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紅
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第一師醫(yī)院一團分院中醫(yī)科,新疆阿克蘇市 843008
眩暈癥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誘因復雜,多由心腦血管疾病、中毒、前庭系統(tǒng)和精神疾病等所致,表現(xiàn)為外物或自身旋轉、搖晃和移動且多伴惡心和眼花癥狀[1]。高血壓性眩暈是由長期血壓升高導致耳迷路血管障礙或腦供血不足所致,具有持續(xù)性和反復性特點,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日常生活、工作能力。降壓和抗眩暈是臨床針對高血壓性眩暈的主要治療方式。鹽酸倍他司汀是一種擴血管用藥,主要通過清除自由基、改變血液流變參數(shù)進而調節(jié)內耳血供和中樞功能,緩解眩暈癥狀。但臨床實踐證實[2],高血壓性眩暈較為頑固,長期單一治療停藥后易導致疾病復發(fā)。近年,大量學者嘗試將中西醫(yī)聯(lián)合療法用于高血壓眩暈治療中并取得一定效果[3]。天麻鉤藤飲有平肝熄風、清熱活血之效,是臨床療效十分突出的中藥方劑。點刺放血是針灸療法中的一種,有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內外合治,可調陰陽平衡,對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有較大幫助。鑒于此,本研究選擇80例高血壓性眩暈患者,對天麻鉤藤飲合點刺放血及鹽酸倍他司汀治療效果展開分析,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2年7月本院高血壓性眩暈患者80例,根據(jù)電腦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齡56~82歲,平均年齡(69.08±1.46)歲;高血壓病程3~14年,平均高血壓病程(8.51±0.46)年;眩暈程度:輕度11例,中度18例,重度11例。觀察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齡58~83歲,平均年齡(69.71±1.62)歲;高血壓病程4~12年,平均高血壓病程(8.34±0.28)年;眩暈程度:輕度9例,中度19例,重度12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
1.2 選擇標準 (1)入選標準:①符合《頭暈/眩暈基層診療指南》[4]中關于高血壓性眩暈診斷標準;②年齡≥50歲;③資料齊全且交流溝通正常;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對研究使用藥物或方式存在禁忌證;②存在腦部惡性腫瘤者;③先天性凝血障礙或免疫缺陷者;④重大精神障礙或交流障礙者;⑤短期接受腦部外科手術治療者;⑥其他原因所致眩暈;⑦中途退出或轉院。
1.3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guī)降壓治療,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北京紅林制藥,H20093746,5mg×14片)5mg,1次/d,同時指導患者臥床休息,調整飲食。對照組在常規(guī)降壓的基礎上口服鹽酸倍他司汀口服液(錦州本天藥業(yè),H10920134,規(guī)格:10ml×10支)10ml/次,1~2次/d,以7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配合天麻鉤藤飲和點刺放血。天麻鉤藤飲經(jīng)方組成:石決明18g、川牛膝12g、鉤藤12g、天麻9g、山梔9g、杜仲9g、黃芩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牡蠣5g、羚羊角5g,取水1 000ml煎取350ml,早晚溫服,每日1劑。點刺放血:取穴頭維,若前額悶脹加攢竹、印堂,額頂疼痛加百會,取坐位,常規(guī)消毒穴位,以消毒三棱針點刺穴位0.2cm,出血6~7滴,若眩暈癥狀嚴重,可出血12滴左右,隔日1次,療程同上。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眩暈癥狀情況: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以眩暈障礙調查量表(DHI)評價兩組眩暈障礙情況,總分100分,得分越高障礙越重。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內容,辨證為肝陽上亢證,主癥頭暈、耳鳴、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頭痛,次癥舌質紅薄、脈象細弦,按無、輕、中、重計分0、1、2、3分,總分21分,得分越高則癥狀越重。(2)比較兩組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測定兩組內皮素-1(ET-1)、血漿黏度和紅細胞比容,測定方式,晨時取患者肘靜脈血3ml,離心處理,離心機參數(shù)2 000r/min,時間10min,半徑5cm,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ET-1,以血液流變儀測定血漿黏度和紅細胞比容。(3)比較兩組療效[8]:顯效:中醫(yī)眩暈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改善≥70%,1個月內無復發(fā),工作生活正常;有效:中醫(yī)眩暈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改善50%~<70%,1個月內無復發(fā),臥床有輕度眩暈感但不影響工作;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且嚴重影響生活工作。(4)比較兩組不良反應,包括皮疹、惡心嘔吐、面部發(fā)紅和肝腎功能異常等。
2.1 兩組眩暈癥狀對比 治療前,兩組DHI、中醫(yī)眩暈癥狀評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DHI、中醫(yī)眩暈癥狀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眩暈癥狀評分對比分)
2.2 兩組實驗室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和ET-1水平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和ET-1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驗室指標對比
2.3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9.038,P=0.002<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對比[n(%)]
2.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721,P=0.396>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現(xiàn)代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6],高血壓性眩暈的發(fā)生發(fā)展與遺傳、高齡、高血糖、吸煙、酗酒和不良生活習慣等相關。臨床以眩暈、耳鳴和視物模糊為表現(xiàn),過勞或受刺激加重,呈現(xiàn)持續(xù)性和反復性特點,若治療不及時,可誘發(fā)心絞痛、心力衰竭、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風險,不僅會影響患者健康,還會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對此,做好高血壓性眩暈防治尤為重要。
現(xiàn)階段,西醫(yī)針對高血壓性眩暈主要以降壓為主導,氨氯地平是應用最為廣泛的降壓藥,可通過結合人體血管上的鈣離子通道,舒張血管而達到降低血壓目的。鹽酸倍他司汀屬于擴血管藥物,能夠通過改善血液循環(huán)影響前庭神經(jīng)核,而發(fā)揮抗眩暈目的。笪云想等[7]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鹽酸倍他司汀可改善內耳血液循環(huán),減輕內耳淋巴水腫并降低前庭感受器靜息電位,對緩解眩暈癥狀有較大幫助。但曹睿等[8]發(fā)現(xiàn),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者單純使用倍他司汀的有效率僅66.11%,而聯(lián)合中成藥眩暈寧顆粒其有效率可達84.44%。其結果數(shù)據(jù)證實中西醫(yī)聯(lián)合方案相較于單純西醫(yī),可大幅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對照組為65.00%,與其結果基本一致。
中醫(yī)認為高血壓性眩暈屬于“頭痛”“眩暈”范疇,多因虛勞、憂思過度、神情緊張或受刺激等導致肝陽偏亢,或過度飲酒、吸煙導致陰陽氣血失衡導致肝陽偏亢,當以平肝熄風、滋陰潛陽治則[9]。天麻鉤藤飲由鉤藤、天麻、黃芩、石決明、益母草、桑寄生、川牛膝和杜仲等數(shù)味藥材組成。其中,天麻、鉤藤為君藥,有平肝熄風之效;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川牛膝活血祛瘀;桑寄生祛風濕、強筋骨,上述共為臣藥;益母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山梔瀉火除煩、涼血止血;杜仲補肝腎;夜交藤和朱茯神可寧心安神,共為佐藥,諸藥協(xié)同,共奏平肝熄風、清熱活血之效[10]。點刺放血有活血祛瘀、醒腦安神之效,本文中,以頭維穴為主穴,有熄風鎮(zhèn)痙、清利頭目、止痛之效;攢竹穴可清熱明目、散風鎮(zhèn)痙;印堂穴有明目通竅、疏風清熱、寧心安神之功;百會可熄風醒腦、升陽固脫[11]。以內服聯(lián)合外治達到標本同治的作用。本文中,治療后觀察組DHI、中醫(yī)眩暈癥狀評分、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和ET-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西聯(lián)合治療,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和血管內皮功能,緩解眩暈癥狀。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血流變在眩暈發(fā)生發(fā)展中有一定促進作用,當部分因素導致血液聚集或黏度增加,會導致血液流變速度下降,微血栓形成會導致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進而誘發(fā)和加重眩暈癥。鹽酸倍他司汀可以擴張腦血管動脈,促進腦和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壓,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可以改善機體血流變。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12],眩暈發(fā)生過程中,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可刺激血管釋放ET-1,ET-1的升高會導致血管收縮痙攣,血管壁缺氧缺血,而臨床根據(jù)其水平變化可判斷機體是否存在眩暈以及眩暈發(fā)展程度。天麻鉤藤飲與點刺放血均有降壓、擴血管之效,二者聯(lián)合可擴大抗眩暈功效。本文中,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明天麻鉤藤飲聯(lián)合點刺放血及鹽酸倍他司汀具有較高安全性。
綜上所述,天麻鉤藤飲聯(lián)合點刺放血及鹽酸倍他司汀治療可改善高血壓性眩暈患者血液流變學,促進眩暈癥狀恢復,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