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郡蔚
《明暗》是夏目漱石未完成的遺作,講述了公司職員津田由雄由于肛瘺舊疾復發(fā)入院治療,其間圍繞著金錢與愛情的糾葛,在與妻子、妹妹、昔日愛人、上司夫人、舊友的相處過程中不斷進行博弈,并且時刻面臨沖突。家庭之中不斷產生的隔閡與猜忌以及在社會層面各方親友交往的過程中穿插的心理博弈,展現出人性深處的嫉妒、虛偽、偏執(zhí)、自私等。國內研究成果中,張小玲指出“則天去私”中的“天”指的是內化的“自然”之本心,“私”指的是一切與“自然”相對的矯揉造作的私欲。張軍通過對吉川夫人“私欲”的分析認為,“明”的世界由生活中的關心體諒與愛護構成,而“暗”的世界則由對他人的占有欲、支配欲以及報復欲構成。陳雪則認為“明”與“暗”實際上是“則天去私”與“自我”的對立。
以上研究者對明暗本身含義的闡述主要通過對立元素分析“明”與“暗”的世界構成,對明暗之間的轉換關系主要通過性別視角與敘述視角的轉換進行考察。在道家太極觀念中,雙魚互相環(huán)抱象征著陰陽流轉進而化生萬物,陰與陽的含義不僅包含著明與暗,更是一切二元對立元素的象征,而陰陽的流轉交替也對應著“明”與“暗”的轉化關系,這也為從道家思想的角度解釋小說中人物之間的二元對立轉化關系進而探究“則天去私”思想的含義提供了可能性。
在道家思想中,象征收斂之陰的無極與象征發(fā)散之陽的太極的對立關系是宇宙形成之初最為本質的一組矛盾所在。根據陰陽守恒的規(guī)律,當陰盛至極點便會此消彼長向陽轉化,所謂的太極也正是象征著一陰一陽在相互動態(tài)轉化中調和為統一整體的過程。陰陽之道作為一種思維結構,在看待對立的兩方時強調雙方各具屬性,因屬性的不同而相互區(qū)別,因相互區(qū)別而彼此需要,即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融合,在此消彼長的流轉過程中構筑了物質世界中的邊界與自然規(guī)律。陰陽交感化生萬物的思想觀在作為道家標志的陰陽雙魚太極圖中得到了更為具象化的體現。從結構上來看,太極圖由陰陽雙魚構成,其中黑色為陰極,可視作雌性、黑夜、晦暗、消極被動等含義;白色為陽,可視作雄性、白晝、明亮、積極主動等含義。陰極中的白色圓點和陽極中的黑色圓點象征著陰中有陽、陽中亦有陰,印證著一切二元對立元素之間存有相互轉化的契機,而發(fā)生轉化的過程則需要通過陰陽位置的交互得以實現。逆時針方向觀察太極圖不難發(fā)現,陰陽雙魚的運動方向均由尾部臨界點逐漸向頭部發(fā)散,這樣的運動實際上也體現著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而質變則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由此推動事物發(fā)展。
題目的“明暗”一詞源于禪家用語“明暗雙雙”,意為明暗兩相交融的狀態(tài),恰如太極圖中陰陽交感之理。在《明暗》中若試將人物性別及博弈關系與道家陰陽觀中的陰陽兩極對應可發(fā)現:人物方面,陽極象征著作為男性的津田與小林,與此相對的陰極則象征著作為女性的延子、秀子、清子、吉川夫人等;博弈關系方面,陽極象征著通過言語試探積極主動探尋真相發(fā)起的攻勢,陰極則象征著為了隱藏秘密被動進行掩飾的守態(tài)。人物心中的秘密也就由此成為促使主動與被動地位相互轉換的契機,即太極圖中陰陽兩極內部所包含的“陰”與“陽”,而每一次言語和行動的試探博弈則可視作促使陰陽交感的量變。陰陽調和后形成的整體,也正如明暗交互之間津田與延子所處的家庭關系以及與清子和小林相處時構筑的社會關系。
津田夫婦的家庭生活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兩人心中都有著難言之隱。雙方在婚姻中的關系正如書中所言:“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夫妻關系就像上了賽場的相撲運動員,一見面就扭打在一起,從內里觀察,妻子總是丈夫的對手,而有時就是敵人?!彪p方以家庭作為共同體形態(tài)面對生活中“外界”的人際關系。也因此夫妻雙方都不希望顯露家庭不和及身陷窘境的蛛絲馬跡被外人所察覺,這對于夫妻雙方來說,也是最覺得羞恥的心中隱痛所在。作為丈夫的津田內心的虛偽源于天性,他不希望被人看到自己的齷齪與不堪之處,為了不讓妻子喪失對自己能力與身份的信賴,津田一直隱忍著自己經濟狀況面臨的困境,在物質生活上盡力滿足妻子虛榮心的同時向雙方的親友證明自己在家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丈夫形象。而津田心中一直試圖隱藏的則是自己傾心昔日愛人清子的事實,他深知作為丈夫的愛并不專屬于妻子一人的秘密,無疑會給予渴望絕對愛情的延子沉重的打擊。
作為妻子的延子對丈夫津田一見鐘情,在她的內心渴望得到丈夫對自己絕對而專一的愛,這更像是一種自私且具侵略性的執(zhí)念,也因此她害怕其他人覺得自己資質愚鈍,無法俘獲丈夫的心。這不僅會傷害她作為妻子的自尊,也對外預示著看似圓滿的婚姻出現裂痕。當她察覺到丈夫所愛另有其人時,兩人之間產生了無法消除的隔閡,最終選擇探明丈夫的心與自己漸行漸遠背后的原因。在這樣的二元對立關系下,夫妻雙方開始不斷地試探博弈。津田入院前,延子一直維護著自己“賢妻”的家庭角色,在家庭關系中更多表現出對丈夫津田的妥協與順從,陷入這樣的被動境地源于新舊交融的明治社會封建制度的殘留,武士階級的倫理規(guī)范在日本社會層面表現為對主上的忠誠,而在家庭關系中則表現為男性本位的家族制度,家庭關系中對丈夫的順從實際上也是封建制度給予妻子身份的一重無形枷鎖。當延子在與小林的談話中得到暗示并在醫(yī)院聽到秀子吐露丈夫津田心中另有所愛的秘密后主動開始轉守為攻。反觀作為丈夫的津田,在意識到關于清子的秘密可能從小林和吉川夫人之口泄露時,由之前家庭中主導地位轉向了被動的退讓與躲避,津田向延子表明像小林這樣被社會厭棄之人口中消息的不可信,其后送信阻礙延子與吉川夫人相見,試圖對延子獲得信息的一切途徑予以隔絕。其實正如延子之前所感,津田作為丈夫的心門從兩個人構建起家庭之初就沒有為她敞開,對于坦誠溝通的每一次叩問,丈夫津田都用躲藏遮掩甚至自我封閉作為回應。明治維新的浪潮下東洋與西洋文化在日本社會不斷發(fā)生著碰撞與融合,雖然對于戀愛與婚姻中追求自由開放的呼聲高漲,但在明治時代家庭關系中殘留的封建保守仍然難以拔除。津田夫婦作為構成家庭整體的陰陽兩極彼此對于坦誠的回避不僅是單一家庭關系中溝通的悲哀,也是時代革新弊端下的犧牲品。
處于被動地位的妻子與處于主動地位的丈夫的博弈也印證著道家陰陽觀中對于事物運動性的闡述“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陰陽雖屬二元對立,但相生相連、相生相克,二者始終處于此消彼長的運動轉化過程中。小說中夫妻雙方始終無法坦誠相待,在知情權與話語權的缺失下,溝通也就變?yōu)橥絼?,最終使家庭關系中兩極的流轉變化走向一種必然。
在津田夫婦的社會關系網中,津田的舊友小林是極為特殊的存在。小林處于和津田夫婦、吉川夫人、秀子和清子這些生活在“上流階層”中的群體相對立的窮困潦倒的社會底層。在他的眼中,上流社會中生活的人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傲慢和虛偽,社會中沒有留給像他這樣的底層知識分子群體生存的一席之地,所以只能遠走他鄉(xiāng)另謀出路。在他的眼中,樸實的工人和苦力身上都散發(fā)著被貧苦塵埃所玷污的人性之美,這種被投射出的社會主義者影子使他成為津田夫婦眼中極為危險的存在。在小林前往津田家取回衣服之初,面對這位不速之客延子用略帶譏諷的目光審視其試衣時的滑稽模樣,在試圖回避甚至逐客時流露出內心的厭惡。但當小林透露自己深知津田婚前經歷內情后,延子發(fā)覺小林可以作為探明丈夫秘密的突破口而出言挽留,文中這樣描寫:“他是我的丈夫,既然在他的妻子面前拐彎抹角地說了懷疑他人格的話語,那把事情說說清楚,難道不是你的義務嗎?”這樣做顯然是通過查探丈夫的過往來解答心中丈夫的愛是否絕對這一問題的疑惑。而此前占據主動地位的小林已經對清子與津田的關系了然于胸,這段往事由此構成雙方境地逆轉的契機。延子在步步緊逼的過程中由此前消極躲避轉向主動發(fā)起攻勢,小林則陷入被動防守。小林最后對延子回答“我再次聲明:津田君是個人格出眾的人,是位紳士(倘若社會上有這么個特別的階級的話)”,使延子的迫近試探功虧一簣。如果說使津田夫婦溝通無效化的因素是家庭關系中的封建與保守,小林與延子溝通的徒勞之處則在于社會中上流階層與底層群體的隔閡,這一點在此前便已經有所流露,小林與津田在酒館夜談時對津田袒露自己內心的孤獨,但津田對此以沉默作為回應,這也使小林更進一步認清了階級間的差距終究無法獲得共鳴的事實。在他的眼中,津田夫婦所在的上流階層衣食無憂,且對于窮困潦倒的底層群體有著近乎嘲諷的同情與憐憫。身處社會底層不僅要面對物質上的生存壓力,更要承受精神上的排擠與游離,這也使他將自己視作亡命徒的同時對上流階層產生了憎恨與偏見。面對步步緊逼的延子,小林對溝通的無效化處理或許也是對上流階層的一次報復。
落魄的底層群體往往面臨著頻繁失業(yè)、經濟待遇低下、居無定所的困境,難以維持的生計與無望實現的理想也正是孕育階層間憎恨與隔閡的溫床。面對無法消除的階層差距,男女雙方的博弈最終也會陷入此消彼長的運動中,注定無法得出結果。
蘊含于《明暗》中的“則天去私”思想由夏目漱石在晚年提出,在小說中這一思想也正是解決封建社會生存群體固有精神頑疾的出路。從倫理觀角度看,“則天”意為順從自然規(guī)律和道德規(guī)律處事,而“去私”則為去私心、自我意識、利己主義等含義。《明暗》中清子與延子存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這種思想的具象化體現。延子作為生活在城市中的女性,其精神世界無可避免地沾染了諸多頑疾,對于丈夫愛的占有欲使她變得自私,對于親友的試探與掩飾使她變得虛偽,對于清子存在的嫉妒使她無法純粹。延子的言行背后往往隱藏著特定的目的,也因此使她的溝通中平添了一份都市生活中費心營造出的技巧感。而清子在與津田相處時的言行無不流露出淡泊、自然、純粹的天性,她的微笑中從不隱藏對任何話語的辯解之意,這樣的笑容作為一種余裕使二人之間保持著朦朧的距離感。初逢之時紙門與津田身影將其眼前景色視野遮蔽,清子并沒有選擇換位,淡然安坐仿佛外界一切紛擾都無法將其影響。隨著交談的深入,津田漸漸發(fā)現虛偽的表演和試探面對清子的淡泊與自然時都不會有任何效果,可見清子的氣質發(fā)揮著對津田的凈化作用,使津田卸下偽裝嘗試從混沌的精神世界束縛下掙脫出來。此外清子出現的地點也耐人尋味,溫泉在日本小說中常常作為主人公身體療愈與精神救贖之所出現,擁有著城市中所缺少的綠植鳥鳴與空山新雨,清子氣質與環(huán)境的契合使二者共同成為無雕琢修飾的“天然”化身,這與道家思想中“無為”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無為并非不為,而是指不為“為”而為,即并不將手段作為達成目的的工具,是為通過順應事物變化趨勢實現改變的“無為而為”,這也恰如清子在與津田相處時流露出的淡泊純粹對津田的改變。由此可見,清子與延子不僅是“則天”與“去私”在小說中的具象化體現,從道家思想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映射著“無為”與“有為”之間的抉擇關系。
《明暗》中出場的男女雙方以同一段往事為契機展開了溝通中的攻守博弈,面對家庭與社會孕育的隔閡時,溝通的徒勞與結果的喪失使這樣的陰陽流轉走向循環(huán),博弈過程中深刻地批判了明治社會固有的精神頑疾和保守風氣。通過對道家思想中的陰陽觀的分析,使“明”與“暗”之間的二元對立轉化關系更為具象化,而以清子與延子之間有為與無為的對立與抉擇解釋作為克服利己主義道路的“則天去私”則豐富了對文本解讀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