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寧溪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318023)王秩柱
四季豆又名青刀豆,學名菜豆,為豆科菜豆屬矮生或蔓生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中蔓生種一般株高2 米以上,結莢多、莢長直而園,肉質脆嫩,品質和風味特佳,深受消費者歡喜。四季豆喜溫不耐熱,在浙江平原地區(qū),一年中只有春秋兩個栽培季節(jié)。近年來,黃巖高山四季豆發(fā)展較快,根據各地種植經驗,結合黃巖實際,現(xiàn)將栽培要點總結如下。
地塊朝向以東北、東、東南為好。四季豆根系較淺,地上生長又很旺盛,因此要選擇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較高,PH 為6.0~7.0,排水良好的地塊。同時,應注意豆科作物不宜重茬栽培,需間隔2~3年以上。
山地栽培的四季豆以蔓生品種為主,蔓生種的耐熱能力品種間有差異,紅花黑籽(或褐籽)比白花、白籽品種長勢旺、耐熱性強。在品種上除了要考慮耐熱性、抗病性外,還要考慮目標市場的消費需求,如豆莢長短、形狀、色澤等。目前本地多選擇紅花青莢等品種。
目前,菜農一般根據四季豆采收上市時期,再依品種的生育期來推算合適的播種期。如要求其供應期為6—7 月,蔓生品種從播種至始收需約50 天左右,播種期可安排在4 月中下旬至5 月上中旬。海拔高度不同,其適宜的播種期有差異。
四季豆根系較淺,早翻、深翻土壤十分有利根系生長。為節(jié)省基肥,可在畦中間開溝畝(1畝=667 平方米,下同)施畜禽糞肥2 000~2 500千克,或有機復混肥125~150 千克,與表土拌勻,并整平畦面。畦寬連溝一般為1.5~1.8米。
根據各地經驗,應用地面覆蓋對保持土壤穩(wěn)定性,不致遇雨板結或干旱失水,減少地表病害的傳播和雜草生長有良好作用。通常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1)地膜覆蓋 可在播種前鋪蓋地膜,挖洞播種或播種后鋪地膜。采用后者時,出苗時必須及時挖洞,把苗引出膜外,并在周圍壓蓋泥土,防止苗被膜下高溫燒傷。
(2)干草覆蓋 待出苗后,可利用山草、稻草、麥草鋪覆畦面,厚度為4.0~7.0 厘米,其降低表層土溫、抑制雜草生長更為有效,成本更低。
山地四季豆栽培宜采用直播。每畦兩行,行距不小于70 厘米,穴距25~30 厘米,每穴3~4 粒種子,出苗后一般每穴保留2~3 苗。為確保全苗,在直播時,可適當培育預備苗用于補苗。
搭架要及時,必須在秧苗有四片三出葉出現(xiàn)、開始甩蔓前進行,防止秧苗纏繞在一起。四季豆莖蔓纏繞能力較強,但在生長過程中,為莖蔓分布均勻,需人工加以調整,調整時要注意莖蔓逆時針環(huán)纏的習性,切不可順時方向。架桿應插在苗外10 厘米處,每穴一桿。搭架方式有兩種:一是人字架型。即架桿離地2∕3 處,相對的兩桿綁在一橫桿(又稱龍骨)上,呈人字型,滿架封頂前需打頂,防止莖蔓生長過旺。②倒人字架型。架桿離地1∕3 處綁橫桿,呈倒人字型,使2∕3 架桿上的植株處于最佳受光狀態(tài)。相鄰兩畦架頂留有20 厘米間距,滿架后,大部分豆莢處于畦溝底上方,采摘十分方便。這對于寬畦(1.6 米以上)、長架材的種植最為有利。
覆蓋干草栽培的一般僅在畦溝內有雜草,可在搭架前與開花初期進行兩次中耕鋤草,并隨后把雜草壓蓋在畦面上。采用透明地膜覆蓋栽培,溝內、膜下均會生長雜草,膜下雜草不易鏟鋤,一般把溝內鏟鋤下較多的土與草壓蓋在膜面上,即可抑制雜草生長,并可預防膜下高溫。開花結莢初期重施一次追肥,對之后的結莢與條莢生長很重要,每畝施復合肥15~25 千克,地膜栽培則可在高畦邊開溝施入,再覆土,或在膜中間劃破后施入。7~10 天后,即結莢中期可再施一次速效肥,肥量減半。
四季豆主要蟲害有蚜蟲、豆野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銹病、根腐病等??筛鶕l(fā)病情況及時做好防治。
商品嫩莢一般在開花后10 天左右采摘,宜在早上露水干后采收嫩莢,并分級包裝,以保持較高的商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