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晶
(漳州市長泰區(qū)植保站,福建 長泰 363900)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俗稱秋粘蟲,屬鱗翅目夜蛾科,來源于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具有食性廣、繁殖力強、遷飛能力強、危害程度大等特點,是重要的農業(yè)害蟲[1]。自2019年1月入侵我國云南,草地貪夜蛾迅速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全國多個省市縣區(qū)蔓延擴散[2]。目前已知草地貪夜蛾常見寄主有玉米、水稻、甘蔗、花生、高粱、甜椒等[3]。2019年2月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勐班鄉(xiāng)首次發(fā)現草地貪夜蛾為害甘蔗幼苗[4],4月中旬,德宏州隴川縣也發(fā)現該蟲為害甘蔗苗,被害株率達30%~40%[5]。隨后在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地也相繼發(fā)現該蟲為害甘蔗,給甘蔗生產帶來巨大危害[6]。2019年5月首次發(fā)現草地貪夜蛾為害玉米之后,玉米便成為草地貪夜蛾在長泰區(qū)的主要寄主植物[7],次年5月首次在長泰區(qū)甘蔗苗上發(fā)現草地貪夜蛾為害,而后在長泰區(qū)均可見草地貪夜蛾為害苗期甘蔗。
自2020年以來,長泰區(qū)甘蔗種植面積逐年增多,年種植面積達93.38 hm2,其中以陳巷鎮(zhèn)西湖村黃金果蔗為主,果蔗逐漸成為當地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做好甘蔗上草地貪夜蛾的監(jiān)測與防治意義重大。此前福建地區(qū)的草地貪夜蛾防控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玉米上,在甘蔗上鮮有報道。為系統掌握草地貪夜蛾在甘蔗上的發(fā)生特點和危害規(guī)律,筆者連續(xù)3年開展了甘蔗田草地貪夜蛾成蟲和幼蟲的發(fā)生動態(tài)和為害情況調查,進行了藥劑防治試驗,以期為長泰區(qū)科學有效地開展甘蔗草地貪夜蛾防控提供理論參考。
試驗地設于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qū)陳巷鎮(zhèn)閩圓家庭農場(北緯24°39′54″,東經117°46′28″),海拔32.1 m,面積1.3 hm2。試驗地土壤為沙壤土,pH值7.1,地勢平坦,肥力中等,集中連片種植,行距1~1.1 m,常規(guī)管理。
1.2.1 成蟲
調查于2020-2022年5~8月份進行。在甘蔗苗期至拔節(jié)伸長期,隨機抽取一個田塊,放置3個船型誘捕器,搭配橡皮頭誘芯載體,誘芯由漳州市英格爾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苗期誘捕器呈正三角形放置,間距至少30 m。拔節(jié)伸長期為方便觀察操作,誘捕器沿田埂放置,間距至少30 m。每15 d更換一次誘芯,每7 d更換一張粘蟲板,記錄每周誘捕到的成蟲數量,蟲量大時每3 d更換一次粘蟲板。
1.2.2 幼蟲
在甘蔗苗期至拔節(jié)伸長期,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成行連續(xù)調查20株,仔細觀察甘蔗植株是否受害,心葉和葉鞘內是否隱藏幼蟲,記錄為害狀、幼蟲數量和被害株數,每7 d調查一次。
1.3.1 試驗設計
選擇草地貪夜蛾為害較嚴重的同一塊蔗田,選用農業(yè)農村部推薦藥劑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200 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茚蟲威懸浮劑、5.7%甲維鹽水分散粒劑+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溶性粉劑等幾種藥劑進行防治試驗。試驗共設置5個處理,4個藥劑處理,1個空白對照(表1),每處理4次重復,每個處理區(qū)50 m2,四周設保護行。藥劑采用二次稀釋法,按畝用量與清水配成藥液,采用3WBD-20型電動噴霧器均勻噴施甘蔗的心葉處,每個處理噴施藥液4 L。分別調查各處理區(qū)藥前、藥后1 d、藥后3 d、藥后7 d幼蟲數,定點定株調查,調查方法同1.2.2,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
表1 試驗處理設計及藥劑信息
1.3.2 天氣情況
試驗于2022年7月14日進行,試驗當天多云,試驗期間最高氣溫34~38℃,最低氣溫25~28℃,天氣為多云或晴。
根據調查記錄草地貪夜蛾的平均誘蛾量、蟲口密度和被害株率,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以Excel軟件、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取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
蟲口減退率(%)=
防治效果(%)=
調查發(fā)現,草地貪夜蛾幼蟲主要為害苗期甘蔗,取食甘蔗苗葉片、生長點和莖基部,在田塊邊緣和中央都可見草地貪夜蛾為害,且世代重疊嚴重。低齡幼蟲主要取食心葉葉肉,留下一層薄膜,形成半透明狀窗口,4~6齡幼蟲啃食葉片,造成葉緣缺刻、孔洞或排孔,殘留大量潮濕鋸屑狀新鮮糞便,嚴重時可取食大部分蔗葉葉肉,僅剩葉脈,影響蔗株生長?;蜚@蛀心葉,甚至咬斷心葉生長點,造成枯心苗(圖1)。草地貪夜蛾隱蔽性較強,為躲避高溫、強光,白天幼蟲可隱藏在甘蔗心葉中,根淺表層土壤中也可查見部分幼蟲。
圖1 甘蔗上草地貪夜蛾為害狀
監(jiān)測期內最高日平均誘蛾量分別為2020年5月27日7頭/誘捕器、2021年6月17日7.33頭/誘捕器和2022年7月28日11.33頭/誘捕器。幼蟲蟲口密度和被害株率基本呈先緩慢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20年和2021年均于5月下旬開始為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達到高峰,8月中下旬為害率逐漸降低至不再為害,2020年和2021年蟲口密度最高可達4.4頭/百株和5.6頭/百株,被害株率最高可達6.0%和7.6%。2022年幼蟲始見日分別較2020年和2021年推遲13 d和20 d,6月上旬末才出現幼蟲為害,7月下旬才出現成蟲高峰,8月上中旬才出現為害高峰,蟲口密度和被害株率最高可達9.6頭/百株和12.0%,為三年來最高,且為害持續(xù)期最長,8月下旬仍可見較高為害率(圖2)。
圖2 長泰區(qū)甘蔗田草地貪夜蛾發(fā)生動態(tài)圖
不同藥劑處理后1 d、3 d、7 d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均較好(表2)。藥后1 d和3 d,200 g/L氯蟲苯甲酰胺SC處理速效性最好,15%茚蟲威處理的防效相對低些。藥后7 d,供試藥劑的防效均仍高于86%,200 g/L氯蟲苯甲酰胺SC和5.7%甲維鹽WG+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的防效仍高于93%,說明藥劑持效性較好。
表2 不同藥劑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比較
草地貪夜蛾在甘蔗上的為害高峰期主要集中于6~7月,此階段,長泰區(qū)冬春玉米大部分已采收,草地貪夜蛾的田間寄主較少,甘蔗又處于苗期至拔節(jié)伸長初期,故草地貪夜蛾在甘蔗上的為害率較高,這與孫東磊等[8]的調查結果相似。7月中下旬后由于甘蔗進入拔節(jié)伸長期,甘蔗葉片對草地貪夜蛾的適口性降低,甘蔗上的為害率也隨之降低,8月份之后秋玉米大面積種植,草地貪夜蛾轉移到秋玉米田為害,不再為害甘蔗。甘蔗伸長期后期即使有草地貪夜蛾幼蟲,也主要集中在甘蔗分蘗的幼苗上,對甘蔗產量不造成影響。2022年由于氣候特殊,1~3月氣溫較往年偏低,陰雨天氣多,甘蔗種植時間較往年推遲近一個月,4月上旬才陸續(xù)種植;5~6月份,雨日雨量偏多,氣溫偏低,不利于草地貪夜蛾發(fā)生與蔓延,草地貪夜蛾在甘蔗上的為害也較往年同期輕;7~8月份之后氣候回暖,本地蟲源羽化繁殖加快,草地貪夜蛾在甘蔗上進入為害高峰期,并維持較高為害率。
甘蔗為禾本科甘蔗亞族甘蔗屬作物,原產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甘蔗生長過程中,甘蔗病蟲害的發(fā)生及產量損失與甘蔗的田間管理技術密切相關[9]。目前我國用于甘蔗田防治草地貪夜蛾的專用藥劑較少,國內外蔗區(qū)主要參考玉米上草地貪夜蛾的綜合防治模式,采取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農業(yè)防治等常規(guī)手段[10]。根據農業(yè)農村部推薦使用的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用藥[11],本文在甘蔗上開展不同藥劑對草地貪夜蛾防治效果比較試驗,試驗結果表明供試藥劑對草地貪夜蛾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200 g/L氯蟲苯甲酰胺SC在速效性和持效性方面均較好,在蔗田應急防控草地貪夜蛾時可選用。在甘蔗苗期至拔節(jié)伸長期預防時,推薦選用生物農藥組合5.7%甲維鹽WG + 32 000 IU/mg蘇云金桿菌WP。
根據“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早期預防和低齡幼蟲防治時可優(yōu)先選用生物農藥,對于高齡幼蟲和發(fā)生程度較重的田塊采用化學藥劑防治。防治時要抓住草地貪夜蛾低齡幼蟲防治的最佳時期,同時根據害蟲習性,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對防治田塊實施噴藥防治,藥劑噴灑要突出甘蔗心葉[12],同時要注意輪換使用藥劑,避免產生抗藥性。在甘蔗苗期至拔節(jié)伸長期,利用性信息素誘集,如設置船型誘捕器或桶型誘捕器,搭配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誘集草地貪夜蛾雄蟲,降低交配率,減少繁殖基數,降低田間產卵量。燈光誘殺和糖醋液誘殺也可作為物理防治草地貪夜蛾的主要措施。
雖然草地貪夜蛾對苗期甘蔗時有較高為害率,但只要遵循“治早治小、全力撲殺”的防控策略,將防治關口前移,重點做好苗期至拔節(jié)伸長期的監(jiān)測與防控,確保早發(fā)現早防控,注重開展統防統治,盡量壓低蟲口基數,最大限度減少本地蟲源基數,防止蟲情蔓延,即可最大程度降低為害損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