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紅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市心小學 311200)
梯度是指單位時間或單位距離內某種現象變化的程度,依照一定次序分層次地推進。欣賞課中的梯度,是指問題分層、分類設置,層層遞進,難度不斷加深,深度不斷挖掘。
教師可將教學的過程視為問題架構的過程,將各類問題分層為主問題、分問題和追問三類。
(1)主問題。主問題對應課堂教學的大環(huán)節(jié),指向課堂教學目標,是整堂課的骨架,承擔著解決教學重難點的重任。
(2)分問題。分問題是課堂大環(huán)節(jié)下的小步驟,是整堂課的血肉,對應的是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和行為。
(3)追問。追問對應分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即時生成內容,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體現,能夠為教學過程錦上添花。
三類問題構成一種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教學過程,通過這三類問題的分層設置,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三類問題的設計方法不同,有各自的指向。
(1)主問題指向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立足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來設計主問題,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分成若干大步驟或若干大層面??梢允侵苯犹釂?也可以是陳述的方式銜接引導。
(2)分問題針對教學方法,幫助解決主問題。分問題是解決主問題的小步驟,內容針對性較強,直接指向細小的步驟。教師設計分問題時要注意,同一個主問題下的分問題之間是遞進的,通過解決若干分問題來實現主問題的解決和提升。
(3)追問升華課堂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深化分問題。追問可以分為可預設和不可預設兩種類型??深A設追問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出彩的部分,是分問題的深化,答案指向更高的高度;不可預設追問考驗的是教師的教育智慧,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答案為基礎往深層次挖掘,更多是一種即興提問,是一種即時生成,是教師對學生高難度的拓展與引導。無論是可預設或不可預設,追問都是直接的問題,更細致和深入。
課例:《獅王進行曲》欣賞中感受音樂中獅王的吼叫聲
讓我們一起聽聽音樂中獅王的吼叫聲(陳述性主問題);
你能在音樂中獅王的吼叫處做獅王吼叫的動作和表情嗎? (分問題)
聽音樂隨音樂表演獅王吼叫的動作和表情;
獅王在音樂中一共吼了幾次? (分問題)
聽音樂數一數;
教師指名回答
吼叫聲用什么樂器來演奏? (分問題)
鋼琴。
它的音高有什么變化? (追問)
……
案例中不同問題的設計有其不同的內在目的,陳述性主問題直接告訴學生,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聽音樂中獅王的吼叫聲,連續(xù)三個分問題是引導學生一步步聽獅王吼叫聲,難度逐步增加,而追問是對于低段孩子提出的更高要求,感受鋼琴音高變化。問題的提出可以是大環(huán)節(jié)的大目標,也可以是小環(huán)節(jié)的小目標,教師要明確這個問題存在的真實意義,要明確為什么而發(fā)問,解決什么實際。
重復聆聽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體驗,能幫助學生實現對作品理解層次的升華。欣賞時,初次聆聽會帶給學生粗略、膚淺、籠統(tǒng)的印象。若要理解音樂的精髓,深層次地品味音樂精華的所在,則只有不斷重復聆聽,才能熟悉作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因此,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安排重復聆聽,使之有步驟、有梯度,無論是重復目的、重復范圍、還是重復時間都要理性設計。
欣賞過程中,切忌盲目重復,無效重復。每一次重復聆聽都是有目的的,需要教師提早預設要得到一個什么結果,而不是一遍遍機械重復地聽。因此,教師在要求學生復聽時,要明確每一遍聆聽的小目標,明確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或者感受音樂的哪個方面。不斷增加難度,所有的重復目的是一步步遞進,要解決的問題從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深化。
在欣賞作品的時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以理性的方式感受感性音樂的內在,這就要求重復的理性疊加。次數上有控制,重復段落范圍有梯度,無需一遍遍完整重復。重復聆聽可以遵循總—分—總的方式,從初步整體感知到分步細化體會作品內涵,由樂段或主題音樂開始進行分化,重復樂段或樂句,最后才是整個音樂作品的進一步感知。每一次的重復疊加是為解決一個實際的音樂問題,傾聽要點明確,一定范圍上的重復和疊加聆聽,最終讓學生獲得在音樂知識技能上的正面增值。
傾聽從樂句到樂段,從樂段到完整的歌曲,是逐步推進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重復聆聽的時候把握好時間的總量與分量,基于作品篇幅的大小,重復的時間有相對的安排和限制。
課例:《晨景》欣賞第一樂段
聆聽模唱主題音樂(主題聆聽第一遍);
聆聽并畫圖形譜(主題聆聽第二遍);
聆聽音樂并數一數主題音樂重復的次數(主題聆聽第三遍);
聽辯音樂中的主奏樂器(主題聆聽第四遍);
聽辯感受音樂中主題音樂調升高了三次(主題聆聽第五遍)。
第一樂段一共重復聆聽了五次,但五次的聆聽側重點和任務是不一樣的,每一次的重復聆聽學生都有不同的事可做。隨著要求的不斷提高和難度的增加,重復聆聽的重點發(fā)生變化,對于音樂內在深層次的不斷挖掘,重復聆聽有了真正的意義,切實解決第一樂段音樂的問題。
除了聽覺,音樂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圖片、顏色、圖譜等)喚醒學生的視覺感知。教師可以運用這類可視的方式使音樂成為可見的形象、聲音和動作,借助這些視覺效應進行有效遞進式聆聽,讓學生直接、直觀地欣賞音樂,對音樂的表現手段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但音樂更是抽象和感性的藝術,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很多時候可以借助圖片進行視覺刺激,特別是低段學生。圖片可以展示音樂的相關情感、內容,指向音樂的樂段情緒變化,能觸發(fā)欣賞者的情感共鳴,讓欣賞者直接了解作品內涵。這里所指的圖片可以小到一個符號或頭像,大到一張完整的圖,可以是圖片的直接揭示,也可以是圖片的間接暗示和引導。
顏色可以表示提醒或者重難點的突出,在圖片的基礎上突出作品重點的內在,是一種簡單又實用的方法。音樂要素用不同顏色進行區(qū)分,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看到相似樂句之間的對比,能讓學生欣賞到主題音樂引人注目的內容。音樂段落的色彩區(qū)分可以傳達很多相關作品的信息,能抓人眼球,引起學生的重視和關注。
圖譜是直接明了地用線條或特殊圖形排列的方式反映旋律的高低起伏變化,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整個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和對音樂旋律的深層次了解。圖譜可以是線條,可以是圖形,也可以是畫。無論何種方式,它能直接反映出音樂的要素和特點,其視覺結構也比圖片和顏色更復雜。
課例1:《夢幻曲》圖形譜
圖片和旋律線的結合,表達了如夢似幻的情景,線條的起伏表達了音樂的變化,顏色的深淺讓學生明顯感受音量和情感的不同。
音樂基本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和音色。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形成音樂常用的“形式要素”,如節(jié)奏、曲調、和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在遞進增量的聆聽教學法中,進行音樂要素的挖掘與積累,始終要突出音樂的本真,突出音樂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本位。
一是以音樂要素為切入。作品的聆聽可以以音樂要素的特點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尋找和感受作品的內容及情感,從而體會作品的魅力所在。
二是以音樂要素為鋪開。音樂教師要以音樂的角度和方式去詮釋和引導學生聆聽,一個完整音樂作品教學過程的生存點就是音樂要素的分析,而不是文本的講解。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盲目的綜合其他課程的內容,不引用過多歷史文化的詳細介紹等。
三是以音樂要素為突破。音樂要素在樂曲中的處理就是音樂問題的解決,音樂情感的體驗依賴音樂要素的解決,在這一過程中,音樂作品重點的突出和難點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