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
(蘇州大學,蘇州 215127)
治愈型花園的概念是在20 世紀80 年代提出的,其主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視覺享受的同時促進人的身心健康。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加上新冠疫情的反復延宕,導致人們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活動,精神疾病在這幾年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后疫情時代下,身心健康的問題仍不容忽視。治愈型花園景觀作為一種新型花園景觀設計,不僅具有傳統花園景觀設計的功能和特征,還有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緩解壓力等重要作用。因此,治愈型花園景觀設計在這一時期有著重要作用,在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治愈型花園是由綠色空間演變而來,它傾向于使用綠色植物來治愈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1]。它由兩個詞組成,“治愈”和“花園”,“治愈”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莎士比亞《麥克白》中,指通過某種超自然能力完成身體的修復,“治愈”一詞也一直被廣泛應用于醫(yī)療行業(yè)中。隨著日本對“治愈”系列的研究越發(fā)深入,“治愈”被賦予了能夠緩解消極情緒,給人以持久溫馨感能力的含義。由此,“治愈型花園”被定義為可以傳遞平靜、感知美麗或感官刺激的花園[2]。
在籠統意義上,花園的主要功能是觀賞植物、供游玩休息的場所,很少有人能關注到它是具有高度治愈型作者簡介:白天(2002.3—),女,漢族,江蘇南京人,20 級在讀本科生,專業(yè):環(huán)境設計,研究方向:景觀設計。的空間。在《漢典》中,花園被解釋為與住宅相連的一塊耕種的土地,通常把其全部或一部分用來種植花草。由此可以看出,花園是與住宅搭配的,有一定的場所局限性。但是治愈型花園的主要功能則在此基礎上通過植物的合理搭配、人文精神的映射植入,緩解人類健康危機,并且治愈型花園的選址有一定自由性,建筑的屋頂、住宅的庭院,甚至是小露臺都可以成為選址。
隨著醫(yī)療科技的進步以及民眾整體的健康觀念提升,基于醫(yī)療環(huán)境下的療愈花園它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地擴展,應用范圍也已由最初的醫(yī)療戶外空間擴展至非醫(yī)療領域空間,發(fā)展成為治愈型花園。同時,兩種花園的受眾也從醫(yī)護工作人員和病患轉向全體社會,具有了普遍性。
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是我們感知世界的途徑,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不同顏色、不同形態(tài)的植物給人帶來了不同的視覺沖擊,尤其不可忽視的是色彩對于人心理的影響,比如色彩的冷暖和明暗等。期望打造安靜寧和的氛圍可以多選用白色、藍色、銀色等飽和度較低的植物,這些顏色可以調節(jié)神經、鎮(zhèn)定安神;身處于橙色、紅色、黃色等高飽和度的植物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植物的顏色可以和意愿打造的氛圍融合起來,將抽象的氛圍具象化,讓不同的感覺之間互相溝通、互相交錯。比如在看到向日葵時聯想到太陽,身上便覺得暖洋洋的,有穩(wěn)定情緒的作用;成片紫色的薰衣草讓人聯想到溫柔的故鄉(xiāng),安定人們的心智和神經。
味覺在普通的治愈型花園里運用并不廣泛,但是人們可以通過品嘗植物的果實刺激大腦皮層,從而獲得幸福感。人對嗅覺十分敏感,但也具有個體差異性,每一種植物都有其獨特的氣味,常見的有碰碰香、百里香、薄荷等,各種花還有花香,這些氣味彌漫在空氣中,最終營造出了每個治愈型花園里獨特的氣味符號。另外,味覺和嗅覺可以和在園藝療法中的作業(yè)療法結合起來,比如通過專業(yè)人士的指導讓人們參與到花園的建造和維護中,參加種植可食用植物的活動,讓人們在勞動中能體會到收獲的成就感,緩解精神壓力。同樣,當人們親自挑選出喜愛的植物氣味后無疑是創(chuàng)造出了有著自己印跡的私密空間,因為喜愛的氣味或者是熟悉的氣味往往能帶來安全感,讓人鎮(zhèn)定心緒。
治愈型花園中的聽覺刺激大多是環(huán)境的自然聲音,如風吹過植物的沙沙聲、夏日的蟬鳴聲等等,這些大自然的音樂可以舒緩心緒、降低對某一事物的關注度。當人們凝心關注某一個聲音時,聽覺便敏銳起來,這有助于消除疲勞感和緊張感。
世間萬物的質感都是不一樣的,人身處于美麗的環(huán)境中時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觸摸。這些植物、各種元素的材質有著截然不同的質感,或光滑或粗糙,或柔軟或堅硬,例如觸摸質地柔軟的觀葉植物可以起到穩(wěn)定情緒的效果。零距離地接觸大自然能讓我們的感官更加敏銳,人也更有創(chuàng)造性。
治愈型花園的場所選擇有一定的自由性,它主要是依附于建筑存在的,大部分的治愈型花園都是搭配住宅存在,但仍有個例,如屋頂花園、露臺花園等等??紤]到城市規(guī)劃中空間利用的重要性和綠地面積的大小,本文以屋頂花園為例,分年齡階段討論治愈型花園在除住宅外不同場景中的應用。
將自然、藝術、活力和教學融合在一起,努力在城市化和自然化中尋求平衡,利用屋頂花園這一便捷的形式進行自然教育課程,改善當前兒童普遍的“自然缺失癥”,重構兒童活動場所。治愈型花園能在局限空間內凸顯自然元素,重建孩子們與自然的聯系,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自我潛能的發(fā)掘,提高伙伴之間的交流溝通,讓孩子們得到身心的全面放松和專注,提高心理免疫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從小接觸治愈型的自然教育課程對兒童后期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成年人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身上承擔的壓力必然不小。針對這個社會問題,2012 年,阿拉利亞景觀建筑師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屋頂露臺。這個屋頂花園是圍繞一個數碼相連的天臺的概念而建造的,在城市的混凝土叢林中修建一方凈土作為辦公空間的延伸,利用未使用的市區(qū)天臺空間將其轉變?yōu)橐粋€提供休憩場所、治愈心靈的小花園。主色調以混合的綠色和銀藍色植被為主,搭配白色花朵植被,使整體場所增添了一份細膩的柔和美,盡可能減輕上班族的心理壓力,并且在戶外工作或社交時能有效緩解重壓和增強信任感,更加放松。此花園設計挑戰(zhàn)了人們對傳統工作環(huán)境空間的認知,為今后辦公區(qū)的設計提供了靈感。
關于老人的治愈型花園較少,大多是與園藝療法相結合。通過藝術療法進行人為干預,可以鼓勵老年人走出家門,緩解遠離社會帶來的失落感,增強內心的自我認同感。在這類花園中,行走路線的設計需要著重考慮,這也是整體花園的主要設計內容,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吸引老人成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老年人多有腿腳不便,視力也不比年輕人,所以道路路線最好設計為單路或雙路的回環(huán)型,確保老年人在花園中不會迷路。
第二,所有道路的鋪裝顏色需和周邊環(huán)境區(qū)分開來,道路要和植物有明顯的分界線,道路中間更不能有障礙物。在種植植物上更要注意選擇健康無毒的植物,盡可能不選擇常見的過敏源植物,謹防老人誤食。根據不同的地區(qū)文化還可以選擇鄉(xiāng)土植物,喚起老年人年輕時期的記憶。在住宅區(qū)附近設置這種治愈型花園可以增強老年人之間的社交,顏色鮮艷明麗的花朵能吸引老年人拍照合影,治愈型花園還可以為老年人提供鍛煉卻不感到煩躁的場所。
在長期的壓力環(huán)境下,人們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若不對此進行干預,嚴重的心理危機會引發(fā)自殺、傷害他人等社會惡性事件。人與自然的良好接觸可以釋放人們的壓力,促進身體恢復的同時,人們心理出現問題的幾率也會大幅度下降。
治愈型花園是人與周圍場所或環(huán)境之間的情感紐帶,它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加強了人與自然的聯系。當人們參與花園的日常管理中,在打理植物、清除雜草和垃圾的同時也是將心中的負面情緒一點點地的清理出去。它還可以增強人與人的社交聯系,通過共建花園的形式提升公眾參與感,讓公眾內心多了一份歸屬感。當給人提供自然型的空間后,人便增加了與自然的互動,正常的社交能力也會逐步恢復,有效減輕了社交倦怠感。
居民大部分的生活都依托于社區(qū),社區(q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居民的家園。理想中的家園應是花園的集合,花園使“居所景觀”進階成為“景觀居所”,未來的社區(qū)應當是自然生長、可持續(xù)、有溫度的。城市中不乏老舊小區(qū)和城中村的存在,它們普遍破舊不堪、疏于管理,更沒有規(guī)劃成片的綠地,建筑密度大、通風不暢、空氣質量差、綠化水平低,這都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消極影響。治愈型花園能對居住環(huán)境進行有利于治愈身心的“健康升級”,減少人因居住環(huán)境而感到的消極情緒。
通過以小區(qū)、街區(qū)為單位的小規(guī)模漸進升級模式,利用好城市碎片化空間,達成改善城市區(qū)域人居環(huán)境的目標。在避免大興土木的同時還能擴大治愈型花園的應用范圍,有效彌合人與城市的創(chuàng)傷,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和社會穩(wěn)定[4]。
90 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提出了“花園中的城市”這一理念,是在“花園城市”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城市綠化和街景美觀,通過植物柔和鋼筋水泥的城市環(huán)境,也培育了公眾對社區(qū)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新加坡的經濟文化也因此被帶動起來。這讓人們意識到,城市的優(yōu)質環(huán)境是經濟成功的前提和基礎,憑借花園這一形式實現了經濟、活力和生活在城市中的有機融合,社會是花園這一形式下的參與方,更是受益方。治愈型花園的加入使社會發(fā)展中更加重視人的心理健康,在有利于城市發(fā)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花園理念,對重建精神社會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使數以千萬的人們被迫隔離在家中,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建筑和花園關系的機會?;▓@是一個多功能空間,但是在大多數的建筑設計中仍將花園作為附屬品,是非必要的存在。在古中國、古羅馬和古埃及等等的建筑中,花園是建筑物的必需品,它是整體建筑的“肺”,負責將新鮮空氣導入各個房間,改善了局部氣候。整體建筑還會以花園為核心,對房間進行圍繞的布局[3]?,F在的城市設計中雖也有很多建筑設計包含花園,但是這些花園的位置往往是在建筑物之間被擠出來的剩余空間,在前期設計建筑時并不會考慮到花園的位置。
在經歷疫情過后,花園和建筑的關系應該被重新定義了:花園是建筑設計的一部分。建筑師們在設計過程中應當放大花園的功能以及其開放空間的使用,強調花園可滿足多種使用需求。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必然伴隨著各種壓力,在這個“快”時代中,如何通過景觀設計讓人的身心慢下來、穩(wěn)下來,成為設計師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治愈型花園憑借著治愈身心的主要作用、多樣的功能、較自由的選區(qū)等特點適合在城市中廣泛推廣。設計師應秉承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創(chuàng)造出服務于廣大民眾和景觀環(huán)境的治愈型共生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