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玲 阿克博塔·木合亞提 艾麥爾·艾散 賈永紅 魏海鵬 俞天勝
(新疆農業(yè)科學院奇臺麥類試驗站 新疆 奇臺 831800)
新疆農科院奇臺麥類試驗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公益性科研事業(yè)單位。 試驗區(qū)位于天山北麓,準格爾盆地東南緣,屬中溫帶大陸性半荒漠干旱性氣候,年平均氣溫5.5℃, 極端最高氣溫41℃, 1 月平均氣溫-18.9℃, 極端最低氣溫-37.3℃, 年平均相對濕度60%, 風向平時盛行南風, 災害性天氣多為西北風,最大風力12 級, 年平均風速2.9 m/s, 年均積溫3 500℃,無霜期年平均158 d(從4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年平均降水量269.4 mm[1],適合冬小麥生產。2012J176 是由新疆農業(yè)科學院奇臺麥類試驗站和九圣禾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以高產晚熟品系新冬31 號為母本, 以河北優(yōu)質強筋品種中優(yōu)9507 為父本,通過人工雜交后系統(tǒng)選育而成的晚熟、 高產、 優(yōu)質中強筋冬小麥新品種。 2016-2018 年參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冬小麥區(qū)域試驗, 2019 年參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冬小麥生產試驗,于2022 年8 月通過新疆自治區(qū)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新審麥2022 年016 號), 已申請品種保護。 該品種繼承了其親本高產、 優(yōu)質的優(yōu)點, 作為中強筋小麥可以制作面條或饅頭。
新冬31 號是新疆農墾科學院采用有限雜交選育而成的冬性、 中晚熟品種, 株高82.69 cm, 籽粒白色、角質,千粒重41.14 g, 容重811.07 g/L。 穗長8.23 cm, 總小穗數17.25 穗, 結實小穗數16.45 穗,穗粒重2.08 g, 穗粒數44.81 粒。 高抗葉銹病, 中抗白粉病,輕感散黑穗病、條銹病,較抗倒伏,屬于強筋品種。
中優(yōu)9507 是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所選育的優(yōu)質、高產、中早熟品種,株高90 cm,籽粒白色、角質,千粒重50.2 g,容重801 g/L。穗長7.5 cm,結實小穗數29.4 穗,穗粒重2.08 g,穗粒數44.81 粒。 莖稈粗壯、韌性好,抗倒伏、抗寒能力強,高抗條銹、稈銹病。 其突出特點是實現了優(yōu)質與高產的良好結合,在2001-2002 年是北部北冬麥區(qū)最有推廣價值的白粒硬質強筋型面包專用小麥新品種。
2007 年組配雜交組合,2012 年選出穩(wěn)定穗行,2013 年進入高代材料準鑒定圃,2014 年參加鑒定圃,2015 年參加預備鑒定試驗,2012J176 在新疆北疆冬麥區(qū)通過2016-2017 年自治區(qū)第1 年6 點區(qū)域試驗,2017-2018 通過自治區(qū)第2 年7 點區(qū)域試驗,2018-2019 年通過自治區(qū)7 點生產示范試驗。
2012J176 全生育期265~273 d,為冬性,畝基本苗31.4 萬~33.0 萬, 收獲穗數39.7 萬~48.1 萬穗/畝,單株成穗比為1.3~1.6,株高86.3~95.0 cm,穗長8.9~9.5 cm, 結實小穗數20.0~20.2 穗, 主穗粒數46.0~47.9 粒,千粒重41.6~47.3 g,容重774~797 g/L,幼苗半匍匐,苗期葉色濃綠,生長健壯,越冬性好。 春季返青拔節(jié)晚,兩極分化快,分蘗力強,成穗率高。 株型緊湊,旗葉寬、長、平展,穗層整齊,莖稈、穗部蠟質厚。穗長方形、長芒,白殼小穗排列較緊密。 籽粒長圓形、白色、角質、飽滿度好,無黑胚。 落粒性偏緊。
3.2.1 抗倒性 2012J176 第1 年試驗未倒伏, 對照新冬33 號未倒伏, 新冬18 號中度倒伏, 倒伏面積15%;第2 年試驗中度倒伏,倒伏面積60%,對照新冬33 號未倒伏,新冬18 號中度倒伏,倒伏面積70%;第3 年試驗中度倒伏,倒伏面積60%,對照新冬33 號未倒伏,新冬18 號重度倒伏,倒伏面積65%。
3.2.2 條(葉) 銹病 結合3 年試驗可知,2012J176高抗條銹病、葉銹??;對照新冬18 號中感葉銹病和條銹??;對照新冬33 號中抗葉銹病,高抗條銹病。
3.2.3 白粉病 結合3 年試驗可知,2012J176 中抗白粉??;對照新冬18 號中感白粉病,對照新冬33 號略感白粉病。
2020 年經農業(yè)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烏魯木齊)測試,粗蛋白質(干基)15.6%,濕面筋含量(14%濕基)35%,穩(wěn)定時間7.2 min,形成時間5.5 min,拉伸面積84 cm2,最大拉升阻力391 E.U.,延伸性為159 mm,屬中強筋小麥品種。
該品種分蘗能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正常年份管理條件下單株成穗比可達到1.5。 品質優(yōu),濕面筋含量達到35%。 增產潛力大,2 年區(qū)域試驗、1 年生產試驗與對照相比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增產點率在80%以上。
在2016-2017 年度預備區(qū)域試驗中, 共有6 個參試點、 27 個參試品系(種),2012J176 與對照新冬18 號相比,4 點增產2 點減產, 與對照新冬33 號相比,6 點均增產。 6 點平均產量為494.77 kg/畝,比對照新冬18 號增產4.21%, 比對照新冬33 號增產13.53%,居參試品系(種)第4 位。 經方差分析,品系2012J176 相比對照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在2017-2018 年度預備區(qū)域試驗中, 共有7 個參試點、14 個參試品系 (種),2012J176 與對照新冬18 號相比,6 點增產1 點減產, 與對照新冬33 號相比,7 點均增產。 7 個試驗點平均產量為594.6 kg/畝,比對照新冬18 號增產9.36%,比對照新冬33 號增產16.45%,居參試品系(種)第2 位。 經方差分析,品系2012J176 與對照相比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2018-2019 年度生產試驗共有6 個參試點、9 個參試品系(種),2012J176 與對照新冬18 號相比6 點均增產,與對照新冬33 號相比6 點均增產。6 個試驗點平均產量為550.8 kg/畝, 比對照新冬18 號增產12.9%, 比對照新冬33 號增產17.63%, 居參試品系(種)第1 位。經方差分析,品系2012J176 與對照相比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根據2 次區(qū)域試驗、1 次生產試驗的產量分析結果可知,2012J176 豐穩(wěn)、穩(wěn)產性好。
5.1.1 土地選擇 2012J176 適宜在塔城、 伊犁、奇臺、烏伊公路沿線等北疆冬麥區(qū)種植。 選擇肥力中等以上、土層深厚、表面平整的土地。 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以上,pH 7.0~8.0,總鹽含量保持在0.3%以下。及時清理前茬作物,播前翻地、適墑整地,達到“齊、平、松、碎、凈、墑”的標準。
以腐熟農家肥料作為底肥,中等肥力地塊每畝施用純氮13~16 kg,配合磷肥、鉀肥施入。 若有條件的實行秸稈還田技術,適當增施鉀肥,防止小麥幼苗變黃。 在足墑的情況下能夠提升幼苗成活概率,促進分蘗量增加。
5.1.2 種子處理 2012J176 籽粒較小、容重大,精選種子質量標準為純度≥99.0%、 凈度≥98.0%、 發(fā)芽率≥95%、 水分≤13.0%。 可用小麥拌種劑(一般為3%敵委丹懸浮劑或粉銹寧、多菌靈)進行拌種,堆悶4~6 h, 晾干后待播。 預防小麥白粉病、黑穗病、銹病等種傳病害和土傳病害的發(fā)生。
5.1.3 適期播種 播種適期主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 以利于出苗和越冬為原則, 一般在9 月15-25 日、日平均溫度在16~18℃的晴朗無風天氣播種。
5.1.4 合理密植 2012J176 分蘗能力強, 單株成穗率高, 為保證較高的出苗分蘗量, 應按照23.0 萬~25.0 萬/畝基本苗的標準進行人工播種, 若選擇機械播種則按照20.0 萬~22.0 萬/畝的基本苗標準, 下種均勻,播種深度為4~5 cm,較淺會導致幼苗出現凍傷的現象,過深會影響種子發(fā)芽[1]。 隨著播期推遲,需適當加大播種量。
播種時注意拉線確保起落一致、播行端正,采用3.6 m 播幅24 行種肥分離播種機條播,保證行距、深度均勻。 播種時由頭到邊不漏播,點播分布均勻,空穴率不超過3%。 滴灌采用1 管4 行或1 管6 行的方式,淺埋防止大風將滴灌帶吹起。
5.2.1 合理化控 冬前管理保全苗,保護雪層,防止牲畜啃食麥苗,確保植株安全越冬。 為防治雪腐病和雪霉病, 在下雪前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兌水噴施。
2012J176 株高較高, 起身拔節(jié)前使用50%矮壯素水劑兌水噴施,7 d 后再噴施1 次, 防止中后期倒伏。 雷鈞杰等的研究表明,防治田間雙子葉雜草如田旋花、灰藜等,可用10%唑草酮水分散粒劑或15%噻吩磺隆可濕性粉劑兌水莖葉噴霧防除。 單子葉禾本科雜草如燕麥草、 狗尾草、 稗草等, 當雜草長到3~4 片葉時,可用15%炔草酯兌水噴霧防除[2]。
馬旭等對奇臺墾區(qū)滴灌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研究后發(fā)現, 防治薊馬或蚜蟲可噴施10%吡蟲啉或3%啶蟲脒乳油。 根據田間情況,適量將葉面肥、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混合噴施,達到“一噴三防”的目的[3]。
5.2.2 水肥管理 2012J176 越冬能力強,11 月上旬氣溫在3~5℃時灌越冬水,當5 cm 平均地溫連續(xù)3 d在10℃以上時可滴返青水。 壯苗不施肥,弱苗、缺苗地塊結合滴水酌情補肥。
拔節(jié)至抽穗期管理為壯稈防倒伏。 此期共滴水3 次, 間隔10 d 每畝滴水40 m3, 隨水滴施尿素8~10 kg、磷酸一銨4 kg、硫酸鉀4 kg。用磷酸二氫鉀、尿素兌水作為葉面肥,在早晨或傍晚葉面噴施。
抽穗至成熟期為延長綠葉功能期、 防止倒伏和早衰,抽穗灌漿期滴水2~3 次,間隔8 d 左右1 次。隨水滴施尿素1~5 kg、磷酸一銨1 kg、硫酸鉀1 kg。 此期滴水應避開大風天氣。
做好聯合收獲機的檢修和調試工作。 最后1 水結束后,整理、回收滴灌管,保持田間平整,方便機械收獲。籽粒含水量低于12%時收獲,要求脫凈率在98%以上、破碎率在1%以下、收割總損失率不超過3%。