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燕
【摘 要】本文就當代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道德與法治 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小學教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擴充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師開始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上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在傳統(tǒng)教學的框架上融入現(xiàn)代科技,逐步開拓“書本+信息技術”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同時,小學生正處于對圖畫、音樂較為敏感、好奇的階段,摻雜了信息技術手段的課堂受到小學生的歡迎,而這也有利于提升課程教學實效。
一、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顯著的,但教師也不能過分依賴它。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而不能成為教學的目的;為了教學,過度借用信息技術手段是本末倒置的。因此,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需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1. 立足于學生的認知。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其目的是為了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導向?;谛W生的認知天性,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把知識點轉化為一張圖片、一個視頻或一首音樂等豐富生動的素材,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學習氛圍變得活躍,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以提高。在尋找與知識點相關的素材時,教師應該側重于卡通、多彩的畫面,不能揀選專業(yè)性太強的素材,堅持趣味性重于專業(yè)性的原則,并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入生活化的場景,由抽象到具體,逐步推進學生的認知。
2. 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不在于道德的批判和具體法律法規(guī)的解讀,而是培養(yǎng)學生遵守道德和法律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這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資源。除此之外,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極大,講文明、講道德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學生通常也是知德知法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思維的轉變,借由信息技術手段,融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從點到面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知。
3. 以教學內容為主。
信息技術手段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技術不是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教會學生如何遵紀守法才是此門課程的初衷。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媒介,但不能濫用,還是應該以教學內容為主。教師在借信息媒介教學的同時,要穿插相關教學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視頻或圖片所表達的意蘊,推動教學的不斷深化。
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1.教學素材的選取和課件制作。
科技的迅猛更新帶來了網絡資源的爆炸式增長,也給小學教學活動帶來了各種素材,教師如何在紛繁復雜的資源中選取出合適的教學素材,制作出適用于小學教學且符合小學生階段認知的課件變得極為重要。首先,教師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堅持以教學內容為主旨,通過素材的穿插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知識重點,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實現(xiàn)知識的逐級遞增,進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模式和方法,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以單一知識為中心的模式,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其次,課件的制作要有框架和邏輯,因此教師可以借鑒網上的優(yōu)秀課件,結合教學進度和教學需要進行修改,加入自己的教學特色,發(fā)揮課件的最大用處。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圖像和視頻的興趣遠大于文字,因此教師在課件中可以多添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像、音視頻材料,使得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更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課堂上只有教師的空洞講述。再次,教師在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同時,要摒棄老舊的教學思想,不能只是把課本的文字搬到投影儀上。教師應該汲取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了解國內外的最新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革新的同時,輔以信息技術手段。最后,信息技術的使用還應顧及學生的不同情況,尤其對于家庭特殊的學生而言,教師要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案,根據學生家庭條件的不同、社會經歷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時更新教學方案,制訂出相應的教學方案。
2.求同存異的信息技術教學。
信息技術的使用是輔助教學,給予教學便利,而不能取代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過度依賴信息技術,而應該綜合考慮教學效果和教學計劃,在教學活動中分批次教學,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借由信息技術這一橋梁,把學生認知中較難理解的內容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豐富教學層次,完善教學邏輯,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如針對統(tǒng)編版一年級和六年級教材內容,教師在教學上就不能采用同樣的策略,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要有所不同。一年級教材側重于學生的個人成長,是為了教會他們認識自我和周圍環(huán)境,屬于對自我、社會的認知。六年級教材側重于學生對國家、社會、法律的認知,相較于一年級教材內容來說更加嚴肅,所以教師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也需要更加謹慎。當然,不論教學內容和策略如何改變,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核心始終不變,都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上。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不應該只是教師的知識傳遞,還應該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吃飯有講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先播放和吃飯不文明相關的視頻,比如飯前不洗手、挑食、不專心吃飯、暴飲暴食、浪費糧食等??赐暌曨l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視頻中有哪些不文明行為,我們又應該怎么文明地吃飯,最后導入課本上的教學內容。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找出不文明的行為,同時還能和自己的行為作比較,及時糾正錯誤的吃飯習慣,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激發(fā),課堂主體也會由教師轉向學生,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為之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一定基礎。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該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在教學模式改變的條件下,是否能跟上教學進度,是否充分理解課堂知識,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改進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并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推動著教學模式的不斷革新,給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給學生提供了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有鑒于此,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運用現(xiàn)代先進技術來輔助教學,科學整合資源,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和一定的社會技能,在教學中實踐、在實踐中鞏固教學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