗日戰(zhàn)爭,讓我們重讀抗戰(zhàn)書信,緬懷民族英雄。材料展示了兩封抗戰(zhàn)英雄的書信:“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決不半點改變?!薄安还茉鯓?我們是要堅持到底。不管敵人怎樣進攻,我們準備不回到黃河南岸來?!弊謹惦m少,但字字鏗鏘有力,傳遞的民族精神、歷史的責任感震撼人心。學生能夠通過文字,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學會承擔社會責任,培養(yǎng)民族使命。
感悟類試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題型。此類試題往往以歷史事件為依托,要求總結歸納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認識,考查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2016年卷第32題第(3)問:林肯和羅斯福在國家的危難時刻,為美國和人類正義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據此,你認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是什么?這道題從對具體人物的認識,到歸納總結對一類人的認識,并能找到歷史人物和歷史發(fā)展之間的關聯。
再如,2019年卷第31題第(3)問,要求學生“展望未來,為2049年10月份某一天的《人民日報》擬寫一條社論標題,并說明理由”。這同樣是一道開放性問題,題目中的時間信息蘊含著答題思路。學生只需圍繞建國一百周年去暢談感受,歸納心得即可。表面看只是一個撰寫標題的題目,實質卻包含了崇高的愛國情感,讓學生通過題目去回顧百年中國的坎坷、發(fā)展、壯大、輝煌,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學生進行歸納概括提煉就是一個情感的升華,由此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知識這個載體,結合過程與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事物的看法和行為傾向,經過不斷的表態(tài),最終形成對事物穩(wěn)定的、基本的看法,伴隨人的一生。
一份試卷就是一份情懷。文字承載著難忘的歷史,也蘊含著歷史厚重的感情。學生做題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就是和歷史產生共情的過程。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精神能在試卷中有機融合,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確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真正體現歷史教學評價的核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