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剛搬來新房子一個多月,有一天下班回家,看見門把上掛了一袋蔬菜,東望西望,不見送菜的人,也沒敢吃。直到第二天,碰見對門阿姨,才知道是她送的。她還笑說:“在自家田里挖的,有點兒老,多擔(dān)待?!?/p>
我訝異對門的熱情,突然想起我和老公經(jīng)常把廢棄紙箱放到對門,因為知道阿姨有收賣紙箱的習(xí)慣。還有前幾天,她孫子跑來找我,說家里沒人,害怕,我安慰了他一番,還陪他玩到他奶奶回來。送菜,這是她在含蓄地表達(dá)謝意。
我們是一梯兩戶,門對門,他們家人口多,經(jīng)常把門打開通風(fēng)換氣,就這樣,我們漸漸熟絡(luò)起來。也是自那以后,我和老公不僅把廢棄紙箱紙盒放門口,還整整齊齊捆起來。有時候,她會象征性地敲下門,把我們門口的垃圾帶走,而我和老公,也同她一樣,經(jīng)常給他們送些老家的特產(chǎn)和其他吃食。
這種不打擾卻溫馨的鄰里關(guān)系,讓我想起了前些年沒有固定居所的日子。每到一處,對門上下鄰居,要么提醒幾時停水,要么幫拿快遞,要么送菜送奶。我一個單身人士,總得他們照顧,至今感激?,F(xiàn)在定居成家了,手機里有社區(qū)群,也常常是哪家有難,鄰居不求回報齊上陣。
當(dāng)然,高樓鄰里間也不都是好事,攤上隔音效果差的樓體,那上下左右的爭吵,甚至物品“砰砰”墜地的聲音,都能擾得人不勝其煩。記得有一次,住的地方隔音效果實在太差,樓上掉枚硬幣,從掉落到旋轉(zhuǎn),再到平穩(wěn)落地,都聽得真真切切。而那時,樓上偏偏住了戶常常上夜班的夫妻,每天凌晨三四點到住所,脫鞋聲、走路聲、說話聲,來來回回折騰二十分鐘。有時候真想過去提醒他們,但一想到他們從農(nóng)村出來,早出晚歸,省吃儉用,只為供倆孩子讀書,生活著實不易,更何況不是有意為之,也就作罷。
以前,大雜院、筒子樓,或者農(nóng)村院落,鄰居之間都是四門大敞,串門閑聊,你送餃子,我借鹽醋,生活里芝麻大小的事,都攤開來說,相處得像一家人,非常熱鬧。如今多數(shù)的城市居所,要么獨門獨棟,要么門戶不通,鄰居間的界限分明了,不那么親熱,但“遠(yuǎn)親不如近鄰”這句俗話依然適用。相互住在一起,仿佛就結(jié)成了命運共同體,用水用電,倒垃圾通水管,一戶通百戶通。與物業(yè)與社區(qū)打交道也是一樣,為了營造好的生活環(huán)境,大家共同努力,這不可謂不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都說鋼筋混凝土里,藏了很多冷氣,把人心框冷了。這些年的經(jīng)歷,讓我覺得不然,墻門雖然隔開了人,但人性里藏著的善意和體諒,是隔不開的。只要家家有老有少,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有肩負(fù)重?fù)?dān)的中年人,只要廚房里還有煙火氣,餐桌上還有歡聲笑語,鄰里間的人情味就都還在,鄰里間的相互幫助和相互溫暖就都還在。
【原載《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