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君
與我見過的古城遺址大體相似
由大地布控的寂靜
覆蓋在廢墟之上
有別于清晨的黃昏
顯得漫長而又詭異
偶爾我會在泛白色而非黃色的
城墻底下
發(fā)現(xiàn)一些瓦片
可以把它們的殘缺看成是創(chuàng)傷
也可以以殘缺之美
將它們帶出古城
黑色翅膀的蝴蝶
仿佛幽靈
我的到來
并沒有令它們驚嚇
它們由思想支配著飛翔
而不是借助翅膀
輪廓消失的馬面墻
似乎還在逼視著遠方
卻看不到完整的馬臉
它們終極的模樣
一定不是這樣
一定不是這樣
就像現(xiàn)在與它完整之初要取得一致
只能依靠每一個人
對歲月的想象
有時候,馬的嘶鳴
會讓一片草地形成弧度
在一座廢棄的石堡里
摸出鳥是件易事
摸出一把前人寄存的短刀
則是運氣
白色的花朵
從一面緩坡上開了下來
它們也需要安撫
還有什么可以
被稱為古老的事物
在烏素土鎮(zhèn)
最長久的要數(shù)高出地表的
一塊立石
石頭上
刻有馬匹、羊只
也刻有古代的狩獵圖
通向這塊勒石的路徑
不止一條
其中的一條上
走著一位穿紅袍的僧人
是陰影與云層彎曲的結果
拱形的天空像一座廣場
烘烤過
巨獸與飛鳥的火山巖
在向黃昏索取光線
是空曠
集中在灌木叢生的戈壁
而不是土墟之上
是鷹
控制著片刻的寧靜
而不是
逃遁的風聲
紅色的野果
尚未被掏空
它們還在繼續(xù)向外擴張
直至脹裂
滴下汁液
偶爾露出地表的深褐色球莖
是當?shù)厥⒚逆i陽
作為藥材
鎖陽被重視
作為植物
鎖陽被忽略
我們來遲了
的確來遲了
古人留下來給我們要看的
只是一座廢墟
最好的時辰
似乎是在傍晚到黃昏之間
這時的古城
氣息與蒼涼相近
我喜歡看古城
也喜歡看它的投影
很難說
廢墟上的黃土是新是舊
就算是舊土
百年的雨水
早已將古人的毛發(fā)與血跡沖洗干凈
細碎的野花
開在廢墟上
像一盞盞冒出地面的銅燈
時光取舍的決絕
在于
一些東西很快消失
一些東西
還在慢慢地被摧毀
比如殘磚、碎瓦
以及一入城門
就能看到的
若干塊
用于建筑的大型石墩
古老的手藝正在失傳
有幸在它尚存于世,我記住了這一幕——
升騰的爐火以及火中柔軟的鐵條
正被一個年邁的鐵匠擺弄
有形趨于無形,無形又帶出有形
持錘的主人,動作像是在復仇
淬火的水、高溫的鐵
在深度排斥,也在深度融合
敲打之聲重疊
從一個鐵皮房不斷傳出
一根鐵條正在失去規(guī)則
拉直或者彎曲
由器物決定
無論鐵匠最終打制成器的是什么
皆可稱之為鐵器
可能是一件帶洞孔的鎖具,也可能是
一個將要揳入火車枕木上的粗大鉚釘
·創(chuàng)作談·
有時候會這樣想
詩歌就是一只大象。每個詩人要完成的,就是要摸到這只大象。大象無形。我寫下的一首詩、一本詩是否是這只大象的局部,并不能確定。我希望它是。也許,寫到最后,不過是徒勞一場。
一直要摸到大象,結果摸到的卻是一頭牛。
寫出的東西,能否成為經典文本由不得自己,也由不得讀者。文本自身具備能量。
塔索說:沒有人配受創(chuàng)造者的稱號,只有上帝與詩人。這句話不是對詩人的褒獎,而是要求。所以,一首詩不具有創(chuàng)造性,它的分量將大打折扣。
我看重的,正是詩歌的誕生性。世界上有多少個詩人,就應該有多少個詩歌。此處我用了“個”而不是“種”——即便是同一個詩人,他寫下的東西,都必須是有別的。一首詩,一條命。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做一個安靜、謙卑的學習者,從不敢高估自己,不敢高估自己寫下的任何一首詩何其了得。這就是為什么,當有媒體記者問到我,你從什么時間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十幾年前我可能不假思索地告訴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就開始寫作了。實際上,這個回答是不確切的。我在1981 年上大學一年級時就開始喜歡上詩歌并且在稿紙上開始了所謂的“寫作”。嚴格意義上說,這根本不叫寫作。容我不自量地說,我大約經過了十幾年的練習,中途也時有詩歌發(fā)表,后來才慢慢進入了寫作狀態(tài)。因此,此前的所謂寫作,說白了是初學習。
寫詩是一件好玩的事,因此痛苦,為此痛苦,還是作罷。不能把詩歌當成一個事件。警惕詩人的稱呼。寫幾首詩就被稱為詩人或自命為詩人,是可疑的。田里看到的莊稼,不一定都是糧食,有時候秕子的個頭比糧食還高。
我的寫作關照多在西部。也就是傾向于在地性寫作。在地性寫作有它的局限,它極有可能致使一個詩人囿于所見事物的慣常性。西部詩人寫西部元素,西部精神是優(yōu)勢,但是,不能一寫詩,就是雪山、草地、戈壁、羊群。它們是元素,不能成為標簽。強調在地性,不是強調標簽化、符號化。這是值得警惕的。意象老化不是意象本身的問題,而是沒有將其用到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