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馬石是古代官署與達官貴人府邸常有的石質實用兼裝飾性踩踏上下馬石梯,而拴馬樁是古代上至官署下至百姓家常有的實用兼裝飾性石雕。在騎馬代步時代,科學不發(fā)達的封建社會拴馬樁不僅具有實用性,同時兼具鎮(zhèn)宅祈福的作用。拴馬樁隨著時代發(fā)展,其樁頂?shù)牡窨绦蜗蟛粩嗟刈兓l(fā)展,質樸變化的人、獸形象,在包羅萬象的民族文化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藝術內(nèi)涵。樁頂精美的雕飾,既蘊含著民間智慧,又透露出古人的百態(tài)心聲。拴馬樁是研究古代不同時期政治文化、建筑裝飾、文化藝術、民族關系及地方風土人情的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關鍵詞:拴馬樁;上馬石;樁頂
上馬石是古代官署及達官貴人府邸常有的石質裝飾物,而拴馬樁則是古代官署、達官貴人府邸及尋常百姓家都常有的一種實用兼裝飾性石雕。上馬石與拴馬樁起源于何時無從考證,上馬石至少自元代起就有;而拴馬樁在清乾隆年間,石刻拴馬樁已相當普遍,衙門、驛站、民宅、商鋪等均立有拴馬樁。
在我國古代北方,拴馬樁石雕藝術品非常普遍,陜西渭北一帶曾是拴馬樁的主要生產(chǎn)地,其石雕藝術品精彩紛呈、品種繁多。澄城縣分布尤為密集,其數(shù)量、品種和精湛工藝在全國聞名遐邇。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以馬代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后,拴馬樁變得越來越少,目前拴馬樁已經(jīng)成了稀有之物。筆者經(jīng)過多方資料搜集,整理了一些有關上馬石與拴馬樁方面的相關資料,通過梳理研究,以供對上馬石與拴馬樁有共同愛好的同仁參考借鑒。
一、上馬石的結構與寓意
元代馬祖常曾寫過一首《過故相宅》詩:“瓦墜當檐燕不來,白頭老妾賣花栽。舊時小吏今身貴,羞近門西上馬臺?!碑斈暝窃紫嚅T下的小吏如今已經(jīng)顯貴,在路過時有意回避從相宅門前經(jīng)過。上馬臺,指的是故相門前擺放的上馬石。清代福格在《聽雨叢談·馬臺石》中記敘:“京師閥閱之家,門外置石二塊,形如疊幾,謂之馬臺石,又曰上馬石。”按《周禮·夏官司馬·隸仆》載:“王行,洗乘石”,并注釋,“王所登上車之石?!庇纱丝梢?,上馬石已經(jīng)存在了很長時間。通過這些記載也可看出,上馬石結構為臺階式石塊,其實用價值就是輔助人上馬下馬。內(nèi)鄉(xiāng)縣衙博物館儀門前有一上馬石,位于中間甬道、儀門前一側,呈三步梯結構,兩側雕刻水草、蓮花圖案。據(jù)相關文獻記載,古代官府,文官到儀門前要下轎,武官到儀門前要下馬,置上馬石于此,借上馬石登臺上馬比較便利。
在以馬為主要代步工具的時代,達官貴人府邸大門前擺設上馬石,既有一定的實用性,同時又兼具裝飾性,既可以使門前建筑顯得氣派,又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身份高貴。《吉林民居》一書對上馬石進行過介紹,指出只有二品以上官員府邸大門口方可進行設置。上馬石也叫下馬石,或為拐角形石塊,或為階狀形石塊,常設置在大門兩側,供人上馬下馬、踩踏方便。上馬石四周多雕刻云紋圖案,云紋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中的重要裝飾,既是對云的圖騰崇拜,也是追求“氣韻生動”的一種表現(xiàn)。古代達官貴人等顯貴人家住宅多為四合院結構,上馬石、大門、影壁遙相呼應,這些建筑附屬物既增加了門前空間的富麗,又彰顯著門戶主人的身份地位。河南鞏縣宋神宗陵有一上馬石,形狀為斜坡三階結構,立面雕刻著云龍浮雕,透露出皇家的氣派與尊貴。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也繪有上馬石,設置于大門前一側,同樣是斜梯面,石上有人坐。由此可見,上馬石經(jīng)過發(fā)展,又從不同側面成了達官顯貴人家的一種標識物。
二、拴馬樁的形制與特點
上馬石用于輔助人踩踏上馬,而下馬之后往往要拴馬,于是拴馬樁就成了門前的另一道景觀。相聲《夸住宅》中曾說,門口有四棵門槐,有上馬石和下馬石,以及那拴馬的樁子??溥^上馬石,再夸拴馬樁。
拴馬樁又稱為“拴馬石”“望樁”“樣樁”“看樁”等,通常豎立于大門外一側,也有在大門外呈對稱形式設置。古代官署既有設在大門外的,也有設在大門內(nèi)的,但一般都在大門與儀門之間。拴馬樁可分為樁頂、樁頸、樁身和樁根四個部分:樁根多為粗坯,埋入地下以固定拴馬樁;樁身多為長方形,表面以橫格、斜格或席紋式樣排鑿,使其不至于顯得單調,往往以簡練、粗獷、雄壯、渾厚的藝術風格呈現(xiàn),有的拴馬樁樁身還浮雕卷草、云水紋、蓮花等圖案,使拴馬樁更顯華麗;樁頸是拴馬樁樁身與樁頂之間的連接部分,多數(shù)樁頸與樁身不一樣,如樁身為長方形,而樁頸為圓形;樁頂多為人物或動物造型,也是拴馬樁雕刻最為精彩的地方。拴馬樁多在樁頸或樁頂之間的連接處開鑿出能夠系繩拴馬的空間,既使拴馬樁渾然一體,又達到了實用的目的。拴馬樁使人關注并驚嘆的正是拴馬樁樁頂富有拙樸、渾厚、詼諧的雕刻藝術。
拴馬樁樁頂?shù)牡窨淘煨褪撬R樁的精髓和靈魂,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其雕刻技法多種多樣,圓雕、浮雕、線刻等不同表現(xiàn)手法、各種技法巧妙應用,相得益彰。一些拴馬樁采用“因材施雕”的工藝方法,呈現(xiàn)出漢代的特點。由于受雕刻工具限制,以及當時人們審美思想的影響,在雕刻時運用巧妙的藝術思維進行構思,采用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手法,依石擬形,就石勢而雕造,并綜合運用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雕刻技巧,不過分強調細部刻畫,也不采取透雕的造型,而是形成漢代雕刻普遍表現(xiàn)出的簡練、粗獷及渾厚藝術風格。樁頂?shù)窨虄?nèi)容更是復雜多樣,具有不同的人物和動物造型,最常見到的是單人、單獸,更有人與獸、獸與獸的組合。動物造型主要以獅子、猴、象、麒麟、駱駝、虎居多,甚至一些精湛的拴馬樁雕刻更是涉及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傳統(tǒng)劇目等廣泛題材。石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不似之似”哲學思想影響下,經(jīng)過古人的不懈努力,不斷探索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創(chuàng)作之路,由于石材本身形態(tài)變化多樣,于是人們在創(chuàng)作拴馬樁時不斷地在“巧”字上下功夫,通過構思和設置,使樁頂呈現(xiàn)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還于自然的藝術加工理念,達到巧奪天工的目的,并把主題思想蘊含于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
三、拴馬樁的歷史與價值
自人類馴化野生動物以來,原始生產(chǎn)力得到進一步的解放。馬為六畜之首,《周禮·夏官》載:“周天子有閑(御廄)十二,馬六種(即種、戎、齊、道、田、弩)?!别B(yǎng)馬業(yè)既盛,馬政亦隨之健全。立樁拴馬,有圖可考者,可見唐代韓幹《照夜白圖》,繪玄宗所愛寶馬,不甘被縛于立樁,作奮力掙脫狀。此拴馬樁為多棱柱形,樁上銜鐵環(huán),平頂無飾,究竟是木質還是石質難以分辨。北宋佚名《百馬圖卷》繪有13個拴馬樁,樁身為圓形修飾,呈現(xiàn)出棒槌狀形態(tài),似從唐式樓閣欄桿的望柱甚至更早的“表木”演變而來。元代任仁發(fā)《飼馬圖》繪槽頭六棱立柱,柱頂飾仰蓮及槌狀團云,基本接近石樁。三圖所繪皆官方規(guī)制,造型由簡而華??梢娏端R,古有遺制。
內(nèi)鄉(xiāng)縣衙博物館儀門與大門一側保留有10個拴馬樁,多為灰青石制成,通高大約220厘米。拴馬樁置于儀門西南方位,有兩個原因:一是使用便利。根據(jù)古代官府規(guī)定,武官到儀門前要下馬,下馬之后可以在此順手拴馬;二是辟邪鎮(zhèn)宅。在生產(chǎn)力低下、科學不昌明的封建社會,人們無力改變的天災人禍是中國辟邪文化滋生的土壤。在古人心中,天然的石材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按中國建筑學風水原理和傳統(tǒng)陰陽學說,以主要建筑為核心的西南方位是整個建筑群的坤位,此位屬陰,為兇位。而門在古代是保障建筑風水生氣的樞紐,“和氣則致祥,乖氣則致戾”,按方位符辟邪鎮(zhèn)宅,立“泰山石敢當”于兇位,即可達到避兇驅邪的目的。西漢黃門令史游《急就章》,唐代顏師古注釋說:“敢當,所向無敵也?!彼未跸笾凇遁浀丶o勝》中指出,石敢當用來“鎮(zhèn)百鬼,壓災殃”,可使“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強”。而內(nèi)鄉(xiāng)縣衙監(jiān)獄在外墻設置拴馬樁,也有其辟邪鎮(zhèn)宅的道理。
四、拴馬樁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nèi)涵
拴馬樁的生產(chǎn)者與創(chuàng)造者,既是樸實的石匠,又在長期的生活中對本地鄉(xiāng)土俚俗和民間文化極為熟稔,真實的生活感受和文化影響為他們進行拴馬樁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使得對拴馬樁石刻作品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包羅萬象的宏富。表現(xiàn)在樁頂人物造型中,以各式各樣的騎獸者為最多。由于坯頭截面與石質材料形狀不同,樁頂人像也呈現(xiàn)出幾種不同的“勢”,有的自然端坐,有的俯身下沖,有的直立獸身,有的斜倚跨立。人像胯下的獸類,以獅為多,余者為猴、麒麟、猞猁或蟾蜍。騎手多駕鷹、獅,獸常表現(xiàn)出與人親昵狀。騎手頭頂有戴盔帽的,帽有螺式尖小帽、圈頂帽、喇嘛帽,有纏帕的,有挽髻的,還有留長辮的。身上裝束,有的披甲穿著長袍、有的著闊袖長衫。塑造的人物動作及附屬物,手中執(zhí)鞭、抱彈琵琶、手捧如意、手托寶瓶、懷抱月琴、斜拿煙斗,徒手或雙手捉獅耳,單手扶帽檐,單手捉象耳,單手捉麒麟嘴等。不騎獸的人物形象,有坐在蓮花上或石鼓的兒童、腆肚老漢、叼煙斗者、長須老翁,他們露齒狂笑、閉目呆笑、托腮思考,還有戲獅人、唿哨人等,世相百態(tài),可謂應有盡有。
拴馬樁樁頂人物造型多為胡人,深眼窩,高鼻梁,大絡腮胡子,頭上纏著長布。一種說法是胡人善于放牧又勇猛善戰(zhàn),樁頂?shù)窨毯?,寓意漢人要向胡人學習他們勇猛善戰(zhàn)、善于利用自然的優(yōu)點。另一種說法則是出于漢人對于胡人的認知,可以看到一些雕刻有胡人形象的拴馬樁,胡人大多齜牙咧嘴,不是神情憂郁,就是呈現(xiàn)病態(tài)。
拴馬樁中最多的是獅子造型,這與佛教的傳入有關。中國人喜歡用獅子寓意保平安、納富貴、降吉祥。隨著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獅子形象在漢人內(nèi)心深處得到了神性的升華。到了宋代,獅子被世俗化后,人們賦予它更多的功用和象征意義,從而成為吉祥的象征,其代表的吉祥寓意不斷擴大,從保吉避兇到迎福納喜、富貴生財、子孫繁衍等。拴馬樁樁頂?shù)莫{頭,其鬃毛經(jīng)??鋸埖氐窨坛蓭锥崖菪?,隆突高聳、氣勢非凡。獅子的姿勢,有的靜坐,有的呈下山狀,有的突出身軀扭轉時的威勢,有的仰首向天呈嘶吼狀,有的睥睨回顧,讓人如聞吼聲,體現(xiàn)了猛獸的野性。而拴馬樁上的人騎獅,則充分流露出人的自信和自豪感,同時也彰顯著人們累世不衰的尚武精神。
拴馬樁樁頂?shù)窨淌镆草^為常見,其形式多樣,有的左顧右盼透出猴子的靈性,有的正襟危坐表現(xiàn)出猴子滑稽的一面,有的大猴與小猴進行戲耍表現(xiàn)出親密狀,有的蹺腿坐鼓吃桃呈現(xiàn)出憨態(tài)可掬相,并往往在猴腿部或手臂空間,鏤鑿出通孔用來穿系馬韁繩。
明清兩代的吉祥紋樣廣為應用,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堂前珍禽飛,屋后瑞獸行”成為吉祥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還借助自然界中飛禽走獸不同的生態(tài)屬性賦予象征意義,并由裝飾紋樣演變成等級符號,從單純的自然崇拜變成一套社會價值體系。樁頂造型或與樁身圖紋相結合蘊含著眾多寓意。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封為弼馬溫,弼馬溫者,避馬瘟也。拴馬樁樁頂置猴子造型能避馬瘟。宋代朱翌在《猗覺寮雜記》中引述《晉書》中的故事,說道:“養(yǎng)馬家多畜猴,為無馬瘟?!庇纱丝梢姡镒悠鸬搅随?zhèn)槽口的作用,能保牲畜平安無災。因猴與侯同音,如樁頂一個猴子造型,寓意“石(室)上封侯”,猴子背猴子寓意輩輩高官、代代封侯。石樁上的人背人造型,寓意人丁興旺,承載著兒孫滿堂、后繼有人的愿望。獅子滾繡球,繡球為祥瑞之物,“獅”與“師”諧音,故獅子繡球象征官位與權貴,有官祿代代相傳之意,也有子孫繁衍、家族昌盛之意。樁頂造獅形,其紋飾與綢帶隱喻“世(獅)代(帶)永昌”。一個大獅一個小獅,唐汾陽王郭子儀與其子郭曖分別受封為太師與少師,后民間把雄獅與幼獅稱之為“太師少師,帶子上朝”,表示父子同獲官位的殊榮。象歷來被認為是吉祥動物,在古代吉祥紋飾中常有“太平有象”之稱,人騎象樁頂,有渴望太平之意。拴馬樁的文化藝術內(nèi)涵,承載著健康繁育,承載著人口興旺發(fā)達,承載著人們的文化認同,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模式同構”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最大特色之一。無論陰宅、陽宅,“上之軍國,次及州郡縣邑乃至山居,但人所處,皆其例焉。”達官貴人在炫富的心理驅動下,仿效華表作為望柱,以拴馬樁形式立于陽宅門前,以彰顯門第顯赫,普通人家在對期盼美好生活、虛榮心理促使下,造成了民間“拴馬樁”之濫觴。故現(xiàn)在民間仍然還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拴馬樁遺存。
五、拴馬樁的歷史研究價值
拴馬樁不僅凝聚著民族融合史,以及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發(fā)展史,并以美的形式達到了實用目的,其中蘊含著民間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展現(xiàn)了漢族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散發(fā)著宗教、習俗、信仰、倫理的光芒。堅挺的拴馬樁,隱藏著生命的脆弱,世俗的靈魂以寄托的方式,祈盼能在神靈的庇佑下生生不息、世代綿長,更多的是對未來美好的祝福和期望,以及心靈上的慰藉。拴馬樁精美的雕飾,既流露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又透露出人性的虛榮,于是沒有生命的石頭成為承載,寄托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富貴顯達與渴求安樂的表達。
拴馬樁的精美石雕顯示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淳樸情懷, 展現(xiàn)了他們卓越的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藝術性地保留了民族性與區(qū)域性特征,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價值,同時,拴馬樁與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有著最直接的聯(lián)系,更符合“藝術源于生活”的本質特征,對于正確認識和評價古代雕塑歷史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拴馬樁在不同歷史時期樁頂所展現(xiàn)的石雕藝術,以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樣式彰顯著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對研究當時政治文化、建筑裝飾、藝術特征、民族關系、地方風土人情等都是重要的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吳裕成.中國門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74.
[2]任慧君.拴馬樁石雕藝術淺析[J].文博,2003(03):59-60.
作者簡介:
苗葉茜(1980—),男,漢族,河南內(nèi)鄉(xiāng)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