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善鍇
“不完滿的才是人生,不如意的才是生活。”在生活中,疼痛是一種常見的感覺,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感覺甚至不可或缺。醫(yī)者言,疼痛是身體出現狀況的警報;作家熊培云道,有疼痛感,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是一件有希望的事。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正視疼痛,心懷疼痛,激發(fā)內驅力,在新征程中砥礪前行。
疼痛感不只是狹義上的痛覺,面對疼痛,人們也不止一種反應。它可以是吳汝綸“且挨過三冬四夏,暫受些此痛苦,雪盡后再看梅花”的失意與隱忍;也可以是周恩來面對當時落后的中國被列強欺凌時“浮舟滄海,立馬昆侖”的國殤與奮起。疼痛感讓我們對生活保持清醒的認識,讓我們思考個人與社會當何去何從。
于個人,疼痛感可讓人察不足而奮發(fā)。
泰戈爾說:“你受過的苦將照亮你的路?!睆哪撤N程度而言,苦難亦是修行。貝多芬感失聰之疼痛,奮而有為,用生命譜出《命運交響曲》的樂章,給后世留下了永恒不朽的藝術傳奇;江夢南亦是受失聰之苦痛,付出艱辛努力考入清華大學,并以個人力量幫助更多聽障青年打破聽力壁壘,感動無數國人。當前,“躺平”“佛系”等日漸興起,一些青年人拒絕走出舒適圈,選擇逃避生活中的疼痛感,可是“不摔跟頭,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如此這般,哪來奮進的自覺?又如何蓄積對抗挑戰(zhàn)、迎擊困難的力量?
于國家,疼痛感可使我們知屈辱而后勇。
君可記,鴉片戰(zhàn)爭打開中國大門的屈辱史?君可記,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屈辱外交?君可記,日軍侵華的悲慘景象?若忘記了國家歷史恥辱的疼痛感,何來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是故,我們當牢記那些歷史疼痛,像蘇軾那樣“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像張載那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懷興國之心,使東方潮起,激活一池春水。如今,中國之所以強盛發(fā)展,正是因為沒有忘記漫漫歷史長河中的慘痛,沒有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以疼痛為警醒,可迎東風卷潮來。
林清玄說:“歷經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輕拂面?!碑斀駮r代,一些年輕人恰恰是因為沒有面對疼痛感的勇氣,才會去“喪”、去“擺爛”、去“葛優(yōu)躺”。如果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長期失去了面對疼痛的勇氣,終會湮滅于歷史前進的巨浪中。
疼痛裝心中,砥礪自相隨,讓我們心懷疼痛,時刻審視自己、警醒自己,在疼痛中反思,在疼痛中成長。
【點評】
這篇文章思路清晰,層層深入,說服力強。開篇以名言引出話題,接著概述材料闡明觀點。第二段拓展思維寬度,深入探討疼痛感的內涵。中心部分以“于個人”“于國家”兩個小段鮮明地亮出分論點,其中的選例、敘例緊扣“疼痛感”,語言表達整散句結合,呈現出靈活多變的美感。結尾部分既聯系現實,引人深思,又緊扣標題,再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