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芳,王林玉,郝衛(wèi)亮,李 斌
(1 邯鄲學院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5;2 邯鄲市第二十五中學,河北 邯鄲 056000)
有機化學理論教學和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理論教學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實驗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推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打造“雙創(chuàng)”升級版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強化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培訓,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因此,進一步在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融合,引入科研思路,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訓練,是全面培養(yǎng)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手段[2-3]。
天津大學第六版有機化學教材中,第四章二烯烴涉及到了電子離域與共軛體系,其中共軛體系不限于π-π共軛體系,由π軌道與相鄰原子的p軌道組成的體系也是共軛體系。例如烯丙基自由基,其未成對電子所在的p軌道與雙鍵的π軌道在側面相互重疊,構成共軛體系。第十章醚和環(huán)氧化合物涉及到了Claisen重排,烯丙基苯基醚及其類似物在加熱條件下,發(fā)生分子內(nèi)重排生成鄰烯丙基苯酚,該反應屬于周環(huán)反應中的σ鍵遷移反應,其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是同時進行的,反應過程中不形成中間體,而是通過電子遷移形成環(huán)狀過渡態(tài),此過程中烯丙基不僅遷移到了羥基的鄰位,而且發(fā)生了烯丙基重排。若烯丙基苯基醚的兩個鄰位已有取代基,則重排發(fā)生在對位,其反應流程圖如圖1所示。教師一般是以ppt演示加課堂練習模式進行這些章節(jié)理論知識點的講授,比如[3,3]-σ重排反應是有機合成領域中一種重要的反應類型,常用于天然產(chǎn)物的合成。1912年德國著名化學家Ludwig Claisen發(fā)現(xiàn)了苯基烯丙基醚在高溫下能夠實現(xiàn)苯環(huán)鄰位烯丙化,得到鄰位烯丙基苯酚。這類重排反應稱為Claisen重排,由此揭開Claisen重排反應發(fā)展的序幕。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化學家衍生出了各種Claisen重排反應的變種,如Ireland-Claisen rearrangement,Bellus-Claisen rearrangement,Johnson rearrangement,Eschenmoser rearrangement等[4]。傳統(tǒng)的Claisen重排反應需要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完成,近年來,已經(jīng)有大量文獻報道用Lewis酸催化Claisen重排反應,相比傳統(tǒng)方法,反應條件更溫和,從而使得Claisen重排反應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5]。烯丙基化反應是在有機合成反應中引入C-3結構單元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廣泛應用于天然產(chǎn)物的合成修飾中。具有聚合、結合氧和異構化特性的烯丙基醚結構[6]被廣泛用于許多領域,例如在精細化工[7-8]、醫(yī)藥[9-10]、復合材料改性[11]等諸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圖1 Claisen重排反應機理Fig.1 Claisen rearrangement mechanism
基于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綜合創(chuàng)新性實驗課程正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力[12]。本文以團隊的科研背景為基礎,讓學生從實踐中設計合成特定分子化合物,通過創(chuàng)新性實驗進而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利用基礎知識能力。
團隊最近的科研探索中發(fā)現(xiàn),設計合成的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在金屬鈀催化下,可以發(fā)生分子內(nèi)的烯丙基遷移,得到3-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同時,我們根據(jù)有機化學課本上有關烯丙基遷移理論知識,又設計合成了非末端烯類化合物,其在金屬鈀的作用下未得到遷移的目標產(chǎn)物,進而對烯丙基的遷移機理進行驗證研究。最后,我們將此實驗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應用于有機化學創(chuàng)新性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通過實驗中烯丙基的遷移及其對比反應,提升學生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能力。
(1)進一步回顧掌握二烯烴章節(jié)中電子離域和p,π共軛體系;
(2)掌握醚和環(huán)氧化合物章節(jié)中Claisen重排反應及其反應機理;
(3)在實驗設計中,進一步的夯實柱層析、重結晶、抽濾等實驗操作方法,學會使用旋轉蒸發(fā)儀、紅外光譜、核磁等儀器的基本操作;
(4)熟悉掌握第八章有機化合物的多種結構表征方法和譜圖解析。
3-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的合成機理路線如圖2所示,以N-(2-乙?;交?-N-烯丙基苯甲酰胺為底物進行縮合反應,在堿的作用下,α碳上的氫原子被堿奪取形成碳負離子,其作為親核試劑進攻酰胺上的羰基碳,在堿的作用下縮合脫去一分子水,得到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繼續(xù)以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為底物,在金屬鈀和堿的作用下,發(fā)生分子內(nèi)的烯丙基遷移,得到3-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
圖2 3-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的合成機理路線圖Fig.2 Synthesis mechanism roadmap of 3-allyl-2-phenyl-4-quinolone
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乙酸乙酯,氯化鈉,四氫呋喃,乙醇(95%),無水硫酸鎂,叔丁醇鉀,石油醚,醋酸鈀,三苯基膦,二氯甲烷。
電熱干燥箱,玻璃儀器烘干器,旋轉蒸發(fā)儀,三用紫外儀,超聲波清洗器,磁力攪拌器電熱,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壓片機,低溫冷卻液循環(huán)泵,氣質聯(lián)用,核磁。
在100 mL的圓底燒瓶加入20 mL的無水四氫呋喃,之后加入5 mmol的N-烯丙基-N-(2-乙?;交?甲酰胺,在冰水浴的環(huán)境下,加入10 mmol的叔丁醇鉀,用TLC監(jiān)測反應進程,充分反應30 min后,用CH2C12萃取,并用飽和NaCl洗滌反萃有機相,合并有機相,并用無水MgSO4干燥,柱層析使用洗脫劑為(石油醚∶乙酸乙酯為5∶1)溶劑,得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白色固體,產(chǎn)率65%。1H NMR (CDCl3,400 MHz,ppm):8.48~8.50(q,J=2.6 Hz,1H),7.61~7.65(m,1H),7.42~7.49(m,4H),7.36~7.41(m,3H),6.26(s,1H),5.91~8.82(m,1H),5.25~5.28(d,J=6 Hz,1H),4.95~5.00(d,J=10 Hz),4.60~4.61(t,J=2 Hz,2H);13C NMR (CDCl3,400 MHz,ppm):177.49,154.76,140.97,135.70,132.30,132.18,129.63,128.10,127.01,126.72,123.62,117.85,117.00,112.92,50.75。
將3 mmol的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化合物溶解在10 mL的DMF溶液中,并加入催化量的Pd(OAc)2、三苯基膦、3.3 mmol的Cs2CO3,120 ℃反應6 h,TLC監(jiān)測反應進程。最后分離得到3-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白色固體,產(chǎn)率達90%。1H NMR (300 MHz,CDCl3)δ 9.83 (s,1H),8.30 (d,J=7.9 Hz,1H),7.66~7.51 (m,2H),7.44 (s,2H),7.37 (s,3H),7.33~7.26 (m,1H),5.93 (dd,J=16.8,10.0 Hz,2H),4.86 (dd,J=24.4,14.4 Hz,4H),3.19 (d,J=5.1 Hz,3H);13C NMR (75 MHz,CDCl3)δ 177.82 (s),149.46 (s),139.67 (s),137.28 (s),135.23 (s),132.24 (s),130.08 (s),129.26 (s),128.94 (s),128.85 (s),126.46 (s),124.38 (s),124.03 (s),118.55 (s),118.21 (s),114.93 (s),105.10 (s),31.09 (s)。
將2 mmol的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化合物溶解在10 mL的DMF溶液中,并加入催化量的Cu(OAc)2、三苯基膦、2.2 mmol Cs2CO3,120 ℃反應6 h,用TLC監(jiān)測反應直到反應結束,提純分離得到2-苯基-1-(丙-1-烯基)-4-喹諾酮,灰白色固體,產(chǎn)率96%。1H NMR (300 MHz,CDCl3)δ 8.23 (d,J=7.6 Hz,1H),7.55~7.34 (m,1H),7.29 (d,J=8.6 Hz,1H),7.23~7.07 (m,2H),6.17 (d,J=7.7 Hz,1H),5.76~5.33 (m,1H),1.04 (d,J=6.8 Hz,1H);13C NMR (75 MHz,CDCl3)δ 177.85 (s),154.12 (s),140.91 (s),135.69 (s),132.32 (s),130.62 (s),129.34 (s),128.61 (s),128.16 (s),127.17 (s),126.43 (s),124.02 (s),117.20 (s),112.08 (s),12.47 (s)。
實驗教學主要是由布置文獻調(diào)研任務,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實驗結果討論及分析、課外拓展分析及實驗等5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組成,實驗教學設計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實驗教學設計流程圖Fig.3 Flow char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sign
Claisen重排反應屬于“有機化學二”中醚和環(huán)氧化合物的教學內(nèi)容,在二烯烴章節(jié)中也涉及到了烯丙基的p,π共軛體系。在教學學期開始,教師布置設計實驗主題“基于‘烯丙基遷移’反應的創(chuàng)新性實驗設計研究”,設計的目的是探究烯丙基遷移反應的機理及反應條件,同時合成了非末端烯類化合物,其在金屬鈀的作用下未得到遷移的目標產(chǎn)物,進而對烯丙基的遷移機理進行驗證研究,形成對比實驗。首先向同學們介紹烯丙基遷移、異構反應的理論知識,同時傳授維普、知網(wǎng)等文獻檢索方法。通過查閱文獻,學生需要了解烯丙基遷移反應的原理及烯丙基異構化的研究進展,及其當前的應用價值,并以此完成一遍20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通過前期文獻可知,烯丙基化反應是在有機合成反應中引入C-3結構單元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廣泛應用于天然產(chǎn)物的合成修飾中。在“有機化學一”中已經(jīng)學習過了烯丙基的p,π共軛體系。在此實驗中,我們設計了帶有不同取代基的2-取代-4-喹諾酮化合物進行分子內(nèi)烯丙基遷移反應,同時設計合成了非末端烯的底物進行對比實驗,探究反應機理。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及文獻內(nèi)容進行實驗方案的初期設計,與老師進行討論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班級實驗成員分成6~8組,每組5~6人,每組以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為底物進行實驗,同時選取一種2-取代-4-喹諾酮為底物進行烯丙基遷移反應,探討烯丙基遷移反應的最優(yōu)條件,比如催化劑、溶劑、堿(包含用量)、反應時間、溫度等條件。同時每組需要嘗試在銅催化加熱的條件下進行烯丙基的異構化反應,形成對比實驗。如圖4所示,設計一系列化合物,進行烷烴基與芳香基、強吸電子取代基與給電子取代基、位阻效應的對比實驗。
圖4 一系列2-取代-4-喹諾酮衍生物Fig.4 A series of 2-substituted-4-quinolone derivatives
教學學期的最后,利用2周的開放實驗時間,學生根據(jù)設計實驗分組實施。每一組在除底物分子不同,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進行實驗,主要考察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在鈀催化下,以不同的堿,如碳酸銫、碳酸鉀、三乙胺,不同的溶劑如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氫呋喃、甲苯;不同反應時間及不同用量堿的條件下的反應情況。進而得出底物分子的最優(yōu)反應條件,同一組的同學也可對實驗進行重復性對比研究。最后,根據(jù)紅外、核磁等譜圖信息驗證實驗成功與否,給出具體產(chǎn)物的產(chǎn)率。
5.4.1 核磁氫譜分析
實驗完成后,根據(jù)所學有機化合物的波譜分析內(nèi)容,對3種化合物進行了核磁氫譜的對比分析,如圖5所示。圖中3種化合物苯環(huán)上氫原子的化學位移基本變化不大。從圖5(a)和圖5(b)對比可知,烯丙基未發(fā)生遷移之前,喹諾酮3位上氫原子的化學位移在6.3左右且是單峰存在,與氮原子相連接的亞甲基上的氫原子化學位移在4.6左右;而烯丙基發(fā)生遷移之后,亞甲基與碳原子連接,其電負性不如氮原子強,因而亞甲基上氫原子的化學位移到了3.3左右;同時氮原子上連接的氫原子,化學位移出現(xiàn)在9.7左右,進而驗證烯丙基發(fā)生了遷移。從圖5(b)和圖5(c)對比可知,烯丙基在發(fā)生異構化后,在化學位移5.9左右一個氫的多重峰消失了,而在6.2左右出現(xiàn)了一個氫的峰,其和喹諾酮3位的氫原子的單峰發(fā)生了重合,積分面積為2;在化學位移1.0左右出現(xiàn)了一個甲基的二重峰,這也驗證烯丙基發(fā)生了異構化。
圖5 3種化合物的氫譜分析圖Fig.5 Hydrogen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three compounds
5.4.2 烯丙基遷移的最優(yōu)條件
各組同學對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總結,通過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分析、交流得出實驗結論。如探討2-取代-4-喹諾酮類化合物進行烯丙基遷移反應時的差異,找出最優(yōu)反應條件,如催化劑、反應溶劑、堿(用量)、反應時間等。如實驗中2位苯環(huán)上帶有強吸電子和給電子基對反應的影響;2位連接烷烴基與芳香基對反應影響;2位連接有雜環(huán)化合物對反應的影響。對圖4中F化合物未得到目標產(chǎn)物進行分析,可能是末端的2個甲基存在位阻效應,影響了烯丙基的遷移。同時學生需要查閱文獻,探討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發(fā)生異構化的條件,了解烯丙基異構化的研究進展,完成實驗報告。最后,教師對各組同學的實驗報告進行整理分析,并引導學生認識底物分子中具有不同官能團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同時體會到科研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為以后的實踐工作打下基礎。
本實驗以N-烯丙基-2-苯基-4-喹諾酮為底物,在鈀催化下發(fā)生分子內(nèi)的烯丙基遷移反應,進一步的讓學生掌握烯丙基的p,π共軛體系及Claisen重排反應的機理;同時,設計合成了具有非末端烯的喹諾酮化合物進行分子內(nèi)的遷移反應,驗證烯丙基遷移的反應機理。N-烯丙基吲哚可否發(fā)生烯丙基的遷移、異構反應?讓學生先從運用課本中理論知識進行可行性分析,再在實踐中優(yōu)化實驗方案,培養(yǎng)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本文以團隊科研成果為例,關聯(lián)有機化學課本中p,π共軛體系、Claisen重排反應、有機波譜分析等內(nèi)容,設計了“基于‘烯丙基遷移’反應的創(chuàng)新性實驗設計研究”,應用到實驗教學中。使得有機化學理論教學和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相結合,在開放實驗過程中,讓學生經(jīng)歷了文獻綜述,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案實施,結果分析及探究等系列的實驗過程,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科研素養(yǎng)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