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天津市紅橋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天津 300402)
輸液在臨床上又被稱為打點滴或者是掛水,具體指的就是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將大劑量注射液輸入患者體內的一種治療方式,其注射液的劑量一般在100ml以上,常被包裝于玻璃瓶或者是塑料輸液瓶(袋)中,并不含有防腐劑與抑菌劑,屬于臨床應用較多的一種治療方法。在為患者實施輸液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輸液器實現(xiàn)滴速的科學、合理調整,使得藥物更加穩(wěn)定地進入患者體內,既可以補充液體、電解質,同時也可以糾正患者的各種癥狀、體征,為患者提供營養(yǎng)物質[1-2]。在臨床上,輸液這一治療方式的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在科學與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下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臨床最常用、直接且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輸液畢竟是一種治療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將藥物輸入患者體內,這一過程中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以及頭痛等相關的不良反應,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因為對輸入的某一種藥物過敏而出現(xiàn)過敏性休克,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且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就可能導致患者心腦血管以及呼吸系統(tǒng)等出現(xiàn)嚴重功能障礙,甚至可能會在較短時間內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對于輸液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的患者而言,做好及時、有效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急救護理占據(jù)著比較重要的位置,找到一種理想的急救護理方法至關重要[3-4]?;诖?,本研究將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輸液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的19例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分析了在輸液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患者急救時實施全面急救護理獲得的臨床效果,現(xiàn)作如下總結與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的納入時間起始于2019年1月,截止于2021年12月,共包括在我院接受輸液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的患者19例,所有患者均有面色蒼白、意識恍惚或喪失,以及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的臨床癥狀,同時部分患者出現(xiàn)了胸悶、呼吸困難以及高調吸氣性哮鳴音等相關體征,根據(jù)患者接受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例數(shù)為10例,對照組患者例數(shù)為9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有6例,所占比例為60%,女性患者有4例,所占比例為40%,患者年齡最大的為58歲,年齡最小的為19歲,平均年齡為(40.21±3.42)歲,其中青霉素過敏的患者有2例,頭孢類藥物過敏的患者有5例,喹諾酮類藥物過敏的患者有2例,過敏原因不明的患者有1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5例,所占比例為55.6%,女性患者有4例,所占比例為44.4%,患者年齡最大的為57歲,年齡最小的為18歲,平均年齡為(39.68±3.21)歲,其中青霉素過敏的患者有1例,頭孢類藥物過敏的患者有5例,喹諾酮類藥物過敏的患者有2例,過敏原因不明的患者有1例,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后可知,觀察組患者性別、年齡、過敏類型均與對照組患者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較為顯著的組間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兩組患者的搶救方法如下:在搶救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藥物包括濃度為0.1%的鹽酸腎上腺素、氫化可的松、間羥胺以及濃度為20%的葡萄糖、地塞米松和鹽酸異丙嗪,其中鹽酸腎上腺素的用藥劑量為0.5-1.0ml,用藥方式為皮下注射,間羥胺的劑量為40mg,與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250ml充分融合后進行靜脈滴注,濃度為20%的葡萄糖的劑量為20mg,用藥方式為靜脈推注,鹽酸異丙嗪的劑量為25mg,用藥方式為肌肉注射,同時也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針對性地給予呼吸興奮劑可拉明以及擴容藥物等進行對癥治療。
在為對照組患者實施急救護理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為常規(guī)急救護理,在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之后要立即停止藥物輸注,并協(xié)助患者就地選擇平臥,并讓其取休克體位,做好吸氧等常規(guī)操作,同時呼叫醫(yī)生,以更好地開展搶救工作。搶救操作完成后做好患者病情變化以及各項生命體征的密切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及時告知醫(yī)生并開展針對性的急救與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加用全面急救護理,具體的內容如下。
1.2.1 在發(fā)現(xiàn)患者有藥物過敏性休克反應之后,護理人員除了停止藥物輸注并協(xié)助其選擇合適體位之外,還要做好患者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在醫(yī)生到達現(xiàn)場之前要保持其呼吸道處于通暢的狀態(tài),將頭偏向一側并做好口腔內各種異物的及時、徹底清理,避免誤吸、窒息等相關情況的出現(xiàn)。
1.2.2 對于藥物過敏性休克患者而言,休克體位是非常重要的體位,其正確的體位為將患者的頭部適當抬高,角度在10°-20°左右,將下肢適當抬高,角度在20°-30°之間,并注意非必要情況下不能翻身或者搬運,及時開展吸氧,必要時可以開展氣管插管或者是氣管切開。
1.2.3 部分藥物過敏性休克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心跳驟停的情況,針對這一部分患者要及時開展胸外按壓,使用濃度為1%的腎上腺素開展心內注射治療,劑量為1mg,如果在10-15分鐘內并沒有獲得顯著的效果,則需要開展第2次注射,并及時補充血容量,方法為靜脈注射濃度為5%的葡萄糖或者生理鹽水,同時也要保證充分的營養(yǎng)供應,方法為輸注血漿與血清白蛋白,并調整好液體劑量與輸注速度,保證患者可以很好地適應。
1.2.4 保持患者靜脈通路的順暢非常重要,其可以保證各種搶救藥物得以及時、有效的應用,因此護理人員就要做好靜脈通路的護理工作,使其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同時,在開展搶救護理工作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保持沉著、冷靜,從容地面對每一項搶救操作,通過語言、肢體動作以及面部表情等安撫好有意識患者和所有家屬的情緒,避免家屬因為擔心患者病情而與醫(yī)護人員產生沖突,從而影響搶救工作更好地開展。
1.2.5 患者搶救工作完成后,護理人員依然還需加強對病房的巡視,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理指標與生命體征的變化,避免各種不良因素給患者造成二次影響與傷害。同時,在患者病情基本穩(wěn)定之后,護理人員也要做好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讓其知道搶救非常成功,所出現(xiàn)的藥物過敏性休克也不會對其日后的工作、生活等造成影響,不會導致各種不良預后的出現(xiàn),讓其對藥物過敏性休克有正確的認知,疏導其緊張、焦慮和恐懼的負性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讓其對恢復充滿信心。
1.3 評價指標 本次實驗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觀察、評價指標分別為血壓水平[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脈搏、每小時平均尿量以及急救護理滿意度。
急救護理滿意度的評價方法為發(fā)放醫(yī)院自制的急救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發(fā)放時間為患者搶救結束即將出院時,發(fā)放的對象為患者與家屬,由專門的護理人員站在中立的角度對每一個評價條目進行講解與說明,并進一步回答患者、家屬對調查問卷內容的疑問。調查問卷的最高分為100分,評分≥85分表示對急救護理非常滿意;評分≥65分,<84分表示對急救護理基本滿意;評分<64分表示對急救護理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收集本次實驗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簡單的整理之后將其錄入至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完成進一步的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資料的表示方法為百分數(shù)(%),檢驗方法為卡方(χ2),計量數(shù)據(jù)資料的表示方法為(),檢驗方法為獨立樣本t,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以P<0.05作為標準。
2.1 兩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壓、脈搏等生理指標水平更為平穩(wěn),每小時平均尿量明顯增多,兩組患者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水平比較
2.2 兩組患者急救護理滿意度比較 計算與比較兩組患者急救護理滿意度后可知,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存在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急救護理滿意度比較
輸液屬于臨床應用較多的一種治療手段,在運用這一方法實施治療的過程中,藥物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臨床用藥種類越來越多,藥物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大劑量用藥、用藥人群廣泛以及病情復雜等相關因素均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尤其是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其護理工作更加困難[5-7]。目前,在實施輸液治療的過程中,藥物不良反應時有發(fā)生,其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就是藥物過敏性休克,具體來說就是患者接觸或使用了有過敏反應藥物后所導致的一種休克情況,其來勢相對較為兇猛,臨床癥狀較為復雜,如果不能給予及時且有效的搶救,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身體損傷,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死亡的情況,因此,做好患者的及時搶救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搶救的過程中護理工作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8-10]。
相關調查研究[11-12]表明,對于輸液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的患者來說,想要獲得更好的搶救效果,最大程度地改善預后,挽救患者的生命,做好急救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常規(guī)急救護理工作僅僅是根據(jù)醫(yī)囑對各種藥物進行合理的應用,配合醫(yī)生做好搶救操作并實施患者的病情觀察,護理的內容相對較少,不具有人性化、針對性與系統(tǒng)性,無法滿足藥物過敏性休克患者的實際急救護理需求[13-14]。全面急救護理工作是在常規(guī)急救護理基礎上演變與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急救護理方法,其重點就是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與需要針對性地制定出護理計劃與流程,保證各項護理操作的全面落實,保證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護理和干預,為獲得更好的搶救效果提供了基礎。在為輸液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患者實施護理服務時,全面急救護理工作的應用保持了患者的呼吸道順暢,合理選擇了體位并避免了各種異常情況的出現(xiàn),為搶救工作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同時,也針對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心臟驟停等相關情況開展了護理與治療,及時補充血容量,保證了充分的營養(yǎng)供應,使得靜脈通路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此外,還給予了患者、家屬足夠的支持、安慰和鼓勵,在此基礎上也強化了患者搶救后的相關護理工作,為患者的更好恢復奠定了基礎[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血壓、脈搏等生理指標水平更為平穩(wěn),每小時平均尿量明顯增多,且急救護理滿意度明顯較高,兩組患者存在顯著差異,P<0.05?!边@一結果與劉琛[17]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進一步表明了對于輸液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患者急救來說,全面急救護理的應用效果與價值顯著,說明了其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急救護理方法。
綜上所述,對于輸液過程中出現(xiàn)藥物過敏性休克的患者來說,全面急救護理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急救護理方法,值得予以進一步臨床分析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