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奇
潘哥是廣東潮汕人,因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安置在我們單位,妻子的老家在文昌市的會文鎮(zhèn),信封餅則是那一帶特有的小吃。每逢春節(jié),潘哥都會趕回會文鎮(zhèn),參加妻家的送燈儀式,過后,懂得制作信封餅的姨岳母便會送上整箱的信封餅,給大家過過嘴癮。
潘哥說,廚藝老練的姨岳母慣于將雞蛋、椰絲、糯米、芝麻等食材研磨成漿,然后在大勺翻騰之間,把漿水?dāng)傇谔刂频蔫F架上來回翻烤,待餅子將熟未熟的時候,用鏟刀將面漿沿四面弧邊向內(nèi)平折成方形。稍等片刻,內(nèi)外兩面因受熱不勻,折口貼合處自動撐開,如信封的封口一般留出小縫,所以得名信封餅。
春節(jié)前后,潘哥每天早上都會開50 公里的路,趕來單位上班。由于時間的緊迫,用一口信封餅送一碗芝麻糊,便成了早餐。信封餅酥脆松軟、香甜適宜,一口咬下,椰香與糯香交織,唇齒回香。而這種綠色低糖的制作方式,對我們中老年人的胃來說,沒什么負擔(dān),幾包信封餅下肚,能轉(zhuǎn)化出一天的活力。而我也多少跟著潘哥沾點兒光,能幸運地吃到好幾口信封餅。
其實在我的身邊,還有不少與信封餅有淵源的人。與潘哥一樣,我的妻子也是文昌會文人。聽妻子說,每逢元宵節(jié),鄰居奶奶都會拾一筐的信封餅和她們家的酥餃交換。在那個零食匱乏的年代,這便成了妻子童年難得的甜食記憶。
前年,牙牙學(xué)語的女兒隨我們夫妻回會文,在那里,女兒第一次嘗到了信封餅。
沒想到,女兒對這個平平無奇的素餅贊不絕口,甚至還會偷偷地將幾個藏在懷里,試圖帶去幼兒園。被我發(fā)現(xiàn)后,她怕被責(zé)怪,隨即搶著將信封餅塞在嘴里,咬得滿嘴都是碎屑,花貓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后來,在女兒的啟發(fā)下,妻子也獨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吃法——用隔著封包的塑料袋,將信封餅?zāi)笏?,然后倒入牛奶中,如麥片一般攪拌,一勺入嘴,享受奶香充溢的感覺,美妙至極。
女兒愛吃信封餅,可奇怪的是,一向反對女兒吃糖的妻子卻不阻止。對此,妻子有自己的解釋。她說,會文鎮(zhèn)是僑鄉(xiāng)中的僑鄉(xiāng)。18 世紀開始,會文下南洋務(wù)工的僑民很多。因為千山萬水的距離,思鄉(xiāng)心切的牽掛,會文僑民便將原產(chǎn)于新加坡的這種小點心做成了信封的形狀,寄托濃濃的情意帶回家鄉(xiāng)。此后,制作信封餅的手藝在會文代代相傳。正因如此,小小的信封餅上,被賦予了團圓、美滿的濃重含義。
妻子說,在物質(zhì)文明飛速發(fā)展的今日,孩子們可以嘗到的零食越來越多,但值得回味的童年卻似乎在無形中減少。所以,想讓孩子多嘗一嘗信封餅,讓她時刻記得媽媽的故鄉(xiāng)在會文,讓這信封餅守住這一代兒時的記憶,留住她的童年,給她成長的牽掛。待我們年老時,用一張信封帶他們回味家鄉(xiāng)的滋味,這不挺好的嗎?
或許,這小小的信封餅之中,封藏的不只有絲絲的甜味,還有一代又一代的故鄉(xiāng)羈絆。
美術(shù)插圖: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