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惠
(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我國古代書籍的裝幀方式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從卷軸裝到旋風裝再到蝴蝶裝與包背裝,不同社會文化氛圍衍生出不同的裝幀方式,使用頻率、使用范圍、制作方式、制作材料及抄印方式等也是推動書籍裝幀方式演變的重要因素。旋風裝的出現(xiàn)與唐詩興盛密不可分,隨著唐代近體律詩的興盛,文人對類書與韻書的使用頻率逐漸增加,原本的裝幀方式即卷軸裝的弊端隨之暴露。為了方便檢閱書籍,人們對卷軸裝進行了改良,旋風裝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文人的使用需求,促進了詩歌的繁榮。旋風裝作為書籍裝幀史上的關鍵一步,是卷軸裝向冊頁裝轉變的重要過渡形式。
唐代作為我國歷史上的大繁榮時期,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物質(zhì)富庶,給人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唐代文化璀璨奪目,對內(nèi)儒釋道三教合一,對外兼容并包,營造出一個文化大融合環(huán)境。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我國以后,中經(jīng)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已蔚為大觀,唐朝僧尼遍布城中,善男信女誦經(jīng)逐漸普遍化。唐代是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其中科舉制度對詩詞歌賦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一方面,唐代把詩賦作為科舉考試的重點,詩賦的地位在科舉考試中愈加重要;另一方面,唐代通過科舉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拓寬了文人入仕當官的道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各個階級有才華文人的追求,這大大促進了文學藝術及唐詩的繁榮。統(tǒng)治者對于詩歌的重視和提倡,促使文人努力研習詩歌,帶動整個社會文化風氣向重視詩歌轉變。
唐代詩人和詩歌數(shù)量空前增長,如《全唐詩》收錄詩歌4.2萬多首、詩人2,500多人。唐代詩歌具有兩大特點:一為用典,二為用韻。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語,使詩歌辭約義豐,用典發(fā)展到唐代逐漸豐富起來,典故入詩的技巧較多,成為唐人作詩時必不可少的修辭手法。關于用韻,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道:“自梁以來,聲律之學愈為精密,至于唐世,文則漸成四六,詩則別有近體?!盵1]唐代沈佺期和宋之問在梁“永明體”的基礎上把四聲二元化,創(chuàng)造了既有程式約束又留有創(chuàng)造空間的新體詩,即律詩。唐代詩人作詩押韻雖然有共通之處,但個人的習慣和愛好使詩歌具有不同的押韻特點,因此韻書成了唐人作詩時的常備書籍。唐人在作詩時需要兩種書:一是供詩人查檢掌故的類書,二是供詩人分韻賦詩、檢查格律的韻書。
唐代初期的主要裝幀方式為卷軸裝,即卷子裝。受竹木簡及帛書的影響,紙張被發(fā)明出來以后,卷軸裝仍作為書籍的裝幀方式,流行于漢魏和隋唐五代,但這種裝幀方式逐漸不能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由于佛教的興盛,人們在卷軸裝的基礎上發(fā)明了經(jīng)折裝,這種由左右連續(xù)折疊而成的長方形裝幀方式,便于善男信女正襟危坐誦經(jīng)時翻閱。詩歌的興盛使卷軸裝的弊端逐漸暴露,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卷軸裝僅能單面書寫文字,容納的內(nèi)容有限。二是卷軸裝為了承載更多的內(nèi)容往往需要一書多卷,且每卷書的長度甚至超過伸展開的雙臂,多卷的形制和長的卷軸不便舒展與翻檢查閱。胡應麟曾言:“然自漢至唐猶用卷軸。卷必重裝,一紙表里,常兼數(shù)番。且每讀一卷或每檢一事,細閱展舒甚為煩數(shù),收集整比彌廢辛勤?!盵2]人們在閱讀卷軸裝書籍時需要一點一點攤開,耗時費力,極其不便?!熬磔S這種圖書形制本身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其最大的問題便是‘展而閱之,延引頗長’?!盵3]無論知識多么淵博的文人墨客都不可能把所有的類書與韻書熟記于心,因此,書籍形制的改革迫在眉睫,人們便在此基礎上開始摸索新的裝幀方式。
裝幀方式的形成勢必會受書籍內(nèi)容的影響。唐代的類書主要包括《初學記》30卷、《北堂書鈔》160卷、《白氏六帖》30卷、《群書治要》50卷及《藝文類聚》100卷等。類書匯集眾多,為詩人作詩引典提供了幫助。隨著唐代詩歌的興盛及語音的不斷演變,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時作詩用韻的需求;唐高宗時,長孫訥言為陸氏《切韻》作箋;又經(jīng)過三十年,王仁昫對陸氏《切韻》進行刊謬補缺;再過三十余年,孫愐撰寫《唐韻》,使韻書逐步臻于完善。古代讀音不是用字母表示,而是選字作為韻。類書和韻書內(nèi)容豐富,卷數(shù)較多。隨著唐代作詩人數(shù)的增多,類書與韻書的使用頻率增多。為了使書籍承載更多的內(nèi)容,人們迫切需要改變書籍的裝幀方式。
雖然唐代已有雕版印刷術,但并沒有得到普及,唐代的書籍大多為手抄本,書籍的制作材料仍為紙張。因此,人們在對卷軸裝進行改進的過程中并沒有突破卷軸的外在形式,卷軸裝在當時仍是保護與美化書籍的最優(yōu)裝幀方式。人們在不斷嘗試過程中受到古印度佛經(jīng)裝幀方式的啟發(fā),設計了具有活頁特點的旋風裝。
旋風裝是對單面式卷軸裝的改進,雖然仍是卷軸的形式,但舒展開后每頁邊緣有規(guī)律地錯開,整齊排列形成鱗狀。其裝幀方式是取比書頁略寬大的長條宣紙作底,第一頁靠右整頁裝裱于底紙上,第二頁在右側空白處緊挨第一頁左側粘貼,逐頁錯開向左邊粘貼,直至粘貼完最后一頁。旋風裝除第一頁為單面書寫外,其他頁是正反兩面寫字,收藏時由右向左卷起,外表仍是卷軸裝,但打開來翻閱時,除第一頁全裱在底紙上不能翻動外,其他頁均能翻轉,經(jīng)長期卷舒后,書頁像朝一個方向旋轉形成的旋風,因此這種裝幀方式被稱作旋風裝。
現(xiàn)存的旋風裝古籍僅有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全書共24頁,除第一頁為單面書寫外,其他23頁為雙面書寫。歐陽修曾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后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數(shù)卷舒,故以葉子寫之。如吳彩鸞《唐韻》、李郃《彩選》之類是也?!盵4]歐陽修闡述了旋風裝的形制,指出了單面式卷軸裝的弊端。因查檢文字困難,不能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于是人們將韻書等備檢選用的書籍改為多頁設計。張邦基曾言:“成都古仙人吳彩鸞,善書小字,嘗書《唐韻》鬻之。今蜀中導江迎祥院經(jīng)藏中《佛本行經(jīng)》十六卷,乃彩鸞所書,亦異物也。今世間所傳《唐韻》猶有,皆旋風葉。字畫清勁,人家往往有之?!盵5]張邦基指出《唐韻》的裝幀頁子像旋風,韻書是平??梢姷臅?《唐韻》在當時流傳較廣。王惲在《玉堂嘉話》中曾言:“吳彩鸞龍鱗楷韻。鱗次相積,皆留紙縫?!盵6]因此,旋風裝又叫“旋風葉”和“龍鱗裝”。錢曾云:“相傳彩鸞所書《韻》,散落人間者甚多。余從延陵季氏曾睹其真跡……張邦基《墨莊漫卷》云旋風葉者即此,真曠代之奇寶。”[7]錢曾作為清代的藏書家,曾目睹此本《唐韻》如旋風般的“葉子”。從相關的文獻記載可以看出,經(jīng)折裝是在佛教興盛的情況下為了滿足對佛經(jīng)的閱讀需求而產(chǎn)生的,旋風裝是為了滿足人們對類書與韻書的閱讀需求而產(chǎn)生的,二者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不同。關于旋風裝是由經(jīng)折裝演變過來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jù),由卷軸裝演變而來的說法較合理。
首先,活頁的設計大幅縮短了卷軸的長度,既不必擔心由于卷軸太長而產(chǎn)生的滑落現(xiàn)象,又能夠在減少翻頁次數(shù)的情況下便捷地找到所需內(nèi)容,這不僅保護了書籍,還降低了重復查找的概率及由于漏查又倒回再找的次數(shù),提高了作詩時選用典故和查找用韻的效率。其次,旋風裝除首頁外,其他書頁均為雙面書寫,增加了書籍的容量。旋風裝作為卷軸裝弊端暴露后“變異”式的裝幀方式,以其小的體積承載較多的內(nèi)容,滿足了民眾便捷翻閱類書與韻書的需求,提高了閱讀的效率,為詩人作詩用典與押韻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唐詩的蓬勃發(fā)展。
旋風裝不僅解決了當時的需求問題,還在裝幀方式上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突破,即“葉子”的出現(xiàn)。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提道:“古書皆卷,至唐始為葉子。”[8]人們開始認識到裝幀方式與文獻的內(nèi)容與功能相適應的重要性,旋風裝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作詩工具書的使用需求而產(chǎn)生的,是書籍從“卷子”向“冊子”轉變的過渡時期,開啟了冊頁裝的先河,是卷軸裝向蝴蝶裝、包背裝轉變的基礎。旋風裝的外表雖然仍未脫離卷軸的形式,但改變了收卷方向,轉變?yōu)榉喪介喿x。旋風裝的第一頁全幅粘在底紙上,次頁緊挨左側粘貼,形成了視覺上的連續(xù)性;次頁翻開閱讀完背面后第三頁又緊挨粘貼,使閱讀具有連續(xù)性。這種活頁的設計方式對于后世的雙面書寫冊頁書籍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旋風裝作為冊頁裝的最初形式,是我國書籍裝幀方式演變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裝幀方式的變化與社會需求密不可分,在唐代詩歌興盛的情況下,卷軸裝與書籍的使用產(chǎn)生矛盾,唐代詩歌興盛使文人對類書和韻書的使用更加頻繁,旋風裝的出現(xiàn)滿足了唐代作詩時對書籍翻檢的需求,進一步促進了唐詩的繁榮。旋風裝作為我國古籍裝幀方式演變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出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我國卷軸裝形制從唐代起開始向“積葉成冊”演變;閱讀方式開始由單頁“展開式”向多頁面“翻閱式”轉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