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赟,朱全定
(太原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當今,數字技術飛速發(fā)展,數字化變革與日俱新,新舊媒體相激相蕩,多種媒介并存不悖。亨利·詹金斯提出的“融合”概念也獨到地闡明了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每一類舊媒體都被迫與新興媒體并存。這就是為什么作為一種理解過去幾十年媒體變遷的方法而言,融合理論比過去的數字革命更為合理的原因所在。舊媒體沒有被取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它們的作用和地位由于新技術的引入而發(fā)生了變化”[1]。那么,哪一種媒介文藝可以承擔中國“媒介融合”時代中的“孵化器”呢?網絡文學責無旁貸。這不僅因為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趕上了一個天賜的“黃金時期”,也因為在印刷文明向電子文明過渡的進程中,網絡文學的位置是無可替代的[2]。在此背景下,中國網絡文學產業(yè)在數字革命和媒介融合的浪潮中蓬勃發(fā)展,加之多重傳播主體的有力推動,網絡文學作品的傳播內容也日益多樣,不僅在國內廣泛傳播,而且逐漸走出國門,走向海外。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網絡文學憑借自身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突破,贏得了更多受眾的認可和接受,紫金陳的網絡推理小說《壞小孩》正是范例之一。由其改編的《隱秘的角落》自2020年6月播出以來,評分已達9.2,成為2020年上半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劇,一度引發(fā)網友觀劇熱潮。
數字化為文學傳播所創(chuàng)造的全新空間可被視為“數字場域”或“虛擬場域”。在虛擬場域之中,作為中堅力量的互聯網和新媒體推動文學傳播呈現出多模態(tài)、多維度的特點[3]。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和多媒介為信息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無限潛力,也讓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有了多樣化的選擇。文學作品傳播的過程正是一種媒介化的過程,數字技術的蓬勃發(fā)展促使大量的文學作品在與數字媒介碰撞后升級為新穎的數字化文本。歷經革新后的文本,借助數字技術呈現在各類屏幕和移動設備上,以嶄新的形態(tài)取代了傳統的紙質文本。無疑,數字媒介的誕生,是文學傳播史上劃時代的技術革新,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傳播方式,顯著提高了文學作品的傳播效率。在數字媒介的驅動下,《壞小孩》也實現了其由網絡文學到影視作品《隱秘的角落》的跨媒介傳播。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網絡文學用戶達4.67億?;ヂ摼W行業(yè)的空前發(fā)展,數字閱讀產業(yè)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促使電子書在傳播過程中凸顯出強大的力量。
電子文本在數字媒體中的存在途徑尤為多樣。目前,《壞小孩》電子書版的傳播已滲透于微信讀書、豆瓣閱讀、掌閱、當當云閱讀、愛奇藝小說等各大閱讀軟件和數字閱讀網站。根據上述熱門閱讀APP的統計數據(見表1),可以看到《壞小孩》擁有約100萬的龐大讀者群體。本書在當當云、掌閱、愛奇藝小說上的閱讀量雖然低于微信和豆瓣讀書,但讀者評分已達9分以上,且位居“影視懸疑熱門榜”榜首,這對網絡懸疑文學作品而言也已十分可觀。
表2 愛奇藝用戶討論數據統計(截止2021年5月27日)
值得一提的是,《壞小孩》在亞馬遜中國Kindle 2020年度付費電子書暢銷榜中排名第二,甚至超過了“雨果獎”科幻作品《三體》全集,由此可見得該電子書的廣泛傳播和公眾的高度關注。
讀者作為文化消費者,可以在自己選擇的閱讀平臺上撰寫短評、書評、閱讀筆記等內容,并為《壞小孩》打分?;诖?讀者既擁有了用文字記錄見解和感悟的平臺,在閱讀其他讀者的評論時也刷新了自己對同一部作品的認知。這種社交型閱讀模式一方面可引發(fā)讀者在交流思想和批判接受的同時,進一步辯證思考,形成“參與式文化”。另一方面,作為文化生產者的作者,可借助讀者反饋來反思提升其作品,接納褒貶不一,在交互聯系中擴大作品傳播力。在此基礎上,網絡文學的平民化互動模式產生了巨大能量,所表現出的集體力量遠遠超出了個體力量[4]。
因此,電子書以日趨多樣的網絡閱讀平臺為依托,促使讀者、作者和作品在新型閱讀空間中實現多線互動的社交型閱讀模式。此外,對于分別擔任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作者和讀者而言,文本信息在彼此間流通和共享的同時,也因主體間的交互聯系而在閱讀平臺中得到再次創(chuàng)作。
除電子書外,影視改編作為另一種媒介,也在推陳致新后賦予文學作品新的活力,這一視覺媒介的傳播力度和輻射范圍更是不可估量。
作為一部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在2020年6月16日上線后,便在豆瓣網站獲得9.0的高值開分。到6月25日大結局的短短兩周內,這部僅有12集的精品佳作的評分最高達到9.2,成為2020上半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劇。
作為迷霧劇場的重磅劇集,《隱秘的角落》在豆瓣2020年度電影榜單中,以8.9分的成績位居“評分最高華語劇集”的Top3,僅次于9.3分的臺灣愛情劇《想見你》和紫金陳作品的另一部改編劇《沉默的真相》。該劇雖僅有12集,但卻贏得了高達12萬的評論熱議。愛奇藝APP上,一篇題為“隱秘的角落開播近滿分”的影評征集更是獲得了48019條影評回應,網友們也普遍表示,演員表現驚艷,配樂和畫面色調銜接自然,觀眾的代入感極強。作為影視化改編的優(yōu)秀之作,《隱秘的角落》的成功,不僅補齊了原著自身的文學短板,更促成了國產制作的現象劇典范。
與電子書相比,影視劇在營造畫面感方面能夠產生前者無法企及的效果。受眾群體在閱讀電子書時,只能通過主觀認識來聯想作品中的相關場景,這對于進一步挖掘作品的主旨或潛在意義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觀劇時,觀眾的思維構想便可與影視畫面相碰撞,隨后可能引發(fā)其強烈的共鳴感,也可能糾正自身認識中的不足之處。此外,觀眾在觀劇時,可以把自己的所感所想用彈幕的形式敲擊在畫面上方,即做到了及時抒情,又實現了觀點共享。
在數字多媒體時代,作品以網絡影視為物質載體,以文學特性為底蘊基礎,兼而挖掘新型媒體的傳播潛能,使觀眾更為直觀地接觸并體驗到“壞小孩”的現實世界,不但延伸了思維,也讓其對原著作品產生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另外,同電子書相比,影視劇所面向的年齡階層和社會群體更為龐大,因此,從作品影響力而言,它能擴大受眾圈層,是當今媒體時代中最為理想的傳播媒介。
作為影響數字時代文化生產和傳播方面的積極參與者,網民在多元化的電子媒介面前,可據其所好而確定文學作品的獲取方式,同時,把多媒體靈活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正是因為數字媒介的崛起,單一的紙質作品才可以依托電子書、影視劇等多種傳播媒介,在跨越各類數字平臺后煥然一新,實現“跨媒介敘事”的同時,被賦予了獨特的價值,文學作品存在于世的傳統面貌也得以發(fā)生深刻的改變。
當今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推動了聲音的革命和圖像的進步,網劇中的配樂更是以每一幀畫面為依托,沉浸式地流淌于一幕幕場景之中,不僅提升了畫面的表現力,更是在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下,營造著恰到好處的獨特氛圍。同時,仿佛讓觀眾置身其中,感受到富有張力的聽覺效果。聲音技術的堅實支撐,是使得影視劇情節(jié)極具感染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配樂《小白船》因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的熱播而躥紅網絡,截至2021年4月10日,“隱秘的角落小白船 恐怖童謠”這一話題在新浪微博的閱讀次數為8216.7萬、討論次數1.7萬、原創(chuàng)人數1815(詳見表4),并一度成為網友口中的“戰(zhàn)歌”、“奪命曲”、“恐怖童謠”、“背景陰樂”。
表4 《隱秘的角落》相關熱搜話題數據統計 (截止2021年4月10日)
在劇中,張東升將岳父岳母推下山、朱晶晶墜樓身亡、張的妻子溺亡后漂浮在海面上,這三處情節(jié)發(fā)生前,配樂《小白船》都會響起,雖然出現的背景不同,卻都預示著某條生命的終結。正是因為如此巧妙的設置,觀眾才不得不把歌詞“飄呀飄呀飄向西天”與相關情節(jié)串聯起來,不但令人細思極恐,而且《小白船》曾作為韓國“安魂曲”的“冷知識”也一同被翻出。不可否認,在網友和觀眾這一系列的反應,以及網絡的接連推動下,具有多重背景的音樂與影視劇中的陰暗情節(jié)交相呼應,美好的童話與黑暗的現實齊頭并進,共同把此作品推向備受大眾關注的高峰。
除了劇中《小白船》作為劇情“安魂曲”的鋪墊,片尾曲、配樂等各種單曲的強力渲染,更是將觀眾永不滿足的好奇心與跌宕起伏的劇情緊緊捆綁在一起,打造了極為豐富的視聽體驗。
在片尾曲的安排上,導演也頗為用心。《隱秘的角落》共12集,不同主題匹配了相應的片尾曲,每一首均與劇情有所關聯,二者的配合可謂恰如其分。
除本劇的片尾曲外,由國內新銳音樂制作人、作曲家丁可創(chuàng)作的34首配樂也同樣獨具特色。以《佝僂的枝椏》、《放進去腌制幾天》、《愛比死更晚》為例,單憑曲名便已有陰凄之感。此外,配樂還在電子樂、搖滾樂和氛圍樂中混入了人聲,出其不意之時浸潤于劇情,營造神秘、驚悚、詭異、緊張的氛圍時,也傳達出畫面難以詮釋的“弦外之音”,每當配樂隨劇中人物內心世界的波動起伏而響起,音樂的強烈聽感與觀眾的全新體驗也交融在一起,恰到好處地完成了對觀眾情緒表達的致命一擊??梢?音樂作為一種特定的敘事方式,具有反映人物內心、烘托氛圍、暗示劇情走向等重要作用。
因此,《隱秘的角落》借助各類音樂來襯托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人物心路歷程的變化,進而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不得不說,音樂與劇情既做到了水乳交融,又實現了并駕齊驅,這是本劇在同類國產劇中脫穎而出的獨特優(yōu)勢,也是在傳播過程中吸引更多受眾群體予以關注的一大亮點。
數字時代下,媒體技術日益普及,除視頻平臺之外,微信、微博、公眾號、知乎、豆瓣各類社交平臺也已成為作品的傳播陣地。在融媒體技術的推動下,社交平臺成為《隱秘的角落》營銷傳播的熱度主力場,“小白船警告”、“一起爬山嗎”、“你看我還有機會嗎”等熱梗也被頻頻掀起。
據統計,《隱秘的角落》從2020年6月16日首次上線播出到6月25日大結局的短短兩周內,該劇共登上微博熱搜50多次,并一舉斬獲全網216個熱搜,微博全站熱點曝光總量超二十億,視頻播放量超十九億,一度成為全民在茶余飯后熱議不停的高口碑劇集(新浪微博2021年4月10日)。
無論是劇集的部分情節(jié),還是片段場景中所涉及的文化符號,亦或是該劇衍生出的周邊元素,諸多看似獨立卻又依托同一本體而共生和滋長的話題,經由微博這一社交媒介的拼貼和轉碼之后,其文化價值也歷階而上。上述熱梗和熱搜既是受眾群體的情感訴求和觀念認同的體現,也是該劇在盛極一時后又得以滲透和傳播的延續(xù)。由此可見,從文學作品到影視劇集、從聲音敘事到熱梗爆火,跨媒介、多視角的多元敘事在數字媒體平臺蔚為大觀,這既調動了受眾群體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也挑動了文學作品生命周期的延長,多方力量在倍道兼行之后,網絡文學的跨媒介傳播將日新月盛。
綜上所述,在數字產業(yè)迎來其前所未有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時代下,數字媒體的推動為網絡文學作品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空間,也促使其在傳播過程中層層深入并擴而充之。數字場域中的傳播媒介和傳播內容均有效發(fā)揮著各自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數字技術催生了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多對多的網絡文化交流與傳播活動。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席卷之下,先前諸種不同的技術正經歷著無縫整合,逐漸融合成為共享的平臺,并形成彼此相依的形態(tài)[5]。多媒體信息之間借助電子書籍和網絡影視等數字媒介建立起聯系,促使信息的傳播更為全面,網民的延伸閱讀更為深入,網絡文學的IP改編作品也得以呈現出多維度多模態(tài)傳播的新態(tài)勢。此外,多樣化的傳播內容既有效地激發(fā)了文學作品的傳播潛力,又增強了受眾群體對媒體的依賴程度,更進一步加快了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跨媒介敘事”進程。因此,在多種媒介提供傳播空間和多樣內容增強傳播力度的共同推動下,網絡懸疑作品《壞小孩》成功實現了從網絡文學到影視文學的跨媒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