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娟
有關(guān)《默記》的研究,目前學(xué)術(shù)界約有八篇論文,直接涉及王安石形象的研究幾乎沒有。據(jù)筆者統(tǒng)計,《默記》中記載王安石的逸事共十五條,是王铚使用筆墨最多的一位歷史人物。通過細讀文本,筆者用對比分析、概括總結(jié)等方法對《默記》中的王安石逸事進行梳理,總結(jié)出王安石的特點,并與《宋史》中的王安石形象進行對比,分析二者的異同,進而探討存在差異的原因,總結(jié)出《默記》對王安石的書寫,彌補了《宋史》中王安石形象的缺失,為今后讀者了解一個性格多樣、優(yōu)點與缺點集一身、活靈活現(xiàn)的王安石形象提供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一、《默記》對王安石形象的書寫
《默記》所記的王安石十五件逸事中,有十條以上是對王安石的正面書寫,其既有與正史所記內(nèi)容相似的成分,亦有王安石鮮為人知的品質(zhì),從中既可見王安石形象的多樣化,又可知王铚著書的客觀公正態(tài)度。
(一)勤奮好學(xué),持之以恒
與杜祁公(杜衍)一樣,王安石在做宰相之前有“展書燭下,黑光射紙”的經(jīng)歷,憑借勤奮好學(xué)、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在十年之內(nèi)升職為宰相,這些記錄與《宋史》中王安石少時聰明,喜歡讀書的內(nèi)容如出一轍。在王安石與大家議論阿云案時,他認為阿云有“按問欲舉”(自首)的事實,應(yīng)該從輕發(fā)落,只有韓持國(韓維)和他觀點一致。他善于總結(jié)原因和經(jīng)驗教訓(xùn),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發(fā)現(xiàn)事情的異樣和對方的優(yōu)點,無論是說自己理會了三十年的事,還是夸獎韓持國的話語,都可見王安石是一個勤奮好學(xué)、持之以恒之人。如果他做事半途而廢,就不會有如此深刻的體會。王安石年輕時就立下了重修史書的遠大目標,如他論《三國志》曰:“裴松之之該洽,實出陳壽上,不能別成書而但注《三國志》?!比绻皇且驗槟昙o、體力,以及時間不允許,相信他真能修訂一部新《三國志》。他勤奮好學(xué)和執(zhí)著進取的精神貫穿他的一生,這是他事業(yè)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二)不卑不亢,氣量之大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指得恰如王安石。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推行新法。當時的蘇軾屬于保守派,極力反對他的銳意革新,指責(zé)王安石“求治太速”,有時甚至對王安石直言詰難,讓王安石很沒面子。后來,蘇軾被御史李定等人以“烏臺詩案”彈劾,最終被誣陷而入獄。妒賢嫉能的李定等人欲置蘇軾于死地。但殺掉蘇軾這樣的“當世奇才”,即使是神宗皇帝也心有不忍。無奈之下,宋神宗征求王安石的意見。當時,辭去丞相職務(wù)、被封為荊國公的王安石說:“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因為他這句一言九鼎的話,蘇軾被免一死。如果王安石心胸狹隘,在宋神宗面前煽風(fēng)點火,很可能致蘇軾于死地。但他并不自私,而是從國家大局和珍視人才的角度出發(fā),挽救了蘇軾的性命。
(三)勤儉樸素,不拘小節(jié)
《默記》記載的逸聞逸事,描寫最多的是王安石的生活簡樸和不拘小節(jié)的特點。王安石居住在蔣山,經(jīng)常騎驢出入,幾乎無隨從人員,過著和普通百姓一樣的生活。他曾坐著小矮凳與茂直在路邊談話,茂直的仆人想為他撐傘遮陽遭到拒絕。一系列簡單的動作,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了王安石的樸實憨厚、平易近人。王安石在知天命之年,辭去翰林學(xué)士一職,回家為母守喪。在此期間,他極度傷心,不睡在里屋,而是在供奉母親靈位的客廳里打草鋪坐臥。又因哀思過度,他形容憔悴、瘦骨嶙峋,再加上不修邊幅的穿著,所以很難被辨認。有一差官去王安石家送公文,看到有個人坐在草席上,“愕然以為老兵也”。當差官被告知王安石就是那個坐在草席上的瘦老頭兒時,差官連聲贊嘆“好舍人(中書舍人),好舍人”,深為王安石的孝行所感動。王安石的席地坐臥與差官的連連夸贊,既表現(xiàn)出王安石生活簡樸、不拘小節(jié)的特點,又透露出王安石對母親的孝順。
二、筆記與正史之王安石記述的關(guān)系
王安石形象在《默記》與《宋史》中有所不同:一個是不卑不亢、氣量之大、勤儉樸素、不拘小節(jié)的普通百姓形象;一個是身居宰相要職,為改善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銳意革新的政治家形象。除了這些明顯的不同外,兩書亦有相近或相似的內(nèi)容書寫,從中可見《默記》與《宋史》在內(nèi)容書寫方面的關(guān)系。
(一)《默記》對《宋史》內(nèi)容的引用
《宋史》記錄的很多事件中對王安石性格的描述往往只用簡短的幾句話,甚至幾個字,使讀者僅從表面字眼膚淺地得知王安石的特征,而其中的具體細節(jié)不得而知。例如,《宋史》提及“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這句話,既未提及王安石離任后為母親辦喪事的情節(jié),也未記載王安石離任后的生活狀況。而《默記》銜接此話,詳細講述了王安石為母守喪時的生活狀況:“哀毀過甚,不宿于家,以藁秸為薦,就廳上寢于地?!绷T官回家為母守喪的王安石非常樸素,以至于差官去他家送公文根本沒認出王安石本人。差官的驚訝和夸贊反映了王安石樸實真摯、平易近人的一面。
此外,《宋史》中寫有“安石少好讀書”一句,然后再無下文,使讀者很難從此簡單話語中得知王安石好讀書的情況。而《默記》則詳細記載了王安石秉燭夜讀的情景:“忽見介甫展書燭下,黑光亦徑射紙上?!蓖醢彩魺粢棺x時還與滕元發(fā)有過一段精彩的對話,滕元發(fā)說王安石以后可以當宰相,王安石感嘆道:“子勿相戲,安石豈愿作宰相哉?”十年之內(nèi),王安石果真擔(dān)任了宰相職務(wù),印證了滕元發(fā)的那句話?!赌洝穼懲醢彩那趭^好學(xué),不是只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而是通過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詳細的事件記述,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王安石奮發(fā)圖強的形象。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事件記述有始有終,故事情節(jié)完整嚴謹,而且把客觀敘述和人物對話結(jié)合起來描寫,感覺不到文本的枯燥乏味。
(二)兩書中王安石性格同中有異
《宋史》和《默記》都講到王安石善于辯論、倔強執(zhí)拗的特點。但兩書涉及的辯論內(nèi)容、對象和語言并不相同,王安石倔強執(zhí)拗性格的體現(xiàn)也不一樣。從中可見兩書作者對王安石的態(tài)度。
1.關(guān)于辯論
《默記》中的辯論主要講述王安石和親近之人或普通百姓間的生活私事。跟他有關(guān)的“豪杰”事件,把王安石善于辯論的特點進行了完美展現(xiàn)。與《宋史》相比,《默記》中王安石的辯論之詞更加精彩有趣。其中,他和李師中之間的“豪杰”事件,最后以“唐太宗十八歲起義兵,方是豪杰,渠是何豪杰”結(jié)束全文,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者在贊嘆王安石口齒伶俐、不卑不亢的同時,又佩服他的見多識廣、志向高遠。王安石有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敢于對夸夸其談、鼠目寸光之人反唇相譏,這亦是他自信的表現(xiàn)。《宋史》描述王安石性格時使用的文字并非如此,莊重、冷峻、嚴肅、縝密的語言,使得文章內(nèi)容死板、平白無奇、氣氛壓抑,缺乏詼諧幽默的意味。
2.關(guān)于志向
王安石少有大志,酷愛學(xué)習(xí),很小就表現(xiàn)出對前途事業(yè)的美好憧憬。《宋史》寫他立志要成為一位像伊尹似的經(jīng)綸之才和后稷、契一樣的貢獻者。從他擔(dān)任宰相職務(wù)期間,《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的呈遞以及“熙寧新法”的成功實施,可見他報效國家、為民服務(wù)的愿望實現(xiàn)了。這些理念大都與國家興亡、百姓幸福息息相關(guān)。
《默記》亦提到王安石的理想抱負,他年輕時勤奮努力、孜孜不倦地學(xué)習(xí),曾有重修《三國志》的愿望,但因忙于國家改革大事,沒有實現(xiàn)愿望,等辭官歸隱后,又因年紀、體力不支而耽誤。最后,他就把重修《三國志》的重任托付給蘇軾等人去完成。雖然他沒實現(xiàn)重修《三國志》的愿望,但從中可見他對文學(xué)的熱愛與執(zhí)著。王安石在文學(xué)方面的才華,《默記》通過他晚年所寫的《臨水桃花》中的“還如景陽妃,含嘆墮宮井”兩句詩展現(xiàn)了出來??v觀全詩,可見王安石體物言情的高超之處:他不從桃花本身出發(fā),而從花的倒影著筆,且詩中不見一“花”字、一“水”字,而桃花的風(fēng)姿神韻已從空靈而形象的比喻中顯現(xiàn)出來,給人以輕盈、縹緲的美感。
(三)《默記》涉及《宋史》未提及事件
《默記》保存了很多《宋史》中未提及的王安石事件,這些事件的描述彌補了史書記載王安石不足的缺陷,對于今后讀者了解一個更加全面、多樣的王安石提供了參考價值?!赌洝分袃纱螌懙酵醢彩鲂泄ぞ吆唵芜@個細節(jié),他曾騎著毛驢去見朋友,坐在小矮凳上與茂直在路邊談話。作為擔(dān)任過宰相職務(wù)的他,有能力坐轎或者乘車去看朋友,可以與朋友在環(huán)境更雅的地方交談,他卻坐在路邊的小板凳上與茂直聊天兒,其樸素特點昭然可見。王安石乘坐兩人抬的轎子去江邊迎接聲勢浩大、隨從眾多而來的陳秀公,表現(xiàn)了王安石處事低調(diào),不勞民傷財?shù)拿篮闷焚|(zhì)。此外,王安石因母親去世離任,不住里屋,坐在有母親靈位的草席上,可見王安石的孝順。
《宋史》只字未提王安石在歷史上被楊寊霸占進士第一名的事情,但《默記》中詳細記載了此事的詳細經(jīng)過。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參加進士考試。試畢,他取了第一名,王珪為第二名,韓絳是第三名,楊寊只排第四。但是,楊寊的哥哥楊察以王安石所作賦中有“孺子其朋”一語為由,說此話不吉利,“不可奪天下”,把王安石的第一名和第四名楊寊的位置互換,使王安石與第一名失之交臂。但是,王安石平生未曾向人說起他考中過狀元,可見王安石氣量之大,他早已把功名利祿視為糞土。他的胸懷并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低調(diào)謙遜、不卑不亢的性格也是當時一般士大夫所欠缺的。
三、兩書中王安石形象存在差異的原因
《宋史》中的王安石意志堅定、精通政治?!赌洝分械耐醢彩趭^好學(xué)、淡泊名利、不拘小節(jié)。同樣是王安石,為何在兩部書中的形象存在巨大差異?筆者總結(jié)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評判標準不同
《宋史》以代表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的程朱理學(xué)為評判標準,當時只要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對統(tǒng)治者有利,為百姓造福的人物都會被修史者大加贊賞;如果不遵循客觀規(guī)律和普通大眾的意愿,固執(zhí)地按自己的意思辦事,就會被史學(xué)家作為大逆不道之人大批特批。史學(xué)家修訂史書經(jīng)常會受到自身所處時代的政治環(huán)境的限制,他們不可違背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另辟蹊徑地記錄史實,要與社會主流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默記》主要是記載人物奇聞逸事,以反映人物獨特個性為評判標準。在記述的過程中,它既不牽扯到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又不摻雜個人的喜惡觀點,一切如實地記載,客觀地評價?!赌洝分袑懙降耐醢彩r候酷愛讀書、淡泊名利的特點與正史所記有相似,這些特點的描寫,更加肯定了王安石獨特的性格;而他的孝順、氣量之大、愛好文學(xué)等特點,在正史中并未提及?!赌洝返挠涊d豐富了王安石的形象,補充了王安石多樣的性格特征。
(二)資料來源不同
《宋史》是元朝丞相脫脫和阿魯圖以宋人洪邁等人編撰的《四朝國史》為底本撰寫而成的?!端问贰返男拮c《遼史》《金史》同時進行。三部史書于元至正三年(1343)四月開始修撰。至正四年(1344)三月,《遼史》寫成。同年五月,脫脫辭去都總裁一職,元帝指派阿魯圖接任都總裁職務(wù)。但阿魯圖并不認識漢字,他于同年十一月完成《金史》的編撰,至正五年(1345)十月又完成了《宋史》的編輯工作。從成書時間來看,三部史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是因為元人在修史過程中大量引用、套用前人已有的文獻資料,再加上中途換用不諳漢字的主修官負責(zé)編輯,可見《宋史》的成書并不嚴謹,并沒有在廣泛涉獵宋朝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的基礎(chǔ)上得出準確的結(jié)論。
《默記》所記的王安石事件多來源于父親的口傳。王铚的父親王萃在小時候跟從歐陽修學(xué)習(xí),年少時就考上了進士,剛開始時擔(dān)任安州應(yīng)城尉,后來跟從滕元發(fā)做幕府十多年。滕元發(fā)特別欣賞王萃的才學(xué),說“公不但仆之交游,實師友焉”(《揮麈后錄》)。官至兵部侍郎,元符末年(1100),王萃因“黨人籍”事件被貶到湖外,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去世。王萃和曾布、鄭獬、王安石、王陶、常秩、秦觀等人交游非常深。王萃的經(jīng)歷非常豐富,而且和當時的一些政界名人有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王铚從父親口中了解到的王安石事件比道聽途說可靠得多,史料價值也比較高。
王铚對王安石的記載秉持了客觀公允的態(tài)度?!赌洝分卸鄶?shù)記事條目是對王安石的褒揚:卷上“滕元發(fā)言”條,卷中“李師中與王介甫同年進士”條,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王安石的欣賞;卷中“陳秀公罷相”條、“先子言”條,表現(xiàn)了王安石罷相后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fēng);卷下“慶歷二年”條則贊揚王安石氣量之大,視功名利祿為糞土的美好品質(zhì);“王荊公知制誥丁母憂”條,夸贊王安石孝順、平易近人。曾布是王安石變法的積極參與者,后來又反對新法,與王安石關(guān)系變僵。王铚的父親受知于曾布,他本人又是曾布的孫婿。王铚能在評價曾布的政敵王安石時持比較客觀的觀點,說明他的寫作態(tài)度是比較嚴肅的,這就增加了《默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