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明林,段昌華
(安康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2021年3月,國家發(fā)改委等20部門共同印發(fā)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 年版)》[1],要求城市居民及農村人群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提倡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和可持續(xù)。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要求增加農村地區(qū)的圖書、報刊、電視電影廣播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2],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高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實效性。農村不僅在經濟發(fā)展方面與城市存在一定距離,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農村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薄弱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履行的缺位與錯位,導致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呈現不平衡不充分態(tài)勢。傳統(tǒng)的家居生活模式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長期處于空心化,導致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存在明顯短板和差距,難以滿足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3]。務實界認為發(fā)展農村旅游,實現文旅融合可以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問題[4],依靠數字化手段可以有效提升供給效能[5]。理論界學者卻認為從公共治理角度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社區(qū)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6]27,[7],這些成果都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8]。然而,針對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尤其是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面的研究卻不多見。
基于此,本文以欠發(fā)達地區(qū)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安康市個案為例,通過實地調查、線上訪談、網絡調查、文獻研究方法,探討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實踐,在分析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成功經驗和意義基礎上,提出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實現路徑。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建設,有利于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地區(qū)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引領地區(qū)公共文化高質量發(fā)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由原文化部等提出,目前全國已公布4 批次建設名單,共117 個示范區(qū)。安康市于2021 年8 月被認定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以“三改革”“三培育”“三結合”為核心推動鄉(xiāng)村公共文化建設,正在逐步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關數據顯示,安康市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屬于西部典型經濟文化欠發(fā)達地區(qū)。安康市能夠成功入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說明其在公共文化服務和發(fā)展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實踐,尤其是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優(yōu)先發(fā)展現代公共文化,依靠文化軟實力來驅動地方經濟發(fā)展,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滿足的情況下,不斷提升物質需求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所以,以安康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為考察對象,探討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問題,為全國其他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文化發(fā)展提供實踐借鑒和理論參考。
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需要不同的供給主體參與和支持,從而實現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對安康市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進行調查和分析,得出了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及數量(不含地方政府機構及企業(yè)),如表1所示。
表1 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提與基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能夠有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改進,提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9-10]。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是指公共文化供給主體利用何種途徑和方式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重要的物質載體和途徑[11]。安康市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不僅有傳統(tǒng)“場館式”的線下服務以及廣播電視的線上方式,還創(chuàng)新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
3.2.1 “文化安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
“文化安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設計咨詢、服務、資源、社團、空間、旅游、直播以及志愿服務8個功能版塊,具有參與公共文化活動、觀看公共文化直播、共享文化信息資源、預約公共文化場館、參加社會志愿活動以及宣傳文廣信息等服務功能。該平臺面向安康市所有縣區(qū)的農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利用移動端和PC端進行24 小時線上訪問,連接“文化安康”微信公眾平臺,打通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最后“一公里”,豐富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線上供給。
3.2.2 安康公共文化云
安康公共文化云基于陜西公共文化云,生成了“安康公共文化云”平臺,平臺設計“服務、惠民、旅游”3 個功能區(qū)。“服務”菜單具有參與公共文化活動、預約使用文化場館以及了解文旅公共信息的功能;“惠民”菜單主要提供圖書借閱、文藝培訓、好書推薦、信息分享等服務;“旅游”菜單主要提供景區(qū)資訊、熱門景點推薦、旅游路線規(guī)劃等服務,有效實現公共文化和鄉(xiāng)村旅游高度融合。
通過實地訪談以及網絡數據挖掘,對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進行分析,在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qū)過程中形成了“文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模式。
3.3.1 文化+活動
依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 年版)》[12]的要求,安康市形成了“文化+活動”的公共文化供給模式,供給內容包括文藝賽事、公益演出、文化講座、文化展覽、藝術培訓、讀書活動、體驗互動、文藝表演8個方面。舉辦了“安圖姐姐講故事”及“親子讀書會”面向青少年兒童的閱讀推廣活動;“百千萬”文藝人才培養(yǎng)工程為代表的文化服務與管理人才培訓;“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鄉(xiāng)村、進社區(qū)的文化展覽等。
3.3.2 文化+空間
以“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為代表的“總分館制”下的傳統(tǒng)“場館式”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滿足了農村居民圖書文獻及公共文化信息需求,保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基本量。
以“鎮(zhèn)綜合文化站”“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地方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面向農村居民提供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了農村居民公共文化基本需求。
以“數字閱讀體驗館”“科技館”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滿足了農村居民對新興信息科學與技術的需求,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增量。
以“樅嶺村史館”“家風館”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陣地,傳承、挖掘和發(fā)揚傳統(tǒng)優(yōu)秀家教、家訓、家規(guī)文化,促進鄉(xiāng)風文明,助力鄉(xiāng)村文化振興。
以“非遺展覽館”“蠶桑博物館”為代表的主題博物館,將傳統(tǒng)文化與地方經濟發(fā)展相融合,挖掘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新時代價值,增加農村居民文化自豪感。
3.3.3 文化+直播
利用新一代移動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社交網絡、直播平臺等信息與通信技術,形成了“文化+直播”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形成了以“文化大舞臺”“村晚”“戲曲進鄉(xiāng)村”“快閃朗讀”為代表的鄉(xiāng)村公共文化直播活動,讓廣大村民能夠利用移動智能終端(如智能手機)24 小時在線訪問,提升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
3.3.4 文化+社團
政府性公共文化機構:公共文化機構下轄的文化社團組織,提供普惠性、非排他性公共文化服務,以政府經費支持及部分演出收入來支撐社團的運營和發(fā)展。
公益性公共文化組織:由廣大人民群眾自發(fā)組織形成的文藝社團、文藝協(xié)會及文藝學社,團隊成員基于共同興趣愛好而形成,組織管理比較松散,利用閑暇時間開展文化活動。
地方性公共文化企業(yè):公共藝術培訓機構及盈利性文化管理服務企業(yè),保證了公共文化產品的市場化供給,彌補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不足。
3.3.5 文化+美食游
地方美食與地域特色文化相融合,搭載地方旅游資源,形成了文旅融合下的“文化+美食游”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依靠“文化安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以圖文視頻的方式傳播地域特色傳統(tǒng)美食制作工藝,嫁接地方旅游資源,將品嘗地方傳統(tǒng)美食、觀賞地域旅游景點、供給公共文化服務進行文旅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
地方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是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重要來源和支撐[13]。公共文化服務作為一種公益性、普惠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務,市場主體針對收益不高且不愿供給的公共文化服務及產品,則需要地方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或產品來彌補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市場供給的短缺與不足,地方政府購買現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則成為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重要形式。地方政府購買現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作為面向人民群眾的一項惠民性工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14]。調查得出,安康市政府2017年至2022 年地方財政項目采購支出用于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數量(如表2所示)。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一項社會性公益事業(yè),主要依靠地方財政撥款以及部分自籌資金的方式來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的經費問題。依據安康市地方政府年度財政資金投入和支出情況(如表3所示),得出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投入資金情況。
表3 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撥款金額(2017—2022年)
“安康模式”是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典型創(chuàng)新范式,尤其是在欠發(fā)達地區(qū),以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為驅動力,實現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滿足了農村居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促進了農村公共文化的現代化發(fā)展。
(1)以《公共圖書館法》為指導,安康農村地區(qū)形成了以市、區(qū)(縣、縣級市)、鎮(zhèn)(鄉(xiāng))、村四級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以及文化服務中心的“總分館制”運行模式,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制度創(chuàng)新,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提供制度保障。
(2)在安康地方政府主導下實現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供給內容多樣化、供給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以及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打造“文化+”供給模式,促進了安康農村地區(q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3)建設了“文化安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搭建了安康公共文化服務云,實現了圖書文獻資源的數字化、文化活動開展的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的智能化、文化信息傳播的廣泛化、數字服務平臺使用的便捷化,提升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性、有效性和可及性。
(4)建設了“安康閱讀吧”(24 小時自助圖書館)及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場館(所)的數量上實現全覆蓋,完成了“搭臺子”工作,提升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可及性,打通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最后“一公里”。
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廣大農村居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已經難以適應日益增長且不斷豐富的物質需要[15]。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需要政府主導、社會團體參加、企業(yè)組織參與、其他社會主體共同支撐的多元化供給力量。為提升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質量,需要夯實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力量[16]。政府主導模式下提供基礎性和兜底性公共服務;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提供公益性和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務;企業(yè)組織提供競爭性和營利性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青聯(lián)、殘聯(lián)以及婦聯(lián)等社會團體提供功能性公共文化服務;高等院校等機構協(xié)同供給資源性公共文化服務;鄉(xiāng)村文化理事會、“五老”及“鄉(xiāng)賢”提供其他多源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網紅宣傳和推廣公共文化,農村居民主動獲取和利用公共文化信息,促進各供給主體跨域聯(lián)動、協(xié)同合作、信息共享,保證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總量,優(yōu)化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存量,提升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增量。
(1)地方政府。充分發(fā)揮地方政府在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導性作用,以“項目制”或“PPP”等模式向公共文化服務型企業(yè)引入和購買基礎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17],滿足農村居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保證基本供給[18]。地方政府應該不斷加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將公共文化發(fā)展與服務的財政經費納入本級政府預算,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資金正常運轉。
(2)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以及美術館等公益性事業(yè)單位組織要積極面向農村居民開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逐漸轉變公共服務觀念,從被動式向主動式邁進[19]。針對各鄉(xiāng)鎮(zhèn)公共文化服務成熟程度,各級文化服務管理機構要制定面向本地區(qū)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和規(guī)范,并且要區(qū)別于城市社區(qū),保證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可操作性。
(3)工會、青聯(lián)、殘聯(lián)以及婦聯(lián)。工會、青聯(lián)、殘聯(lián)以及婦聯(lián)等單位要根據管轄及服務區(qū)域不同群體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制定面向農村留守兒童、農村大齡青年、農村婦女、殘疾人以及其他社會弱勢群體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規(guī)范,發(fā)揮自身在聯(lián)系農村人民群眾以及幫扶弱勢群體方面的優(yōu)勢,滿足本地區(qū)弱勢群體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提高供給的覆蓋面、均等化和平衡性,保證供給的精準性和可及性。
(4)公共文化服務協(xié)會、文化公益性組織、地方志愿服務機構。公共文化服務協(xié)會、文化公益性組織、志愿服務團體要積極發(fā)揮社會志愿服務職能,通過政策、規(guī)章、制度、措施等來激勵社會團體組織參與及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和推廣公共文化信息,提升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20]。
(5)地方高等院校。地方高等院校作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應發(fā)揮在文獻資源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提升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多元化。高校具有社會文化服務功能,尤其地方高校應該以服務地方文化經濟社會服務發(fā)展為己任,積極動員和號召具備一定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的地方高校及其組織機構參與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建議地方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大中專院校)與其校舍所在的地級市人民政府或區(qū)(縣)人民政府進行合作,共建共享文獻信息資源,搭建地方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共同組建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進而提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硬實力。
(6)“文化網紅”。培育一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網紅”。“鄉(xiāng)村網紅”通過公共文化賦能,增加“鄉(xiāng)村網紅”的文化附加值,將“鄉(xiāng)村網紅”轉變?yōu)椤班l(xiāng)村文化網紅”。依靠國家“鄉(xiāng)村網紅”培育計劃,培養(yǎng)一批欠發(fā)達地區(qū)“鄉(xiāng)村文化網紅”,將“鄉(xiāng)村文化網紅”培育成“鄉(xiāng)村公共文化志愿者”,宣傳農村傳統(tǒng)文化,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涵,推廣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公共服務價值,從而夯實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內容。
(7)鄉(xiāng)村文化理事會、“五老”及“鄉(xiāng)賢”。要積極調動鄉(xiāng)村文化理事會、“五老”以及“鄉(xiāng)賢”的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作用與價值,發(fā)揮農村地區(qū)文化名人傳承地區(qū)傳統(tǒng)公共文化以及發(fā)揚現代公共文化的作用。在地緣關系紐帶中來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親和力和可接受性,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性和可及性,讓農村弱勢群體能夠接受均等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
首先,地方文化服務機構要深入調研,根據風土民俗特征和農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體系。從“訂單式”向“菜單式”轉變。依據農村居民喜好程度和需求特征,編制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內容清單,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可操作性。此外,根據各鄉(xiāng)鎮(zhèn)公共文化發(fā)展情況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現狀,編制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實施方案,并制定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保障措施。
其次,根據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條件,將文化活動開展、公共文化信息推廣、文化產品供應和開展其他公共文化服務4個方面有機組合起來。在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的同時,將公共文化信息推廣和文化產品供應進行多元、多層、多維的功能推進和協(xié)同實施,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效率。
最后,地方政府要增撥公共文化服務財政資金,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資金投入,尤其要向資金投入少、服務效果好、供給效率高、人民群眾滿意度好的服務項目傾斜,在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果,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基本量。
首先,以“場館式”傳統(tǒng)公共文化服務為基礎,保證農村居民能夠利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以及美術館等獲取現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滿足其對圖書文獻等公共服務信息的基本需求。此外,將館藏紙質文獻資源以及地方傳統(tǒng)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21],依靠VPN等遠程訪問技術,讓廣大農村居民能夠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全天候在線訪問數字資源,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價值與魅力[22]。
其次,利用新一代移動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VR、社交網絡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搭建覆蓋全地區(qū)的現代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將地區(qū)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可視化,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利用智能終端,全天候進行訪問和享用?;谑〖壒参幕?,搭建地方公共文化云,融合信息資訊、活動開展、藝術賞析、培訓講座等內容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實現不同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精準配置,降低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成本,提升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效能[23]。
最后,發(fā)揮微信、QQ、抖音、快手、B站等在農村地區(q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中的宣傳和推廣作用。保證農村基本網絡全覆蓋,依靠社交網絡以及短視頻平臺的宣傳,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不斷擴大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受眾人數和覆蓋面。
5.4.1 精準化供給
首先,要充分利用農村社會與文化大數據,分析和融合農村傳統(tǒng)公共文化存量、公共文化現狀以及公共文化地理分布,預測未來基本發(fā)展態(tài)勢。依靠公共服務大數據挖掘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現狀、存在的不足以及短板,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生成與融合,為地方政府部門的科學決策提供支持。其次,利用農村人口大數據,分析農村人口尤其是農村常住居民的數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情況、收入情況。還應掌握農村居民居住分布情況、交通情況、常用出行工具以及家庭人員組成。相關管理部門可借助一定的數學分析模型以及仿真工具,分析人口學特征下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不同影響因素,趨利辟害。最后,利用公共文化服務大數據,掌握農村現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場地及設備配置情況、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主要方式、供給類型、供給內容以及農村居民參與情況。利用調查問卷等方式,進一步了解農村居民對現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滿意程度,依據反饋結果,調整公共政策施政方向以及內容,從而提升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精準度以及可及性。
5.4.2 協(xié)同供給
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主體需要聯(lián)動、合作和協(xié)同,形成一支政府主導、社會團體參與、企業(yè)組織參加、其他社會主體支持、農村居民自主參與的多元化供給力量。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需要不同供給主體之間的協(xié)同,尤其要實現各供給主體之間的信息聯(lián)通[6]32,促進各主體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信息的共享,防止公共資源的浪費和重復建設。此外,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各主體均具有不同的公共價值追求和實現目標,協(xié)調各主體之間的不同利益追求,求同存異,保證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利益的有效協(xié)同和平衡。
5.4.3 跨層供給
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質量提升不能僅依靠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推進和調控,還需跨越和突破不同行政機構、不同市場主體以及不同社會組織之間的壁壘。對不同層級、不同主體、不同組織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進行跨域合作聯(lián)動,對區(qū)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進行融合,對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進行全要素配置,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進行整合與聚類,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供給質量和供給能力。
本文以安康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為例,探討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實踐,從增加供給主體力量、夯實供給內容、創(chuàng)新供給方式以及優(yōu)化供給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質量實現路徑,可為提升欠發(fā)達農村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質量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