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斌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融媒體中心)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ヂ摼W技術的發(fā)展,促使新媒體產業(yè)興起,對傳統媒體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傳統媒體應當改變過去的運營模式,逐步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以確保自身長遠發(fā)展。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既要保留自己的權威性,又要引入新媒體技術,改變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形式,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充分發(fā)揮短視頻的優(yōu)勢,吸引更多人群關注,擴大時政新聞的覆蓋面,從而促進電視時政新聞發(fā)展,帶動行業(yè)健康發(fā)展。
時政新聞具有以下幾種特點:第一,較強的時效性與客觀性,時政新聞會對國內外政治動向進行及時報道,在內容的編制上也需要遵循嚴格需求,使用更加科學嚴謹的文字與語言,且新聞的時效性更強。第二,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在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中,經常會出現領導人的講話內容,主要是對上級下達的指導命令進行傳達,政治色彩較濃。第三,較為嚴肅。時政新聞主要是指國家正在發(fā)生或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報道,編輯人員在制作時政新聞時需要遵循嚴格的要求,使用更加科學、嚴謹的文字與語言,所以時政新聞更加嚴肅,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30分》欄目,該欄目每日播報的時政新聞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面臨著一定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受新媒體的沖擊,時政新聞的傳播效率偏低,局限于傳統的電視媒體,受眾范圍較小,而且內容較為單一,形式落后,缺乏特色。大多數時政新聞都是對會議、領導活動的報道,有關于民生問題的內容偏少,或是不夠詳細,沒有進行專欄報道,以至于和受眾群體的距離較遠。過于嚴肅的內容難以吸引受眾關注,尤其是一些年輕人沒有看電視新聞的習慣,其對國家的政策方針和重大新聞事件都不夠了解。二是傳統的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缺乏互動性,媒體大多數時候都是將新聞報道內容單向傳遞給受眾,而無法得知受眾的看法,難以獲得反饋。三是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傳統的報道語言已經不適用,不符合現在受眾的語言表達習慣和語境,而且畫面中含有許多重復的鏡頭,視角較為單一,難以吸引受眾關注。四是缺乏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時政新聞報道人才,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記者難以滿足新時代提出的要求,未能實現全面發(fā)展,缺乏新媒體意識,在制作時政新聞報道時仍然沿用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導致時政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較低,難以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1]。五是傳統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形式單一,較難滿足年輕群體對于新聞資訊的個性化與多樣化需求,導致受眾群體流失嚴重。例如,傳統電視媒體在對重大會議進行報道時,依舊沿用傳統報道形式,新聞內容包括會議主題、參會人員、會議內容等,內容比較固定,較難吸引年輕群體,從而影響了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因此,電視媒體需要結合新媒體發(fā)展需求,做好時政新聞報道形式的創(chuàng)新工作,同時需要做好時政新聞報道內容的創(chuàng)新,圍繞當前時代背景下受眾的新聞需求,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報道內容,以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持續(xù)增加受眾數量。
新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創(chuàng)新十分有必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想要尋求長遠發(fā)展,就應當適應新媒體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傳統的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是單向傳播,傳播渠道以電視媒體為主,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新媒體不斷涌現,大眾接收新聞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電視媒體需要作出改變,使時政新聞報道適應新的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二是電視時政報道需要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鞏固自己的新聞地位,發(fā)揮其權威性優(yōu)勢,進行良好的輿論引導,提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幫助受眾尋找事件的真相[2]。
新媒體時代,傳統的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已經不符合當下大眾的需求,所以電視媒體應當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一是要轉變過去的語言風格。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有著明顯的政治性,對信息內容嚴謹性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現失誤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記者在撰寫時政新聞時,會格外重視新聞內容和結構,但容易忽視受眾的感受,這就導致電視時政新聞的受關注度不高。基于此,電視媒體應當根據當前的新媒體語境,用多樣化的方式來呈現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語言,以吸引受眾的眼球,促使其耐心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3]。例如,電視媒體在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需要改變原來的語境和語態(tài),靈活運用網絡語言,以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對時政新聞的好奇心。比如,《新聞聯播》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聯播劃重點”版塊,所采用的語言不再是傳統的一板一眼,而是更貼近于用戶語態(tài),頗受歡迎。
二是改變時政新聞報道風格。電視媒體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不斷創(chuàng)新,引用先進的報道方式,轉變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風格,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貼近性。例如,電視媒體可以利用當下流行的視頻日志(Video blog, Vlog)來報道時政新聞,先了解受眾的實際需求,關注受眾的心理特征,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來選擇具有可讀性的新聞內容,然后再從宏觀角度來進行敘述。比如,央視新聞在微博賬號中通過發(fā)布一期講解北京2022年冬奧會歡迎宴會現場的Vlog,來敘述大國外交這一內容。該視頻中呈現的都是一些小的事件,如現場的布置,雪容融、冰墩墩的擺放等,用碎片化的方式來向受眾展示我國的外交,吸引了大量受眾的注意力。與此同時,在拍攝短視頻時,拍攝人員所選擇的視角還應當貼近受眾,以增強受眾的體驗感,使之仿佛身臨其境,浸入時政新聞報道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之中。在上述的Vlog中,呈現的內容不僅有記者們急促的腳步、車門打開的鏡頭等,還有一些表情符號,渲染了當時的氣氛,而領導人出現后則配上了背景音樂,營造了嚴肅的氛圍,這種剪輯方式與受眾的審美相符。電視媒體所制作的時政新聞報道系列Vlog,除了發(fā)布在官方微博賬號中,還可以在抖音、官方新聞客戶端等多平臺進行播放,如此可以突破平臺之間的限制,提高傳播效果[4]。
三是有效應用新技術和網絡平臺進行時政新聞報道。傳統的電視時政新聞一般都是在固定的時間點通過電視媒體播出,時效性較低。因此,電視媒體工作者需要樹立良好的新媒體思維,充分使用微博、快手、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充分把握時政新聞的話語權,不斷擴大時政新聞的傳播范圍,持續(xù)提升時政新聞的社會影響力。例如,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臺除了常規(guī)的時政新聞報道,還應當精心制作一些新聞短視頻,統籌管理系列新聞,結合新媒體環(huán)境的獨特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現有新聞資源的優(yōu)勢,在多平臺進行新聞報道,實現新聞數據共享。電視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傳播時政新聞,有利于將黨的政策方針傳達給大眾,因為新的傳播形式更受大眾的喜愛和關注。與此同時,利用短視頻形式進行時政新聞報道,還可以擺脫傳統傳播途徑的桎梏,盡量降低傳統電視時政新聞的枯燥性。電視媒體在制作時政新聞時,也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趨勢,以滿足受眾的多元化與差異化需求。除此之外,電視媒體工作者也需要充分尊重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利用新媒體平臺優(yōu)勢來豐富時政新聞的傳播渠道,不斷提高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性,為受眾建立多元化的網絡交流平臺,提高時政新聞的傳播效率,幫助受眾從多途徑獲取資訊。對于一些重要的時政新聞,也可以利用新媒體開啟全程直播,利用多途徑來傳遞最新的時政信息,使受眾更及時地了解時政新聞中傳達的訊息。
新時期,電視媒體在創(chuàng)新時政新聞報道時,應當充分體現其民生特點,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需增設民生視角。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的消費習慣發(fā)生了變化,新聞傳播環(huán)境也有所不同,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電視媒體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了解受眾群體的關注點和實際需求,重視對民生新聞內容的報道。其中,有利于民生的時政新聞備受關注,所以在采集新聞素材時,報道人員可以從受眾視角出發(fā),制作受眾感興趣的時政新聞。二是時政新聞編輯人員要具備良好的民生意識,改變過去時政報道的定位,著眼于大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選擇適宜的新聞報道方向,向下傳達黨的政策方針,向上反映群眾問題,這樣有利于將最新的國家政策告知大眾,反映當前社會中的各類民生問題,充分展現時政新聞的報道意義。三是應當改變傳統的時政新聞表現形式和手法,克服過去刻板的、公式化、程序化的報道形態(tài),豐富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方式,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從而使時政新聞更接地氣,拉近時政新聞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從民眾的真實需求出發(fā),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新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對記者的專業(yè)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記者需要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不斷轉型,以應對新媒體環(huán)境提出的要求。第一,時政新聞記者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形成良好的終身學習意識,既要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又要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尋求全新的傳播方式,掌握新設備、新技術的使用方式,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使自己所采寫的新聞報道內容更符合當下的實際要求。第二,時政新聞記者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可只局限于發(fā)展自己的某一個方面,而是要實現全面發(fā)展,朝著全媒體記者方向努力。作為時政新聞記者應當有一定的新聞敏感度,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認真剖析新聞素材,抓住其中的熱點內容,并保證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第三,時政新聞記者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能力、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又要學會隨機應變,能夠根據事態(tài)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靈活應對。在編寫時政新聞時,語言要簡潔,符合受眾的語言習慣,從而吸引受眾的眼球。記者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取信息,優(yōu)化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加強與受眾的交互,增強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與此同時,時政新聞記者還應當提煉出新聞的核心內容,要設計出能夠吸引大眾眼球但不虛假或是過于夸張的標題,做好信息整合工作,讓受眾能夠在碎片化時間內獲得自身所傳達的新聞內容[5]。除此之外,時政新聞記者在對電視時政新聞進行編輯時,也可以適當融入一些“網絡熱詞”,在保持新聞內容嚴肅性的同時,提高時政新聞內容的吸引力,使其可以滿足新媒體發(fā)展要求和受眾的相關需求。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為了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編輯人員需做好新聞編排結構的完善工作。具體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電視時政新聞編輯工作中,需要做好各類優(yōu)勢資源的整合工作,并以此來完善新聞生產鏈條,持續(xù)提升編輯內容的吸引力,使其可以滿足新媒體發(fā)展要求和受眾需求。第二,在信息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需保證新聞內容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同時保證時政新聞內容的質量,做好細節(jié)上相關內容的整理工作,不斷提高受眾對于時政新聞的關注度。第三,在時政新聞的編輯過程中,也需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則,不斷提高新聞內容的生動性與活力,從而為觀眾帶來更加直觀的新聞內容,持續(xù)拉近時政新聞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提高觀眾對于時政新聞的認同感。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編輯人員在制作電視時政新聞時,可以科學利用視聽語言,以增強時政新聞的趣味性,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在編輯電視時政新聞過程中,可以借助相關畫面來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提高內容的可觀性,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從實際情況來看,編輯人員可以做好對各種畫面細節(jié)的捕捉工作,并借助近景、中景、遠景、特寫等,增強畫面的層次感,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航拍、搖臂等拍攝方法,增強新聞畫面的趣味性,給予觀眾良好的視聽體驗,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影響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視聽語言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內容主次關系的梳理工作,確保近景、中景、遠景、特寫鏡頭的有序切換,避免鏡頭胡亂切換引起觀看人員的不適感。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媒體應當重視對時政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的報道形式,豐富時政新聞報道內容,采用多樣化的報道形式,使用符合當下受眾語言表達習慣的表述方式。與此同時,還應當不斷地壯大時政新聞記者隊伍,加強對記者綜合素質的培訓,吸引更多優(yōu)秀的全媒體人才加入,以提高時政新聞報道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電視時政新聞的過程中,也需要提前做好各類資源的整理工作,突出時政新聞的主題,幫助受眾快速了解時政新聞內容,增強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